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嶽南要我為他的新作《絕代兵聖》寫幾句話,從追憶事實真相和對文化的傳播角度看,這當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可就我的心境而言,覺得既沒有慨然提筆的豪情,也沒有生出樂之為序跋的怡悅。其不能欣然命筆的原因,是銀雀山漢簡內容震古爍今,其整理工作與人事為多方矚目,故經曆事與人多且長久。雖有話可說,但又覺得不好說,不便說,有些人和事不說也罷。今嶽南真情邀請,敬辭不過,隻好寫幾個片斷,以為應命。
我不但親曆了銀雀山一、二號漢墓的考古發掘,搶救性地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竹簡,同時還是清理保護竹簡,並對竹簡做綴連、注釋和研究工作的唯一始終其事者。銀雀山漢墓的發掘,屈指已經三十年。當年的考古工作者,如今都已年逾花甲。光陰如白駒過隙,那一段經曆,距離今天好像都非常渺遠了。記憶中三十年前發掘的情景,卻又曆曆在目,恍如昨日一般。竹簡被發掘出土的那些日子,臨沂群眾爭相傳告,消息不脛而走。發掘工地圍觀者層層疊疊,往來觀看者終日不絕。人們感到新奇又帶一些神秘,想了解出土文物和發掘事態的情緒,如春天勃勃生機般地湧動著。總之,人們都知道埋在臨沂地下的一種珍貴文物出土麵世了。這發現給我們考古工作者帶來的歡愉和興奮也異於平常,急於探索其內涵的渴望躁動不安。但是,那時也隻是認識到,這是考古事業上十分重要的新發現而已。一門心思想的是怎樣保護和整理這批稀世漢簡。隨著對銀雀山漢簡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深化,才進一步認識到它在我國曆史、考古學史、軍事史、哲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在我國文物史和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貢獻。曆史證明,三十年前的這一重大考古發現,是山東省和臨沂人民對我國和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也是臨沂人民的光榮。同時,我國和海外考古學、軍事學、文獻學等多學科的學者發揮才智,努力研究,使銀雀山漢簡的主要內容——兵學文化,在世界學術界迅速傳播、大放異彩。各方共同的努力促進了銀雀山兵學文化的研究工作蓬勃開展。
三十年來銀雀山漢簡的出土與整理研究工作,已給學術界留下重重的一筆。我國古代人民削竹木為文字載體,單支的稱為簡,編連起來稱為冊。較寬的竹木板可以多寫幾行字,稱為牘,其上往往將簡冊上各篇文字的篇目集中登錄,猶如今天書籍的目錄。簡冊和牘捆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簡書,又稱簡牘。簡牘的內容有公文、法律文書、賬簿、武器簿、遣冊、書籍等等。這些文字資料都很重要,但我以為古代書籍最為珍貴。因為書籍往往記載一家或幾家之言,可以直接了解當時人的見解和思想。古代簡冊書籍的出土很可貴,也很難得,多種書籍的出土就更難得了。
銀雀山竹簡出土以前,曆史上多種簡冊書籍出土,可與之比較的,嚴格地說隻有一次。那就是晉太康二年(281年)汲郡魏塚出土戰國竹簡書籍七十五種,其中《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被保存下來,還是今天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資料,其餘的多又散佚。以後一千六七百年間,雖有上萬計的簡牘出土,但多種簡冊書籍同時出土,卻再未見到過,一切歸於沉寂。直到銀雀山一、二號漢墓中出土多種書籍,才打破這一曆史的沉寂。之後,馬王堆帛書《老子》、河北定縣漢簡《儒家者言》、湖北荊門郭店楚簡《老子》和《禮記》、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蓋廬》等相繼出土,紛至遝來,一派群芳競美的氣象。可是在書籍種類上並未超出銀雀山的漢簡。銀雀山漢簡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
竹簡兵書的集中出土,對解決曆史上聚訟紛紜的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第一,傳世本《孫子兵法》曆來隻有十三篇,所以又稱《孫子十三篇》。然而《漢書·藝文誌·兵書略》記“《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篇卷不合,被唐宋人質疑。其實司馬遷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王看的《孫子兵法》是十三篇。曹操《孫子序》雲:“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明明白白,懷疑者不以為據。
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出土為十三篇,竹簡上還有“十三扁(篇)”的記載。無獨有偶,遠在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漢簡也有“十三扁(篇)”的記載。《孫子兵法》自古就是十三篇坐實了。第二,失傳千餘年的《孫臏兵法》的出土,增加了兵書品類,是文化史上的又一盛事。《史記·太史公自序》雲:“孫子臏腳,而論兵法。”《漢書·司馬遷傳》雲:“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漢書·藝文誌·兵書略》雲:“《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孫臏著有兵法是不爭的事實。偽書論者卻因《孫臏兵法》的失傳而移花接木,稱《孫子兵法》是孫臏所著,孫武史無其人。簡本《孫臏兵法》的出土可糾正偽書論者的謬誤。第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在臨沂同一墓中出土,意義非凡。這充分說明了曆史上孫武、孫臏各有其人,各有兵法傳世。學術界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千年爭論,如今,一朝得釋。第四,傳世本《六韜》《尉繚子》被偽書論者目為偽書,大大地降低了這些古籍的應用價值。漢簡本《六韜》《尉繚子》的內容與傳世本相應章節基本相同,無大出入,是不該輕易否定的。銀雀山漢簡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對於在疑古思潮影響下,對古兵書及其他古籍的判定,應當重新研究,還其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