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映(左一)、宋健(左二)分別在會上發表講話(作者攝)
2000年4月24日,夏商周斷代工程召開專家組擴大會議,就最新修訂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階段成果報告·簡稿》(下稱《簡稿》)進行了全麵討論。會後,“工程”首席科學家又對《簡稿》的具體細節再度做了修訂,使《簡稿》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2000年5月11日,夏商周斷代工程領導小組召開會議,鄧楠、陳佳洱、韋鈺、張文彬、江藍生、劉恕、錢文藻(代表路甬祥)等領導小組成員,以及“工程”特別顧問李鐵映、宋健等,共同聽取了“工程”專家組的彙報。與會的領導人員對“工程”所進行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實踐,以及所取得的夏商周三代年代學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宋健在“喜頌初獲,不恤閑言”的講話中說道:“關於中國古代史,已經爭論了兩千多年。三代年代學的難度之大是眾所周知的,當年孔夫子作《春秋》,就戰戰兢兢,沒有把握,並產生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的感慨。但是,兩千多年來,對於中國文明曆史的探索,成為中華民族曆代學者和仁人誌士所追尋的科學理想和懷有的偉大誌向。每逢盛世,廟堂民間,就有人站出來為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努力和貢獻,其中不少鴻學碩儒為此耗盡了自己一輩子的生命。西漢的司馬遷,唐代的張守節就是典型的代表。不過從司馬遷到夏商周斷代工程實施之前,對三代年代學的研究都是孤身奮鬥,發奮而為,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大規模地以多種學科相結合的陣容和方法來研究中國古代史。就我們正在進行著的夏商周斷代工程而言,這是中國學術界第一次把大家團結起來,沿著共同方向,為一個目標而努力。我們應感謝四位首席科學家和參加‘工程’的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和各個學科的自然科學家。正是大家的同心合力,才取得了這樣一個階段性成果,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科學事業的一大進步。”
在談到關於年代學研究的意義時,宋健列舉了一個生動的個案對與會者說,“我今天把一個材料順便給大家念一段,以說明‘工程’成果將可能產生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末,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她生在中國,在中國生活了很多年,並做過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的教授。60年代初期,美國竭力反對和封鎖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的中國。1962年,賽珍珠在華盛頓附近召開的一個會議上,針對美國的這種行為,發表了一篇公開演講,她說道:‘各位,我知道中國,我在中國住過很多年,有很多朋友,我在南京教過書。我還記得我那些非常優秀的學生們,他們是在如何地奮鬥、努力學習和掌握現代知識。……時常有人問,為什麼這麼高比例的中國人是卓越的人呢?是絕對卓越的人民呢?這是因為他們的曆史很久,今年(1962年)是黃帝紀元4660年。在四千六百多年中,中國一代一代地經曆過苦難、貧困、死亡,隻有最強的人、最聰明的人才能留存下來,弱者都死光了。……我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很信的,現在留下的中國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傑出的、偉大的,值得尊敬的人。’在這篇演講的第三段中,賽珍珠說,‘中國人是人類曆史上傑出的一個民族,現在他們拚命地搞現代化建設,搞工業化建設。你們可以相信,他們會以閃電般的速度完成他們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我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錯誤的。幾年前,美國把通向中國的大門關閉了,應該盡快地開放,要和他們交流、對話。可以提建議、提批評,不能這樣絕交。我相信,這件事必須在最近完成,否則是對一個偉大民族的汙辱。’”宋健說:“賽珍珠講的這段話現在看了仍令人感動。我過去沒有讀過她寫的書,最近一位朋友幫我從亞馬遜網站訂了她寫的三本書,賽珍珠記住了孫中山先生選定的黃帝紀元,並以這個年代為起始,論述了中國的曆史和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從而可以看出,年代學對整個社會和世界人類都將產生潛在的、多方麵的重大影響。所以,對中國古代史,應該堅定不移地繼續研究下去。隻要是科學的、真實的新發現、新理論,而不是假造的、無根據的臆想,都應鼓勵和支持。當然,為了今後的發展,夏商周斷代工程這個階段性成果,在科學上要留有餘地,所下的結論不要太絕對,這一點我是深為讚同的。”
繼宋健之後,“工程”特別顧問李鐵映在總結性的發言中講道:“在中華文明史上,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具有開創性和裏程碑式的意義。在科學領域,自然科學的重要性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對社會科學重要性的認識尚不充分。我想,人類首先要把自身的問題搞清楚,把自己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搞清楚。社會科學的重要就在於它是關於人的自身、關於人類社會的科學。在20世紀末,特別是麵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如何找到一條途徑,進一步加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並在國家的支持下,通過這種結合,卓有成效地對一些中國曆史上的重大理論和學術問題進行探討,是我國科學界麵臨的重大問題之一,而夏商周斷代工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會看到‘斷代工程’這個成果的價值和意義。……由此,我建議,應該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途徑和方法,作為20世紀90年代末在探索中華民族的振興之路,以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具有同等複雜性和綜合性課題進行研究的成功個案,推廣到其他研究領域,以加快中華民族複興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