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撥初出林衝,因對方沒有給他錢,就破口大罵,視若仇敵,可當林衝拿出五兩銀子送給他後,他搖身一變,由詈罵變成恭維和“同情”,仿佛知己。前後表演,判若兩人。難怪林衝感歎道:“有錢可以通神”,此言不差。

(3)相關人物語言的對比描寫

漢樂府《東門行》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鋪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

“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

一個城市貧民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不得不鋌而走險,妻子卻不肯讓他去冒險犯法,極力勸阻。這對貧苦夫妻的對話鮮明地表現了他倆矛盾的性格特征,丈夫剛強堅定,勇於反抗,妻子則顧慮重重,逆來順受。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瑜大驚曰:“此人決不可留!吾決意析之!”肅勸日:“若殺孔明,卻被曹操笑也。”瑜日:“吾自有公道斬之,教他死而無怨。”肅曰:“何以公道斬之?”瑜曰:“子敬休問,來日便見。”

次日,聚眾將於帳下,教請孔明議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問孔明日:“即日將與曹軍交戰,水路交兵,當以何兵器為先?”

孔明日:“大江之上,以弓箭為先。”瑜日:“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先生監造十萬枝箭,以為應敵之具。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孔明日:“都督見委,自當效勞。敢問十萬枝箭,何時要用?”瑜日:“十日之內,可完辦否?”孔明日:“操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瑜曰:“先生料幾日可完辦?”孔明曰:“隻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枝箭。”瑜曰:“軍中無戲言。”孔明曰:“怎敢戲都督!願納軍令狀:三日不辦,甘當重罰。”瑜大喜,喚軍政司當麵取了文書,置酒相待日:“待軍事畢後,自有酬勞。”

孔明日:“今日已不及,來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軍到江邊搬箭。”飲了數杯,辭去。魯肅曰:“此人莫非詐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對眾要了文書,他便兩脅生翅,也飛不去。我隻分付軍匠人等,教他故意遲延,凡應用物件,都不與齊備。如此,必然誤了日期。那時定罪,有何理說?公今可去探他虛實,卻來回報。”

周瑜因一切計策都瞞不過諸葛亮的眼睛,故而感到十分恐懼。所以,決意伺機除掉他。請孔明造箭這正是好機會;而諸葛亮腹有良謀,成竹在胸,運籌帷幄,虛與周旋,使東吳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手掌之中。既巧為免禍,又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務。一個妒賢嫉能,心胸狹窄,處處設計害人;一個勇敢機智,從容大度,事事以大局為重。兩相對照,何其分明。

(4)簡筆勾勒

在《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郤也,故願望見太後。”太後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裏,少益耆食,和於身也。”太後曰:“老婦不能。”太後之色少解。

這一段對話純用白描手法,表麵看非常平淡,沒有多少出奇之處,實則潛台詞很豐富。太後對大臣強諫“以長安君為質”很惱火,所以,左師求見,“盛氣而揖之”,回答的話也不耐煩,特別簡短,帶有很大火氣。而左師觸龍的問話出乎她的意外,全是些吃飯走路等生活小事,仿佛與“為質”的事無關,使得談話得以繼續下去。其實,這正是左師善於辭令之處,他抓住太後心理,從閑談入手,打破僵局,由近及遠,以說服太後。細想前後問答,如同一個善弈者,初看其閑閑置子,似覺無用;等到成局之後,才知自頭至尾,無一虛著。

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陳涉少時,嚐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陳涉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從小懷有遠天的抱負。這裏,通過他與傭者的對話,寥寥必筆,就把他的“鴻鵠之誌”表達出來了。

(5)運用修辭添手法

修辭是一項富於實效性的語言表述方式,用得好,可以達到化抽象為具體、化貧瘠為豐滿、化粗略為細膩的效果。運用比喻,語言更加形象生動;運用擬人,文字親切活潑;運用排比,語句韻律和諧;運用誇張,內容不失幽默……這樣,文章平添了幾分與眾不同的筆觸。

如一位同學在《關心》一文中,是這樣描寫地球的:

在遠古時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子。綠蔭如蓋的大地,是她美麗的肌膚;浩瀚無垠的大海,是她美麗的衣裳;交錯分布在她周身的江河湖泊,是她日夜奔騰不息的血管。

作者采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既寫出了森林、大海和江河湖泊的美麗可愛,又體現了自己對地球的熱愛、對環境的關心。作文時,我們應當盡量發揮自身思維活躍、富有想像力的特點,學會把修辭手法恰到好處地引入文中。

(6)善用名言增文彩

名言警句,經過了曆代時空的檢驗,具有鮮明的表達效果。我們在寫作時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畫龍點睛”之效。

如寫勤奮之類的文章時,可以引用“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談理想時,可以引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要頌揚人物的品質,你就可以用“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來形容。在《春》一文中便有這樣的話:“吹麵不寒楊柳風”,不錯,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在這裏,朱自清先生古為今用,生動地繪出了春風拂麵時的柔和、飄逸和清新之感。

(7)巧用幽默出生氣

看電影,大家喜歡詼諧有趣的;同學之中,會調侃的最有“人氣”。寫作文也是這個道理。許多佳作,往往寫得意到筆隨,甚至在稍稍閃出的那麼一點點不正經裏,文章頓然有了生氣。

一位同學在《老師,你好》一文中是這樣描寫老師的:

我班的化學老師身材幹瘦,就如一個試管,實在標誌極了。他雖然年逾古稀,但頭發卻很黑,眼睛終年含有豐富的H2O,看上去像孩子般天真。大夥送她一個雅號:“老頑童”。

這段文字,以漫畫的筆調勾畫出了化學老師的形象,風趣中跳蕩著一絲叛逆,幽默中蘊含一縷真情,巧妙地捕捉住了濃鬱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了作者對老師難以抑製的喜愛之情。其鮮明的語言個性可見一斑。宋代詩人黃庭堅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確,文章用幽默式的語言寫生活、訴真情,引人入勝。

由此可見,作文中的語言描寫還真不是寫誰說了句什麼話那般簡單,需要多多的琢磨和思考。隻要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多聽多看,勤動筆,就必定能夠寫出鮮明生動、富有表現力的人物語言來。

(6)用敘述的方法描寫人物語言

魯迅在《祝福》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他比先前並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未留胡子,一見麵是寒暄,寒暄之後說我“胖了”之後即大罵其新黨。但我知道,這並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裏。

小說開頭寫“我”回故鄉後的所見所聞,三言兩語即勾畫了魯四老爺這個道學家的嘴臉。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我”與魯四老爺見麵時的談話,隻是通過“我”的簡潔轉述,把魯四老爺見麵寒暄、大罵新黨的情態活畫出來,可見他是封建地主紳士中的頑固派。這種間接描寫的方法,筆墨經濟,省去了煩瑣的對話,用精煉的語言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征。

巴爾紮克的《歐也妮·葛朗台》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這家夥動作非常簡單,說話不多,發表意見總是用柔和的聲音,簡短的句子,搬弄一些老生常談……而且逢到要應付,要解決什麼生活上或買賣上的難題,他就搬出四句口訣,象代數公式一樣準確,叫做:

“我不知道,我不能夠,我不願意,慢慢瞧吧。”

他從來不說一聲是或不是,也從來不把黑筆落在白紙上。人家跟他說話,他冷冷地聽著,右手托著下巴頦兒,肘子靠在左手背上;無論什麼事,他一朝拿定了主意,他永遠不變。一點點兒小生意,他也得盤算半天。經過一番勾心鬥角的談話之後,對方自以為心中的秘密保守得密不透風,其實早已吐出了真話。他卻回答道:

“我沒有跟太太商量過,什麼都不能決定。”

葛朗台是一個陰險狡猾的投機商、守財奴。作者在介紹這個人物時,巧種地引用了他的口頭禪,話雖不多,卻能顯示出這個人的性格特點。“我不知道,我不能夠,我不願意,慢慢瞧吧。”葛朗台表麵上裝胡塗,骨子裏卻硬似鐵石。“我沒有跟大大商量過,什麼都不能決定。”看起來頗尊重自己的太太,實際上隻不過把他那奴隸般的太太作為生意上最方便的擋箭牌而已。這種間接描寫人物語言的方法,具有說明評判的作用,故而常常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

(7)與其它描寫配合運用

司馬遷在《史記·鴻門宴》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日:“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土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發上指,國毗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應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