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國號稱“兵法王國”,曆代兵書數以千計,而其淵藪卻著重發源、反映在齊魯之邦。齊魯大地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四五十萬年之前就有與“北京人”同時代的“沂源人”(發現於沂源縣土門鄉),距今8000年到4000年間的“東夷文化”的產生不僅是山東地區文明曙光的預兆,也是中華文明曙光的預兆,齊魯人被稱為中華民族的長子是有其曆史淵源和道理的。

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建立西周,齊魯封國,從此在這片土地上,繼被奉為“兵主”(戰神)的蚩尤之後,又有了被尊為兵家鼻祖的薑太公,接下來又有開創齊國霸業的管仲和一代兵學大家司馬穰苴,之後便產生了被譽為天下兵聖的孫武和兵學聖典《孫子兵法》,以及被尊為“王師”的孫臏及其名著《孫臏兵法》等。先秦之後,一大批軍事家如諸葛亮(山東沂南)、羊祜(山東費縣)、戚繼光(山東蓬萊)等也像雨後春筍,連綿不絕地從這塊土地上生長了出來。銀雀山漢簡的發掘,無疑是齊魯文化特別是齊魯軍事文化的反映。正是由於這樣一種被稱為“東夷”的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有著自身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才產生了中國曆史上一代又一代兵學巨匠、戰略大家,繼之才有了最著名的《孫子兵法》等一大批兵書戰策的誕生、運用、流傳,有了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大批兵書的機緣。這就是隻有山東的臨沂銀雀山出土了包括《孫子兵法》在內的大批兵書,而其他地方則難以窺見的原因。

嶽南在作品中不惜筆墨,對薑子牙、管仲、司馬穰苴等幾代曆史人物的時代背景、人物性格和軍事戰略思想著意刻畫,其目的就是要追尋孫武本人性格的形成和其兵書為什麼達到了古代社會無人能夠望其項背的深層緣由。從作品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孫武所達到的這一奇峰,是站在前輩巨人的肩上攀登而上的,如果沒有幾代巨人在下麵的支撐,孫武也就不可能成為後來人們看到和景仰的孫武子了。

《管子·正世》有雲:“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中國文化宏闊而博大,彌漫著一種強大磁場,迸發著誘人的魅力。每當重大的社會變遷發生之際,都有許多沉潛會通的人物站出來,矢誌不移地汲汲於興滅繼絕的文化整理、傳道解惑的知識普及。他們或以個人的力量,或因政府的推動,分別為中國文化起到了革舊布新、變通傳承的偉大作用,這個光輝而優良的傳統直到今天仍盛行不衰,並為有識之士發揚光大。嶽南的這部紀實文學作品,向我們打開了了解、研究銀雀山漢簡及相關曆史人物的又一扇窗口,它作為一盞文化之燈,必將為人們了解古代兵法的書山之路,亮起異樣之光。

是為序。

2004年2月19日一稿

2011年6月18日修訂

【簡介】吳如嵩,1940年生,貴州省銅仁市人。1962年畢業於貴陽師範學院中文係,同年10月入伍,1963年調入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現為軍事科學院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文職少將。

從事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研究四十餘年來,出版專著21部,發表論文50餘篇。撰著《孫子兵法淺說》獲全軍二等獎,任副主編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曆代軍事思想》獲全軍科研特等獎;1987年被評為全軍優秀科研工作者,1992年當選中共十四大代表,1998年獲軍事科學院重大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