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要精煉,還要注意煉字,煉句。例如:“一人掌著釺子,他手上的虎口被震裂了,裂紋裏浸著血。”其中“虎口”是自然在手上,因而不必加上“手上”這個限製語;例如:“她是一個美麗清秀可愛又非常聰明伶俐的好姑娘。”其中意思重複很多,可以刪掉枝節,把句子改成“她是一位清秀又伶俐的姑娘。”所以描寫要盡量簡煉,以少總多,求得傳神之筆。
(3)語言要準確、貼切
要做到準確、貼切,就要善於抓住人物的肖像特征,寫出人物的身份、職業、環境和內在性格的特點。
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中對喬光樸這樣描寫:
這是一張有著礦石般和獵人般粗獷特征的臉;石岸般突出的眉毛,餓虎般深藏的雙眼,顴骨略高的雙頰,肌厚肉重的潤臉……他一雙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別人,隻盯住手中的香煙,飽滿的嘴唇鐵閘般緊閉著,裏麵堅硬的牙齒卻不斷地咬著牙幫骨,左頰上的肌肉鼓起一道棱子。
這段描寫顯示出喬廠長堅毅、倔強的進攻型性格,準確透露出人物個性特點和精神麵貌。
魯迅先生在《故鄉》中有這樣一段出色的肖像描寫:
我吃了一驚,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麵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係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廖寥幾筆的勾勒,活現出小市民楊二嫂的個性特點。“薄嘴唇”表示她善於說話,慣於應酬。兩手的動作,兩腳的形狀,顯示她的潑辣和放肆慣了的脾性。
肖像描寫除了語言貼切,還要注意詞彙的詞義大小和感情褒貶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讀到這裏,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擺著,向後拗過來,拗過去的。”原稿中的“頭”是用“麵”,在修改中,認為動詞“擺、仰、拗”動作受動部位是整個頭而不是臉,所以把“麵”改成“頭”,這樣一改,就準確無誤了。
又如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鬥》原稿是“比去年卻不如,隻有五塊錢,伴隨著一幅懊喪到無可奈何的嘴臉。”“嘴臉”是貶義詞,這裏寫的是貧苦農民兄弟,原稿沒有注意到詞的感情色彩,因而錯了,後改成“神色”,顯得通順、準確。
7.名著中的肖像描寫
在《水滸傳》中有段這樣的描寫:
智深聽得,收住了手看時,隻見牆缺邊立著一個官人,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後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身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係一條雙獺背銀帶;穿一對磕爪頭朝樣皂靴;手中執一把摺疊紙西川扇子;生的豹頭環眼,燕領虎須,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紀;口裏道:“這個師父端的非凡,使得好器械!”
在老舍的《犧牲》有段這樣的描寫:
他的臉,在我試問他的時候,好像特別的窪了。從那最窪的地方發出一點黑晦,慢慢地布滿了全臉,像片霧影。他的眼,本來就低深不易看到,此時便更往深處去了,仿佛要完全藏起來。他那些彼此永遠擠著的牙輕輕咬那麼幾下,耳根有點動,似乎是把心中的事嚴嚴地關住,惟恐走了一點風。然後,他的眼忽然發出些光,臉上那層黑影漸漸地卷起,都卷入頭發裏去。“真哪!”他不定說什麼呢,與我所問的沒有萬分之一的關係。他勝利了,過了半天還用眼角撩我幾下。
用細膩的筆法雕刻人物,使所描寫的對象纖毫畢現,給人以真切的感受。作者對人物的臉、眼、牙作了精細的描寫,臉窪到什麼狀況,眼深藏到什麼程度,牙嚴嚴地關到什麼情況,一筆一筆細雕,把這個人物深藏自己的陰冷的性格刻畫得惟妙惟肖。
在魯迅的《故鄉》有段這樣的描寫: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麵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係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用簡單的筆墨,對所描繪的人物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輪廓。大筆勾勒有略貌而重神的特點,給人真實而富有意味的感覺。作者描寫楊二嫂的形象,隻用寥寥幾筆,就繪出了她的外貌特征,通過這個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在錢鍾書《圍城》有段這樣的描寫:
唐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渦。天生著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而又覺嘴饞,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並不頂大,可是靈活溫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隻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
描寫人物外貌時,截取人物具有特征性的某一部分加以集中點染,以便讀者通過這個“特寫鏡頭”,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作者把鏡頭對準唐小姐的臉,特別是眼睛,進行了局部特寫,短短的兩句自然而奇特的比喻聯想,便使唐小姐的形象鮮明地刻印在讀者的腦海中。
在樂府詩《陌上桑》有段這樣的描寫: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描寫人物可以從正麵對人物進行刻畫,也可以把鏡頭移開對準其他人或其他物,讓外界事物充當最佳配角,從不同的側麵烘托某個人物,以期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至高境界。作者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神態與動作,種種表現聚焦在一點,即采桑女羅敷貌美驚人。如果正麵刻畫,就不夠含蓄,不能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餘地。
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的肖像是各不相同的。由於每個人的出身、職業、地位、教養、經曆、性格的不同,必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跡,肖像與性格有著緊密的內在聯係。肖像描寫的好與壞,對於展現人物性格關係重大。成功的肖像描寫能使人物形象更鮮明、生動,使人物個性更突出。因此,優秀作家都極重視人物肖像的描寫。
描寫人物的外形,至關重要的是描寫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它最富於表情,最能傳達人物的內心秘密。魯迅曾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他在《祝福》中寫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四老爺家時,她的眼睛是“順著”看人;兩個後,她因再嫁又死去丈夫,被迫第二次來到魯家時,她雖“順著眼”看人,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當她知道周圍的人是在嘲笑她再嫁之事時,她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在她去世前,“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作者通過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描寫,將吃人的封建禮教逐步強加在她身上的苦難,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來。
8.肖像描寫中的常見病
肖像描寫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心情、生活經曆、社會地位和個性特征。對人物肖像作恰如其分的描寫,有助於突出人物的精神麵貌和文章主題。但是,在平日寫作中,有些同學卻常犯如下毛病:
(1)肖像描寫純屬多餘
寫人物,常常用到肖像描寫手法,但並不是說對所有人物都要來一番肖像描寫。請看學生習作《遊大澤山》一文中的一段描寫:
我們來到山腳下,眼前出現了三條上山的羊腸小道。到底哪條通向最高峰——歪歪嘴呢?正在我們不知往哪走的時候,從山上下來一位老大爺,手裏領著一個小姑娘。那老大爺,兩鬢如霜,古銅色的打皺的臉核桃皮似的,一雙向裏凹陷的眼睛閃著有神的光;那小姑娘,紅樸樸的臉,就像一隻大蘋果,用紅綢紮起來的兩隻小辮兒,向上翹著,怯生生地躲在老大爺的身後邊,兩顆烏亮的眼珠看著我們,滴溜溜地轉。我們向老大爺打聽通向歪歪嘴峰的路是哪條,他用手一指,說:“喏,右邊那條。”我們謝過老大爺,又興高采烈地出發了……
這篇文章,重點應寫遊山的經過和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至於半路向人打聽路,則是非常次要的情節;因打聽路而出現的人物也不是主要的描寫對象。因此,上麵這段文字中對老大爺和小姑娘的肖像描寫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些描寫與文章的主題無關。
我們描寫人物外貌,要著重選擇最能體現人物思想品質,精神風貌,個性特征,氣質情感的外貌特征予以重點描寫,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感人,達到神似的境界。
當然,我們還要注意寫作的順序,選好寫作的角度,無論前後左右,正視側視,仰視俯視,近觀遠看,哪個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麵貌,性格特征,就從哪個角度入手進行描寫。
外貌描寫還要注意與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相結合,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來。
(2)肖像描寫太多太細
有些同學描寫人物肖像時,從頭到腳細描細寫,眉毛胡子一把抓。他們錯誤地認為,肖像描寫越細越好。殊不知,寫得過多過細,根本抓不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往往給讀者以蕪雜臃腫之感,因而顯得單調刻板、淺薄平庸,甚至有形無神,讀來索然無味。例如《一堂生動的語文課》的肖像描寫:
……講台上這位年過半百的語文老師,矮矮的身材,胖胖的體態。上身穿著深灰色茄克裝,下身穿著藍色西式褲,腳蹬一雙“雙星”牌中老年旅遊鞋。他的頭發已經花白,向後抿著;臉上剛刮過的胳腮胡子茬兒青乎乎的;寬闊的前額上,皺紋清晰可見;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幅眼鏡;嘴角上,總是掛著微笑。他環視了一下教室,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課題……
這篇文章,應當扣住“生動”二字,表現老師講課的獨特而科學的方法,讚揚老師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和教學改革精神。因此,對老師的肖像,隻要作幾筆簡單的勾勒,也就行了。像上麵的肖像描寫,從“上身”、“下身”、“腳上”寫到“頭發”、“臉上”、“前額”、“鼻梁”等相貌,真是細而又細,麵麵俱到,結果使人物形象毫無特點可言,讀來味同嚼蠟,焉能給讀者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世上沒有外貌完全相同的人,我們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從人物外貌中精心選擇其與眾不同的特征,集中筆墨描寫,其它的可省略不寫或一筆帶過,使人物外貌更精確鮮明。
有時候,我們根據手頭素材的實際情況,或為了某種表述的需要,可把外貌描寫重頭戲放在人物的某個部位。如寫爺爺的手,硬而裂開許多道口子,雖難看卻是勤勞的見證;幫我編玩具,又透出靈巧。這樣寫了往往會使勤勞而機靈的爺爺躍然紙上。
我們精心選擇人物與眾不同的外貌,加以精確地描寫,往往能寫出新意來。
(3)肖像描寫千人一麵
不同的穿著打扮和相貌,能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反過來,不同思想性格的人,其穿著打扮和相貌也往往不盡相同。我們必須根據人物的思想性格,寫出人物肖像的典型特征。但有些同學描寫人物肖像,往往是一樣的打扮一樣的相貌,就像“克隆”出來的,根本看不出人物肖像的個性特征。如寫武士,都是“虎背熊腰”,“聲如洪鍾”;寫美人,都是“瓜子臉兒”,“柳眉杏眼”,“櫻桃小口”;寫老教師,都是“兩鬢斑白”,“皺紋刀刻似的”;寫小姑娘,都是“梳著羊角辮”,“穿著花衣服”,“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如此千人一麵,千篇一律,豈不是違背了生活真實?又焉能表現出人物思想性格的獨特性?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職業、年齡、教養、習慣、生活經曆、家庭環境、身體狀況等諸因素影響。不同職業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區別。如舞蹈演員的腿較粗而四肢修長;舉重運動員往往比較壯實;漁民則膚色較黑,腳趾因長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張開。人的年齡不同,其外貌也有明顯的差異,少年兒童天真可愛,青年人血氣方剛,中年人成熟穩重,老年人則耳聾眼花。這一些無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規律。
當然人的的習慣不同,也往往顯出不同的特征來。如吸煙的人仿佛缺少了門牙,還不時透出煙草氣味;不吸煙的人則牙齒潔白。人的教養不同,也往往能從外貌上看出來,有教養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文化的人講話文縐縐的,且條理清楚;沒有教養的人坐著站著東倒西歪,說話粗魯而無條理……凡此種種,我們要仔細觀察,並用準確的語言加以描述,人物的形象才能準確的描寫出來。
要避免肖像描寫的常見病,除了要明確描寫肖像的目的和技法外,最要緊的是認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人,努力捕捉不同人物的肖像特征。隻要留心觀察,再多做些肖像描寫的練習,我們就一定能寫出反映人物精神麵貌和文章主題的形神兼備的人物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