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雀山漢簡引起對古史研究中疑古思潮的反思。銀雀山漢簡內容多為子書。清代學者對子書在校刻、輯錄、研究方麵都做了許多工作,成績很大。由於受到疑古思潮的影響,對許多古籍尚未能還其應有的曆史地位。馮友蘭先生說:“‘信古’‘疑古’‘釋古’為近年研究曆史學者之三個派別,就中以‘釋古’為最近之趨勢。”“釋古”的“趨勢”,看來就是“疑古”的“退勢”。我們將漢書簡本與傳世本《孫子兵法》比較研究,兩者基本上沒有文意相悖、結構割裂或其他人為竄入文字之處。可見劉向、劉歆、任宏等並未著意改動過。《六韜》《尉繚子》等古兵書竟被以“詞意淺近,不類古書”,“文氣不古”等無端浮辭否定,目為偽托之書。銀雀山漢簡不僅為先秦古兵書正名,還使學術界對先秦古籍的一些傳統說法重新審慎思考,不可輕易對古籍寫作年代、作者、內容持輕率否定態度。銀雀山漢簡無疑是促使走出疑古時代的先導,並給現代人類以重要思想啟迪。
三
嶽南同誌要將我國重大考古發掘中的人和事,以紀實文學的形式寫出來發表,供世人閱讀,借以彰顯考古科學工作者的貢獻。據我所知這一體裁的作品,他已創作出版十幾部了,讀者遍及海內外,文名遠揚,蔚然大家。世人不愛讀科學記錄和分析論證的考古報告,認為艱澀難懂,卻珍愛考古發掘出土的各種文物,尤愛墓葬和文物蘊含的故事。我隻會考古,說不好故事。嶽南卻是發掘故事的行家裏手。其觀察力敏銳,想象力豐富,文筆流暢,文采飛揚。娓娓道來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他的創作能激起讀者共鳴,他的活力和激情能與讀者共同燃燒。他的故事主要是紀實的。有些雖屬人為,卻實有生活的影子,細究起來隻能征其有,而不能斷其無,道聽途說者鮮見。原因是他真正深入收集、閱讀、研究大量的專業文章和書籍,咀嚼並引用上自古代典籍,下至近現代諸家的成果,以期最大限度地占有資料。這樣費力費時的創作,是我原本沒想到的,也許孤陋寡聞,以前真沒見過。最為稱道之處,是嶽南開拓了考古紀實文學的創作之路,並取得成功,其開拓創新之功,功不可沒。
2003年4月於北京
【簡介】吳九龍,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曆史文獻學家。1941年4月10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學部考古研究所、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國務院圖博口古文獻研究室、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工作。曆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其間有兩三年,在部隊農場種地、養豬,在工廠當車床工。現為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
工作期間,長期從事田野考古與研究、出土文獻研究。1972年主持發掘了山東臨沂縣銀雀山一、二號西漢墓葬,出土了大批竹簡,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在內的多部兵書、佚書和曆譜等,從而肯定了中國古代輝煌的軍事文化,為古代兵學文化的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這是二十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對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研究方麵,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對於銀雀山漢墓的隨葬器物,漢簡的文字、形製和內容進行整理和研究。其中《銀雀山漢墓竹簡》(一)和《孫子校釋》二書,體現了在研究方法上將傳世文獻考據與現代考古出土文獻相合,更加廣泛收集資料,吸取曆代校釋成就,多所創見的開拓性成果,是先秦至漢代考古學、文獻學的重要著作。近年來,曾應邀訪問過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在哈佛大學等處進行考古學和《孫子兵法》研究方麵的講座與學術交流。
主要學術論著還有:《傳本與簡本〈孫子兵法〉比較研究》《晏子春秋考辨》《銀雀山漢簡齊國法律考析》《孫武兵法八十二篇考偽》《銀雀山漢簡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銀雀山漢簡釋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