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1991年早春,我在秦俑館采訪的時候,對人們傳頌的幾位“元老”,和我真做過長談的隻有程學華一人。我和他最初相識是在秦俑館一個僻靜角落裏一間低矮、灰暗、潮濕三者具備的平房裏。這是他的宿舍。
相傳紙的發明者蔡倫
麵對這位過早地戴著老花鏡,並沒有多少風度而純似一個農民打扮的幹練精瘦的老頭,我怎麼也想不到這就是在50年代曾經使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創造發明者蔡倫的地位發生撼動,80年代以銅車馬的發現、發掘而使考古界為之刮目相看的大名鼎鼎的考古學家程學華先生。更令我難以置信的是,這位純樸、憨厚的老頭曾經是一位“現行反革命分子”。悲壯與傳奇、淚水與歡歌構成了他六十載風雨征程的主體色調。
古代造紙流程示意圖
陝西省曆史博物館展出的灞橋紙
1957年5月17日,中國《工商經濟報》發表了一則令世界為之震驚的消息:
東漢蔡倫造紙的記載發生動搖 ——灞橋磚瓦廠掘出的古墓中發現西漢時代的用紙,同時出土的還有石刻、銅鏡、寶劍、陶器等
本報訊 陝西省博物館,5月8日接到灞橋磚瓦廠發現兩口銅寶劍的電話後,次日即派員前往現場調查。這兩口銅寶劍的出土地點在該廠第二生產隊工作區——八角琉璃井之南。這是一座西漢時期較大的墓葬,出土銅器有:銅鏡3麵、銅劍2柄、銅洗[1]2個和許多半兩錢[2]。石刻有:臥形盤頸石虎4個、天然白石加紫花帶足方盤1個、和前石質相同的石案1個。陶器大多破損。完整的有彩繪陶鈁[3]3個、帶彩陶俑3個、陶鼎1個、大小陶罐8個、殘鐵燈1件。更重要的是,銅鏡下麵墊有麻布和類似纖維製成的紙。我國是世界上使用紙張最早的國家,據史書記載,紙是東漢和帝時期(公元89—105年)中常侍蔡倫所造。這個墓葬發現的紙張,由它同坑的其他器物證明,是西漢遺物無疑。因而這幾疊紙不僅推翻了蔡倫造紙的記載,並把紙的製造和使用推前了兩百餘年,從這疊紙的質地細薄勻稱來看,製作技巧已相當成熟。以此推斷紙的發明年代似應遠在西漢以前。為此,這個墓葬內出土的麻布、石虎等也是珍貴的文物。該館正積極設法整理,準備展出,供廣大人民群眾參觀。
(田野)
程學華(左)與同事在清理出土的銅車馬馭手
《工商經濟報》刊發不久,具有權威的《文物參考資料》又以“陝西省灞橋發現西漢的紙”為題,對發現與鑒定的經過做了更加詳盡的長篇報道:“……這次出土的紙,雖然是長寬不足10厘米的殘片,但能看出它的顏色泛黃,質地細薄勻稱,並含有絲質的纖維,其製作技術相當成熟。因此可以說明紙的發明應遠在西漢以前,過去史書記載紙是東漢和帝(公元89—105年)中常侍蔡倫所造,顯然和事實不符。”
灞橋紙的發現和鑒定者,正是30年前在陝西省博物館工作的年僅24歲的程學華。
盡管這時的程學華已引起考古界的矚目,但他並沒有把精力全部放在考古研究上,考古對他來說隻是一種暫時的職業,因為他原本是西安市戲曲研究室的創作員,隻是為體驗生活才來到省博物館工作的,在他心中占有主要位置的仍是戲劇創作,那才是他從小就立誌追求的生活方式,那是他眼中最輝煌的事業。
1958年,他寫出了多幕話劇《受騙》,並由長安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
《受騙》的發表,立即在文藝界引起轟動,陝西省和西安市幾家藝術團體,爭相籌排這部大型話劇。程學華在考古界出盡了風頭之後,想不到又在文藝界嶄露頭角。生活向他綻開了笑臉,鮮花的芳香迎麵撲來。這一切,對於一個25歲的熱血青年來說無疑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境地。
然而,就在這輝煌境地的前方,卻橫亙著足以置人於死地的懸崖。但程學華沒有看見,他也不可能看見,因為此時的共和國已步入多霧的秋天,飄雪的冬季即將來臨。
1959年,程學華的好運終於休止,災難向他走來了。他的《受騙》先是被審查,接下來他成了“現行反革命分子”,在博物館接受群眾的監督勞教。從此,屬於他的隻有“老老實實,不許亂說亂動,爭取重新做人”的生活方式,他徹底跌入了人生的低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