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進程的裏程碑(3 / 3)

“工程”專題驗收會會場(作者攝)

最後,李鐵映講道,“在充分肯定這項科研成果的同時,還要以科學的態度和發展的眼光,在對外公布時的文字表述上,誠懇地說明這是當代中國科學家目前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並不是終極的真理。歡迎世界各地學者乃至我們的後人對成果加以修訂和補充,使之更加準確和完善……”

這次會議結束之後,自2000年6月開始,夏商周斷代工程各個課題相繼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

2000年9月15日,由科技部組織的“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計劃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驗收會”正式召開,驗收專家組由15人組成,分別是:

組長:陳佳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院士

副組長:錢文藻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研究員

劉慶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成員:柯俊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院士

方守賢 中國科學院高能所研究員、院士

劉家和 北京師範大學史學史所教授

張豈之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詹子慶 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石興邦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鄭振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盧央 南京大學天文係教授

杜升雲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係教授

蔣崧生 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

陳傳宏 科技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副研究員

謝煥忠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

根據國家科研項目驗收會所規定的一係列議程,驗收專家組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反複審議後一致表示通過。驗收專家組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預定的研究目標已經達到,在此基礎上得出的《夏商周年表》,是迄今關於我國西周晚期共和元年以前的古代曆史,最有科學依據的年表,是現階段所能達到的最好的結果。其中武王克商年代、武丁在位年代、夏商分界年代以及夏代始年的推算和估定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工程”階段性成果的取得,標誌著三代年代學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這個成果,不但為今後進一步使夏商周的年代科學化奠定了良好基礎,更重要的是為追溯中國文明的起源找到了可以依據的出發點。此外,工程在曆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考古學和14C測年技術領域都取得了前沿性的成績。特別是在“工程”中改進的14C測年技術,取得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可喜成果。與此同時,這一“工程”的實施,有效地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和複合型人才,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培養鍛煉了一支新生力量……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成果在北京正式對外公布,“工程”的標誌性成果有如下12項:

1.在我國曆史時代測年中,采用係列考古樣品。14C測年的方法,使誤差縮小,獲得成功,在斷代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14C測年樣品的製備質量穩定,骨質樣品的提純方法可靠。常規法測試精度達到0.3%;AMS法測試精度達到0.5%,並首次對係列的有字卜骨進行AMS法測年。

3.灃西H18的發現與測年,為商周分界確定了範圍。琉璃河H108“成周”卜甲的發現與測年,琉璃河M1193、晉侯墓地M8的研究與測年,晉侯穌鍾的研究,以及有關遺址的分期和係統測年等,為建立西周年代學體係,提供了重要依據。

4.以嚴格的考古類型學方法,排定“四要素”俱全的西周青銅器順序,為金文曆譜研究奠定了基礎。通過對吳虎鼎等關鍵青銅器的斷代研究,推定西周諸王年代,並證明共和以下曆譜可信。

5.對1997年3月9日新疆北部的日全食進行觀測,從理論和實踐上證明黎明時的大食分日食會形成天再旦現象,並確認“懿王元年天再旦”時間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

6.根據天文推算、文獻和金文曆日研究、考古與14C測年的綜合研究,選定公元前1046年為武王克商年。

7.采用黃組周祭卜辭三係統說,排定商王帝辛的祀譜,經與商末曆日比對研究,推定帝辛年代。

8.排除“三焰食日”為日食的可能性。結合甲骨分期研究與賓組卜辭五次月食的證認,推定了商王武丁的年代。

9.安陽洹北商城遺址的發現,在商文化考古學上有重大意義。

10.確認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始建為夏商分界的界標。

11.對仲康日食的已有研究成果做出總結,並進行新的研究和推算。

12.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多學科交叉研究途徑上做出探索,並積累了一定經驗。

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推定的三代年表如下:

夏商周年表

續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夏商周斷代工程為中國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曆史,建立起了三代年代學的框架。工程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約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同時排出西周十王具體在位年數和商代後期從盤庚到帝辛(紂)的十二王大致的在位之年。曆史的迷霧終於得以廓清,遺留千古的學術懸案得以破譯。

至此,中國古代文明史的紀年向前延伸了12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