第二章 敘述描寫範文閱讀2(2 / 3)

人家說王大知道牛脾氣,所以他能降伏牛,這些難民他不知道牛脾氣,又怎麼會降伏牛,以至於要牛救濟他們呢?鄉下人真不懂事嗬!那個馬驚了,趙老婆子不知道躲進屋裏去,反倒躲在放螃蟹的木桶裏;螃蟹本是“橫行公子”,它怎解得救濟人?趙老婆的腳,竟被它那兩把大剪子夾得出了血,隻得不顧命的從桶裏竄了出來;一個不小心,木桶倒了,養螃蟹的腥水,澆了她一身,直像一個雨淋的水雞,像刺蝟般的縮作一團;怎麼不可笑呢!

公園的小孩……胖子都趕不上這個有趣,哈哈!我不禁對著天空大笑起來。

“嘿!你莫非真得了神經病嗎?”她——我的表妹推了我一下;我才定了神,四麵的看看,除了從窗戶射進來的陽光,照著壁上的鍾閃閃放光——似乎是新鮮的以外;其餘的布置沒改平日分毫的樣子。剛才所湧現我眼前的東西,原來都是起伏不定的思潮,那個傻老太太也隻是從前的印象——現在的思潮嗬!……

21.博物院

朱自清

倫敦的博物院帶畫院,隻檢大的說,足足有十個之多。在巴黎和柏林,並不“覺得”博物院有這麼多似的。柏林的本來少些;巴黎的不但不少,還要多些,但除盧佛宮外,都不大。最要緊的,倫敦各院陳列得有條有理的,又疏朗,房屋又亮,得看;不像盧佛宮,東西那麼擠,屋子那麼黑,老教人喘不出氣。可是,倫敦雖然得看,說起來也還是千頭萬緒;真隻好檢大的說罷了。

先看西南角。維多利亞亞伯特院最為堂皇富麗。這是個美術博物院,所收藏的都是美術史材料,而裝飾用的工藝品尤多,東方的西方的都有。漆器,磁器,家具,織物,服裝,書籍裝訂,道地五光十色。這裏頗有中國東西。漆器磁器玉器不用說,壁畫佛像,羅漢木像,還有乾隆寶座也都見於該院的“東方百珍圖錄”裏。圖錄裏還有明朝李麟(原作Li Ling,疑係此人)畫的《波羅球戲圖》;波羅球騎著馬打,是唐朝從西域傳來的。中國現在似乎沒存著這種畫。院中賣石膏像,有些真大。

自然史院是從不列顛博物院分出來的。這裏才真古色古香,也才真“巨大”。看了各種史前人的模型,隻覺得遠煙似的時代,無從憑吊,無從懷想——滿夠不上分兒。中生代大爬蟲的骨架,昂然站在屋頂下,人還夠不上它們一條腿那麼長,不用提“項背”了。現代鯨魚的標本雖然也夠大的,但沒腿,在陸居的我們眼中就差多了。這裏有夜鶯,自然是死的,那樣子似乎也並不特別秀氣;嗓子可真脆真圓,我在話匣片裏聽來著。

歐戰院成立不過十來年。大戰各方麵,可以從這裏略見一斑。這裏有模型,有透視畫(dioramas),有照相,有電影機,有槍炮等等。但最多的還是畫。大戰當年,英國情報部雇用一群少年畫家,教他們擱下自己的工作,大規模的畫戰事畫,以供宣傳,並作為曆史紀錄。後來少年畫家不夠用,連老畫家也用上了。那時情報部常常給這些畫家開展覽會,個人的或合夥的。歐戰院的畫便是那些展覽作品的一部分。少年畫家大約都是些立體派,和老畫家的浪漫作風迥乎不同。這些畫家都透視了戰爭,但他們所成就的卻隻是曆史紀錄,藝術是沒有什麼的。

現在該到西頭來,看人所熟知的不列顛博物院了。考古學的收藏,名人文件,抄本和印本書籍,都數一數二;顧愷之《女史箴》卷子和敦煌卷子便在此院中。磁器也不少,中國的,土耳其的,歐洲各國的都有;中國的不用說,土耳其的青花,渾厚樸拙,比歐洲金的藍的或刻鏤的好。考古學方麵,埃及王拉米塞斯第二(約公元前1250)巨大的花崗石像,幾乎有自然史院大爬蟲那麼高,足為我們揚眉吐氣;也有坐像。坐立像都僵直而四方,大有雖地動山搖不倒之勢。這些像的石質尺寸和形狀,表示統治者永久的超人的權力。還有貝葉的《死者的書》,用象形字和俗字兩體寫成。羅塞他石,用埃及兩體字和希臘文刻著詔書一通(公元前195),一七九八年出土;從這塊石頭上,學者比對希臘文,才讀通了埃及文字。

希臘巴昔農廟(Parthenon)各件雕刻,是該院最足以自豪的。這個廟的雅典,奉祀女神雅典巴昔奴;配利克裏斯(Pericles)時代,教成千帶萬的藝術家,用最美的大理石,重建起來,總其事的是配氏的好友兼顧問,著名雕刻家費迪亞斯(Phidias)。那時物阜民豐,費了二十年工夫,到了公元前四三五年,才造成。廟是長方形,有門無窗;或單行或雙行的石柱圍繞著,像女神的馬隊一般。短的兩頭,柱上承著三角形的楣;這上麵都雕著像。廟牆外上部,是著名的刻壁。廟在一六八七年讓威尼斯人炸毀了一部分;一八○一年,愛而近伯爵從雅典人手裏將三角楣上的像,刻壁,和些別的買回英國,費了七萬鎊,約合百多萬元;後來轉賣給這博物院,卻隻要一半價錢。院中特設了一間愛而近室陳列那些藝術品,並參考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巴昔農廟諸圖,做成廟的模型,巍巍然立在石山上。

希臘雕像與埃及大不相同,絕無僵直和緊張的樣子。那些藝術家比較自由,得以研究人體的比例;骨架,肌理,皮肉,他們都懂得清楚,而且有本事表現出來。又能抓住要點,使全體和諧不亂。無論坐像立像,都自然,莊嚴,造成希臘藝術的特色:清明而有力。當時運動競技極發達;藝術家雕神像,常以得獎的人為“模特兒”,赤裸裸的身體裏充滿了活動與力量。可是究竟是神像;所以不能是如實的人像而隻是理想的人像。這時代所缺少的是熱情,幻想;那要等後世藝人去發展了。廟的東楣上運命女神三姊妹像,頭已經失去了,可是那衣褶如水的輕妙,衣褶下身體的充盈,也從繁複的光影中顯現,幾乎不相信是石人。那刻壁浮雕著女神節貴家少女獻衣的行列。少女們穿著長袍,莊嚴的衣褶,和運命女神的又不一樣,手裏各自拿著些東西;後麵跟著成隊的老人,婦女,雄赳赳的騎士,還有帶祭品的人,齊向諸神而進。諸神清明徹骨,在等待著這一行人眾。這刻壁上那麼多人,卻不繁雜,不零散,打成一片,布局時必然煞費苦心。而細看諸少女諸騎士,也各有精神,絕不一律;其間刀鋒或深或淺,光影大異。少壯的騎士更像生龍活虎,千載如見。

院中所藏名人的文件太多了。像莎士比亞押房契,密爾頓出賣《失樂園》合同(這合同是書記代簽,不出密氏親筆),巴格來夫(Palgrave)《金庫集》稿,格雷《挽歌》稿,哈代《苔絲》稿,達文齊,密凱安傑羅的手冊,還有維多利亞後四歲時鉛筆簽字,都親切有味。至於荷馬史詩的貝葉,公元一世紀所寫,在埃及發見的,以及九世紀時希伯來文《舊約聖經》殘頁,據說也許是世界上最古《聖經》鈔本的,卻真令人悠然遐想。還有,二世紀時,羅馬艦隊一官員,向兵丁買了一個七歲的東方小兒為奴,立了一張貝葉契,上端蓋著泥印七顆;和英國大憲章的原本,很可比著看。院裏藏的中古鈔本也不少;那時歐洲僧侶非常閑,日以抄書為事;字用峨特體,多棱角,精工是不用說的。他們最考究字頭和插畫,必然細心勾勒著上鮮麗的顏色,藍和金用得多些;顏色也選得精,至今不變。某抄本有歲曆圖,二幅,畫十二月風俗,細致風華,極為少見。每幅下另有一欄,畫種種遊戲,人物短小,卻也滑稽可喜。畫目如下:正月,析薪;二月,炬舞;三月,種花,伐木;四月,情人園會;五月,蕩舟;六月,比武;七月,行獵,刈麥;八月,獲稻;九月,釀酒;十月,耕種;十一月,獵歸;十二月,屠豕。鈔本和印本書籍之多,世界上隻有巴黎國家圖書館可與這博物院相比;此處印本共三百二十萬餘冊。有穹窿頂的大閱覽室,圓形,室中桌子的安排,好像車輪的輻,可坐四百八十五人;管理員高踞在轂中。

次看畫院。國家畫院在西中區鬧市口,匹對著特拉伐加方場一百八十四英尺高的納爾遜石柱子。院中的畫不算很多,可是足以代表歐洲畫史上的各派,他們自詡,在這一方麵,世界上那兒也及不上這裏。最完全的是意大利十五六世紀的作品,特別是佛羅倫司派,大約除了意大利本國,便得上這兒來了。畫按派別排列,可也按著時代。但是要看英國美術,此地不成,得上南邊兒泰特(Tate)畫院去。那畫院在泰晤士河邊上;一九二八年水上了岸,給浸壞了特耐爾(Joseph MalordWilliam Turner,1775—1851)好多畫,最可惜。特耐爾是十九世紀英國最大的風景畫家,也是印象派的先鋒。他是個勞苦的孩子,小時候住在菜市旁的陋巷裏,常隻在泰晤士河的碼頭和駁船上玩兒。他對於泰晤士河太熟了,所以後來愛畫船,畫水,畫太陽光。再後來他費了二十多年工夫專研究光影和色彩,輪廓與內容差不多全不管;這便做了印象派的前驅了。他畫過一幅《日出:灣頭堡子》,那堡子淡得隻見影兒,左手一行樹,也隻有樹的意思罷了;可是,瞧,那金黃的朝陽的光,順著樹水似的流過去,你隻覺著溫暖,隻覺著柔和,在你的身上,那光卻又像一片海,滿處都是的,可是閃閃鑠鑠,儀態萬千,教你無從捉摸,有點兒著急。

特耐爾以前,堅士波羅(Gainsborough,1727—1788)是第一個人脫離荷蘭影響,用英國景物作風景畫的題材;又以畫像著名。何嘉士((ogarth,1697—1764)畫了一套《結婚式》,又生動又親切,當時刻板流傳,風行各處,現存在這畫院中。美國大畫家惠斯勒(Whistler)稱他為英國僅有的大畫家。雷諾爾茲(Reynolds,1723—1792)的畫像,與堅士波羅並稱。畫像以性格與身分為主,第一當然要像。可是從看畫者一麵說,像主若是曆史上的或當代的名人,他們的性格與身分,多少總知道些,看起來自然有味,也略能批評得失。若隻是平凡的人,憑你怎樣像,陳列到畫院裏,怕就少有去理會的。因此,畫家為維持他們永久的生命計,有時候重視技巧,而將“像”放在第二著。雷諾爾茲與堅士波羅似乎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畫的像,色調鮮明而飄渺。莊嚴的男相,華貴的女相,優美活潑的孩子相,都算登峰造極;可就是不大“像”。堅氏的女像總太瘦;雷氏的不至於那麼瘦,但是像主往往退回他的畫,說太不像。——國家畫院旁有個國家畫像院,專陳列英國曆史上名人的像,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皇族,應有盡有,約共二千一百五十人。油畫是大宗,排列依著時代。這兒也看見雷堅二氏的作品;但就全體而論,曆史比藝術多的多。

泰特畫院中還藏著詩人勃來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和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的畫。前一位是浪漫詩人的先驅,號稱神秘派。自幼兒想像多,都表現在詩與畫裏。他的圖案非常宏偉;色彩也如火焰,如一飛衝天的翅膀。所畫的人體並不切實,隻用作表現姿態,表現動的符號而已。後一位是先拉斐爾派的主角;這一派是詩與畫雙管齊下的。他們不相信“為藝術的藝術”,而以知識為重。畫要敘事,要教訓,要接觸民眾的心,讓他們相信美的新觀念;畫筆要細膩,顏色卻不必調和。羅氏作品有著清明的調子,強厚的感情;隻是理想雖高,氣韻卻不夠生動似的。

當代英國名雕塑家愛勃斯坦(Jacob Epstein)也有幾件東西陳列在這裏。他是新派的浪漫雕塑家。這派人要在形體的部分中去找新的情感力量;那必是不尋常的部分,足以擴展他們自己情感或感覺的經驗的。他們以為這是美,誇張的表現出來;可是俗人卻覺得人不像人,物不像物,覺得醜,隻認為滑稽畫一類。愛氏雕石頭,但是塑泥似乎更多:塑泥的表麵,決不刮光,就讓那麼凸凸凹凹的堆著,要的是這股勁兒。塑完了再倒銅。——他也賣素描,形體色調也是那股浪漫勁兒。

以上隻有不列顛博物院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別的都是十九世紀建立的,但歐戰院除外。這些院的建立,固然靠國家的力量,卻也靠私人的捐助——捐錢蓋房子或捐自己的收藏的都有。各院或全不要門票,像不列顛博物院就是的;或一禮拜中兩天要門票,票價也極低。他們印的圖片及專冊,廉價出售,數量驚人。又差不多都有定期的講演,一麵講一麵領著看;雖然講的未必怎樣精,聽講的也未必怎樣多。這種種全為了教育民眾,用意是值得我們佩服的。

22.三家書店

朱自清

倫敦賣舊書的鋪子,集中在切林克拉斯路(Charing Cross Road);那是熱鬧地方,頂容易找。路不寬,也不長,隻這麼彎彎的一段兒;兩旁不短的是書,玻璃窗裏齊整整排著的,門口攤兒上亂哄哄擺著的,都有。加上那徘徊在窗前的,圍繞著攤兒的,看書的人,到處顯得擁擁擠擠,看過去路便更窄了。攤兒上看最痛快,隨你翻,用不著“勞駕”“多謝”;可是讓風吹日曬的到底沒什麼好書,要看好的還得進鋪子去。進去了有時也可隨便看,隨便翻,但用得著“勞駕”“多謝”的時候也有;不過愛買不買,決不至於遭白眼。說是舊書,新書可也有的是;隻是來者多數為的舊書罷了。

最大的一家要算福也爾(Foyle),在路西;新舊大樓隔著一道小街相對著,共占七號門牌,都是四層,舊大樓還帶地下室——可並不是地窖子。店裏按著書的性質分二十五部;地下室裏滿是舊文學書。這爿店二十八年前本是一家小鋪子,隻用了一個店員;現在店員差不多到了二百人,藏書到了二百萬種,倫敦的《晨報》稱為“世界最大的新舊書店”。兩邊店門口也擺著書攤兒,可是比別家的大。我的一本《袖珍歐洲指南》,就在這兒從那穿了滿染著書塵的工作衣的店員手裏,用半價買到的。在攤兒上翻書的時候,往往看不見店員的影子;等到選好了書四麵找他,他卻從不知那一個角落裏鑽出來了。但最值得流連的還是那間地下室;那兒有好多排書架子,地上還東一堆西一堆的。乍進去,好像掉在書海裏;慢慢地才找出道兒來。屋裏不夠亮,土又多,離窗戶遠些的地方,白日也得開燈。可是看得自在;他們是早七點到晚九點,你待個幾點鍾不在乎,一天去幾趟也不在乎。隻有一件,不可著急。你得像逛廟會逛小市那樣,一半玩兒,一半當真,翻翻看看,看看翻翻;也許好幾回碰不見一本合意的書,也許霎時間到手了不止一本。

開鋪子少不了生意經,福也爾的卻頗高雅。他們在舊大樓的四層上留出一間美術館,不時地展覽一些畫。去看不花錢,還送展覽目錄;目錄後麵印著幾行字,告訴你要買美術書可到館旁藝術部去。展覽的畫也並不壞,有賣的,有不賣的。他們又常在館裏舉行演講會,講的人和主席的人當中,不缺少知名的。聽講也不用花錢;隻每季的演講程序表下,“恭請你注意組織演講會的福也爾書店”。還有所謂文學午餐會,記得也在館裏。他們請一兩個小名人做主角,隨便誰,納了餐費便可加入;英國的午餐很簡單,費不會多。假使有閑工夫,去領略領略那名雋的談吐,倒也值得的,不過去的卻並不怎樣多。

牛津街是倫敦的東西通衙,繁華無比,街上呢絨店最多;但也有一家大書鋪,叫做彭勃思(Bumpus)的便是。這鋪子開設於一七九○年左右,原在別處;一八五○年在牛津街開了一個分店,十九世紀末便全挪到那邊去了,維多利亞時代,店主多馬斯彭勃思很通聲氣,來往的有迭更斯,蘭姆,麥考萊,威治威斯等人;鋪子就在這時候出了名。店後來連著舊法院,有看守所,守衛室等,十幾年來都讓店裏給買下了。這點古跡增加了人對於書店的趣味。法院的會議圓廳現在專作書籍展覽會之用;守衛室陳列插圖的書,看守所變成新書的貨棧。但當日的光景還可從一些畫裏看出:如十八世紀羅蘭生(Rowlandson)所畫守衛室內部,是晚上各守衛提了燈準備去查監的情形,瞧著很忙碌的樣子。再有一個圖,畫的是一七二九的一個守衛,神氣夠凶的。看守所也有一幅畫,磚砌的一重重大拱門,石板鋪的地,看守室的厚木板門嚴嚴鎖著,隻留下一個小方窗,還用十字形的鐵條界著;真是銅牆鐵壁,插翅也飛不出去。

這家鋪子是五層大樓,卻沒有福也爾家地方大。下層賣新書,三樓賣兒童書,外國書,四樓五樓賣廉價書;二樓賣絕版書,難得的本子,精裝的新書,還有《聖經》,祈禱書,書影等等,似乎是菁華所在。他們有初印本,精印本,著者自印本,著者簽字本等目錄,搜羅甚博,福也爾家所不及。新書用小牛皮或摩洛哥皮(山羊皮——羊皮也可仿製)裝訂,燙上金色或別種顏色的立體派圖案;稀疏的幾條平直線或弧線,還有“點兒”,錯綜著配置,透出幹淨,利落,平靜,顯豁,看了心目清朗。裝訂的書,數這兒講究,別家書店裏少見。書影是仿中世紀的抄本的一葉,大抵是禱文之類。中世紀抄本用黑色花體字,文首第一字母和葉邊空處,常用藍色金色畫上各樣花飾,典麗矞皇,窮極工巧,而又經久不變;仿本自然說不上這些,隻取其也有一點古色古香罷了。

一九三一年裏,這鋪子舉行過兩回展覽會,一回是劍橋書籍展覽,一回是近代插圖書籍展覽,都在那“會議廳”裏。重要的自然是第一回。牛津劍橋是英國最著名的大學;各有印刷所,也都著名。這裏從前展覽過牛津書籍,現在再展覽劍橋的,可謂無遺憾了。這一年是劍橋目下的辟特印刷所(The Pitt Press)奠基百年紀念,展覽會便為的慶祝這個。展覽會由鼎鼎大名的斯密茲將軍(General Smuts)開幕,到者有科學家詹姆士金斯(James Jeans),亞特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還有別的人。展覽分兩部,現在出版的書約莫四千冊是一類;另一類是曆史部分。劍橋的書字型清晰,墨色勻稱,行款合式,書扉和書衣上最見工夫;尤其擅長的是算學書,專門的科學書。這兩種書需要極精密的技巧,極仔細的校對;劍橋是第一把手。但是這些東西,還有他們印的那些冷僻的外國語書,都賣得少,賺不了錢。除了是大學印刷所,別家大概很少願意承印。劍橋又承印《聖經》;英國準印《聖經》的隻劍橋牛津和王家印刷人。斯密茲說劍橋就靠《聖經》和教科書賺錢。可是《泰晤士報》社論中說現在印《聖經》的責任重大,認真地考究地印,也隻能夠本罷了。——一五八八年英國最早的《聖經》便是由劍橋承印的。

英國印第一本書,出於倫敦威廉甲克司登(Willian Caxton)之手,那是一四七七年。到了一五二一,約翰席勃齊(John Siberch)來到劍橋,一年內印了八本書;劍橋印刷事業才創始。八年之後,大學方麵因為有一家書紙店與異端的新教派勾結,怕他們利用書籍宣傳,便呈請政府,求英王核準在劍橋隻許有三家書鋪,讓他們宣誓不賣未經大學檢查員審定的書。那時英王是亨利第八;一五三四年頒給他們勅書,授權他們選三家書紙店兼印刷人,或書鋪,“印行大學校長或他的代理人等所審定的各種書籍”。這便是劍橋印書的法律根據。不過直到一五八三年,他們才真正印起書來。那時倫敦各家書紙店有印書的專利權,任意抬高價錢。他們妒忌劍橋印書,更恨的是賣得賤。恰好一六二○年劍橋翻印了他們一本文法書,他們就在法庭告了一狀。劍橋師生老早不樂意他們抬價錢,這一來更憤憤不平;大學副校長第二年乘英王詹姆士第一上新市場去,半路上就遞上一件呈子,附了一個比較價目表。這樣小題大做,真有些書呆子氣。王和諸大臣商議了一下,批道,我們現在事情很多,沒工夫討論大學與諸家書紙店的權益;但準大學印刷人出售那些文法書,以救濟他的支絀。這算是碰了個軟釘子,可也算是勝利。那呈子,那批,和上文說的那本《聖經》都在這一回展覽中。席勃齊印的八本書也有兩種在這裏。此外還有一六二九年初印的定本《聖經》,書扉雕刻繁細,手藝精工之極。又密爾頓《力息達斯》(Lycidas)的初本也在展覽著,那是經他親手校改過的。

近代插圖書籍展覽,在聖誕節前不久,大約是讓做父母的給孩子們多買點節禮吧。但在一個外國人,卻也值得看看。展覽的是七十年來的作品,雖沒有什麼係統,在這裏卻可以找著各種美,各種趨勢。插圖與裝飾畫不一樣,得吟味原書的文字,透出自己的機鋒。心要靈,手要熟,二者不可缺一。或實寫,或想像,因原書情境,畫人性習而異。——童話的插圖卻隻得憑空著筆,想像更自由些;在不自由的成人看來,也許別有一種滋味。看過趙譯《阿麗思漫遊奇境記》裏譚尼爾(John Tenniel)的插畫的,當會有同感吧。——所展覽的,幽默,秀美,粗豪,典重,各擅勝場,琳琅滿目;有人稱為“視覺的音樂”頗為近之。最有味的,同一作家,各家插畫所表現的卻大不相同。譬如莪默伽亞謨(Omar Khayyam),莎士比亞,幾乎在一個人手裏一個樣子;展覽會裏書多,比較著看方便,可以擴充眼界。插圖有“黑白”的,有彩色的;“黑白”的多,為的省事省錢。就黑白畫而論。從前是雕版,後來是照相;照相雖然精細,可是失掉了那種生力,隻要拿原稿對看就會覺出。這兒也展覽原稿,或是侯筆畫,或是水彩畫;不但可以“對看”,也可以讓那些藝術家更和我們接近些。《觀察報》記者記這回展覽會,說插圖的書,字往往印得特別大,意在和諧;卻實在不便看。他主張書與圖分開,字還照尋常大小印。他自然指大本子而言。但那種“和諧”其實也可愛;若說不便,這種書原是讓你慢慢玩賞的,那能像讀報一樣目下數行呢?再說,將配好了的對兒生生拆開,不但大小不稱,怕還要多花錢。

詩籍鋪(The Poetry Bookshop)真是米米小,在一個大地方的一道小街上。“叫名”街,實在一條小胡同吧。門前不大見車馬,不說;就是行人,一天也隻寥寥幾個。那道街斜對著無人不知的大英博物院;街口釘著小小的一塊字號木牌。初次去時,人家教在博物院左近找。問院門口守衛,他不知道有這個鋪子,問路上戴著常禮帽的老者,他想沒有這麼一個鋪子;好容易才找著那塊小木牌,真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鋪子從前在另一處,那才冷僻,連裴歹克的地圖上都沒名字,據說那兒是一所老宅子,才真夠詩味,挪到現在這樣平常的地帶,未免太可惜。那時候美國遊客常去,一個原因許是美國看不見那樣老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