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據查證張瑞璣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取進士,癸卯科,第三甲131名。張敬軒、呂效祖不詳其名次。文章報道中自然也就語焉不詳了。

③報道說張瑞璣“曾供職清政府軍機處”,此說無據。經考證張瑞璣並無此任。

④報道說張瑞璣“於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會”,考此說源於楊家絡著《民國史稿》副刊《民國名人圖鑒》(見1937年1月辭典館初版卷5)記載:“張瑞璣,衡玉,趙城人……同盟會成立,衡玉亦慨然與焉,不計其為官也。”據此推斷張當為同盟會員,實際入會與否,有待查證。但張敬軒、呂效祖不知其詳。

⑤呂效祖《手抄本序》一文中稱張瑞璣“病逝於西安終南小誰園”。據考證,張瑞璣的“誰園”在老家山西趙城,西安並無“誰園”。張瑞璣為避袁世凱的迫害,退居老家,建“誰園”,並於42歲時作《誰園記》一文,可以為證。誰園藏書後盡歸山西省亦一旁證。

⑥報道說1923年張瑞璣辭職回家,“與二子張聯甲在西安共同書理《孫武兵法》八十二篇”,考張瑞璣自1919年陝西劃界未果,於五月離陝後,再沒有回過陝西。故上說無據。

⑦張瑞璣死於何處?呂效祖說見到嶽父(張聯甲)的遺囑《示兒女》上寫的是“病逝於西安終南小誰園”。《三晉曆史人物·張瑞璣傳》載“病逝於北京寓所”。考兩說皆誤。郭德清、王作霖《張瑞璣先生事略》:“中山先生逝於北京,先生亦回趙城故裏。”可知張瑞璣1925年自京返趙城。又王作霖《先舅父張小衡傳略》記張小衡“1927年因父(張瑞璣)病,回趙城。”可證是年張瑞璣病逝於趙城。經筆者考證,其安葬地為趙城東門外祖塋。

張敬軒、呂效祖自稱對張瑞璣的了解,多來自其父輩張聯甲的遺囑《示兒女》,但遺囑與張瑞璣的生平抵牾不相符合。倘若這份遺囑真是張聯甲所收,那麼就是兒子不了解與之朝夕相處“書理”竹簡兵法的父親。這豈不發人深省嗎?抑或這遺囑也有問題?

二、關於張瑞璣的藏書

張瑞璣雅好藏書,而且注意收集,頗為在行。辛亥革命後,他攜帶二百箱書回趙城,時正值三鎮兵盧永祥部大肆搶掠。考張瑞璣在為其母撰寫的《先妣王太夫人墓誌銘》中記述,經兵禍“吾家蕩然無遺。時先妣預避居西山,吾兄弟先後至。先妣問家人無恙乎。曰無傷也。房舍無恙乎?曰補葺之尚可居也。書籍無恙乎?曰非盧軍所愛故遺之。先妣曰兒輩尚有屋可居,有書可讀足矣。”張瑞璣的母親曠達有識的情態躍然紙上,同時,也說明其家產一空,書籍成了劫後之餘,然而卻未提及竹簡一事。趙城廣勝寺藏有金代刻印的佛教大藏經,世稱“趙城金藏”,張瑞璣慮其易損毀,曾與友人商議影印金藏,搶救國寶。可知張瑞璣於書籍內行,卻未提及影印竹簡事。解放後,其子張小衡將趙城家中全部藏書凡十萬卷悉贈山西省人民政府,時省文教廳副廳長崔鬥宸親到趙城將書運回太原。後張小衡又協助整理出《誰園藏書目錄》,均未提及或著錄竹簡兵法。按理而言竹簡兵法比其任何藏書都珍貴,卻在張家藏書史上沒有隻字記錄,非為偶然。這隻能說明一個事實,即張瑞璣從未擁有過竹簡兵法。

三、關於張瑞璣的家世

張瑞璣母親的墓誌銘曰:“先妣沒時有孫四,曰爾公、爾禧、爾達、爾祿。沒後半年連生三孫,曰爾雍、爾和、爾謙,而先妣不及見。”張瑞璣為其同父異母兄渭玉撰寫的墓誌銘曰“瑞璣有子曰爾公”。可知張瑞璣子為爾公,即前所述小衡者,小衡是其字,爾公大排行居第一。而報道說張聯甲為張瑞璣第二子,從未提及張小衡。呂效祖在被記者追問時說:“據說張小衡是張瑞璣的第八子。”(見《北京青年報》)張聯甲若真是張瑞璣的兒子,墓誌上當有記載,不應糊塗到不知自己排行順序。

除上述兩墓誌銘外,考王作霖先生撰有《張瑞璣傳略》(見《張瑞璣詩文集》,1988年9月印)將張瑞璣的家世記載得清清楚楚。張瑞璣與其妻劉氏生一子一女,別無他出。子爾公字小衡。長孫祖望、次孫祖武、三孫亡故,女張韻蘭嫁於趙城王姓,生兄妹五人。上述文獻別宗派、明世係,言之鑿鑿。那麼,張聯甲、張敬軒、呂效祖等人又出自何宗何支呢?非為人子,何言父子共同“書理”所謂兵法竹簡?何言“祖孫四代護國寶”?所謂“《孫武兵法》八十二篇”的真偽和來曆不是昭然於世了嗎?

更有甚者,《孫武子全書》(國防大學講師房立中編)擅自將重要學術著作《銀雀山漢簡釋文》一書的內容與偽造的《孫武兵法》混編,以謀取利。同時,該書還將一些偽造內容亂串於篇章之中,魚目混珠,良莠難分。欺世於今,貽害後人於長遠,更令學人擔憂。

本來稍有文物考古知識的人,冷眼觀之,都能覺察所謂“《孫武兵法》82篇”作偽的蛛絲馬跡,不必研究者來論辯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但慮偽書偽事一再被重複,怕要成真了。所以,不得已查閱舊籍,略辨其偽,以正視聽。

繼吳九龍拋出的這篇戰鬥檄文之後,交戰雙方都矚目的所謂竹簡書的收藏者張瑞璣的孫子張祖武又登場亮相了。

張祖武為張瑞璣的次孫,時為山西省呂梁地區石樓一中副校長。他在看到報上有關所謂“《八十二篇》新發現”的消息後,深感震驚與氣憤,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認為此事非同小可,一旦讓騙子的陰謀得逞,將使國家民族的利益與聲譽受到損害。為了遏製這種荒唐的鬧劇繼續上演,戳穿對方的陰謀詭計,使真相大白於天下,他專程進京造訪《光明日報》,向該報《史林》版主編馬寶珠和《曆史研究》編輯部編輯仲偉民披露張氏家族內幕,嚴正申明張聯甲、張敬軒等人絕非張瑞璣之後。他在提交的一份《騙子休矣》的聲明材料中說道:

1996年9月以來,許多新聞媒體報道和轉載了西安發現“《孫武兵法》82篇”手抄本及漢簡27片的重大消息。幾個月來,關於收藏者張聯甲、張敬軒的身世及兵法的真偽引起爭鳴。這是關係到曆史真實的一件大事,已經在社會上造成了混亂,所以,是真是假必須弄清。兵法的真偽,自然應由專家考證鑒別,收藏者是否張瑞璣的後代,那就隻能由張瑞璣的後代來說了。作為張瑞璣的孫子,我肯定地說張聯甲絕非張瑞璣之子。“《孫武兵法》八十二篇”手抄本及其竹簡也非張瑞璣傳下的家寶,祖孫護寶是一個大騙局。

張瑞璣是我爺爺,他有一個兒子,就是我父親張小衡。我是張小衡的二子,可是,現在冒出個張聯甲、張敬軒、呂效祖來,自稱是張瑞璣的兒子、孫子、外孫,真是怪事。是真是假,請看幾件家事:

我家是個封建官宦之家,張瑞璣、張小衡都是晉陝名人,這樣一個家庭,給孩子起名叫字就不可能沒有嚴格的規定,我父親張小衡名叫爾公。爾達、爾禧、爾祿、爾雍、爾和、爾謙是我其他堂叔的名字。那麼,張聯甲又該叫什麼呢?

我哥叫祖望,弟叫祖詒,其他堂兄弟叫祖壽、祖文,張敬軒又該叫什麼呢?

名字都不在我的家係之中,又怎麼會是張瑞璣的子孫呢?

解放前,在我們家,我見過於右任、鄧寶珊、陶峙嶽、景梅九、胡宗南這些國民黨的要員,就是沒見過張聯甲。解放後,我見過彭德懷、習仲勳、馬文瑞、汪鋒、孫蔚如,可還是沒見過張聯甲。

1957年2月,我父親在西安去世,作為陝西省政協委員,《陝西日報》登有訃告,由省政協主席孫蔚如主祭,在西安殯儀館隆重召開追悼大會。隨後,車行人隨,送往西安南郊李家寨公墓安葬。這時,仍不見“親如手足”的張聯甲。這能說張聯甲是張瑞璣的兒子嗎?

1937年,日寇入侵山西,我全家遷居陝西,爺爺的藏書全由父親存寄山西趙城好義村我家丫鬟張香菱家。解放後,父親函告山西省政府副主席王世英,願捐獻張瑞璣“誰園”藏書,後來,王世英複函並派山西省文教廳副廳長崔鬥宸前往趙城接收藏書。不久,父親由西安去太原幫助整理藏書。這件事新華社有消息,山西省有記載。王副主席寄了錢(父親全部退回)。父親在整理藏書過程中,編有“誰園書目”。整頓完畢,返回西安帶回家中的隻有字畫、扇麵、文房四寶,並不曾有國寶漢簡及《孫武兵法》的手抄本,難道說酷愛研書習字的張聯甲連捐書這樣的大事都不聞不問嗎?難道說張瑞璣藏有國寶,我們家的人誰都不知嗎?這怎能說張聯甲、張瑞璣父子共同書理兵法,祖孫三代護寶呢?

以上可以看出,張聯甲不是張瑞璣之子。可是在他去世二十幾年之後,又有張敬軒、呂效祖等人,演出了一場波及國內外,影響極大的藏寶護寶的鬧劇。這怪事不怪,事出有因:替人為子,有利可圖,為利行騙,編造謊言。可是他們利令智昏,製造出害國害民的一場混亂。

“《孫武兵法》八十二篇”手抄本的出籠,收藏二十七片漢簡的新聞,張聯甲遺書的傳出,呂效祖、張敬軒四處活動,親自寫下序言和其他文章,這一切活動都是騙子在我父親張小衡去世快四十年的情況下編造的。我哥張祖望“文革”受害病休,弟張祖詒去世;我三個姐姐,大姐、二姐去世,三姐張蘇訪從小當兵,現住北京;我大學畢業,一直在山西教書。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呂效祖、張敬軒總以為張家無後,可以胡說。

亂真,總得像真。護寶消息登出的前後,呂效祖這個從來沒有上過家門的人,卻兩次登上我哥的家門,硬要認親,騙走了一本我姑表哥編寫出版的《張瑞璣詩文集》,並從我哥那裏想要我爺爺的畫像,被怒逐出門。

護寶的消息被某雜誌登載傳出,內有我爺爺的畫像,是從騙走的書上翻印的。奇怪的是張祖望三個字變成了張瑞璣(因張祖望保存,原寫的是張祖望的名字)。某報刊登出《孫武兵法》手抄本的印照,上書民國十二年秋於西安。那時,我爺爺在世,不是說父子共同書理嗎?卻不見張瑞璣之印,隻有張聯甲之章,難道你連張瑞璣也沒看在眼裏。

呂效祖、張敬軒口口聲聲說張瑞璣的家事都是從張聯甲遺書中得到的,可這遺書的內容忽而增加,忽而減少。“誰園”和張瑞璣的墓地都沒說對。更可惡的是連張瑞璣有幾個老婆也在胡說八道,好一個“張瑞璣的子孫”,為了牟利,就什麼事也可編造出來,我真怕今後會不會再編造出張瑞璣的私生子來,那可真就查不清了!

好了,假的就是假的。如果張敬軒、呂效祖還硬要說是張瑞璣的後人,那隻能說這竹簡是拐的、騙的、偷的、搶的……那就請物歸原主,獻給國家,這才算張瑞璣的子孫。

騙子說要出國,把文物送到國外去鑒定,這真是有損人格,有損國格。說出了連一般人都不會說的話,哪有半點愛國的氣味。我國重大的文物考古,哪一件又是洋人考出來的。真的送往外國,隻能落個賣國的罵名。

張瑞璣的誰園藏書,已經全部交給國家,張瑞璣的家宅“誰園”現在為洪洞趙城鎮所用,這是張家的最大遺產,別無金銀細軟,騙子們卻說有個家產問題,又有什麼呢?真是怪事,交給國家,利國利民,我們全家欣喜,如果還要硬說竹簡是張瑞璣的傳物,“《孫武兵法》八十二篇”手抄本是張瑞璣、張聯甲共同書理,那就請交給國家,以了卻張瑞璣及其後人愛國的心願。

望作偽者,別再製造混亂,騙子休矣!好讓張瑞璣在九泉之下,安然長眠。好讓張家的門風別遭敗壞,好讓國家的曆史別出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