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卜骨AMS14C測年數據的日曆年代校正
基本方法:使用係列樣品校正方法,采用程序OxCal v3.9和校正曲線IntCal98進行,將卜骨14C年代數據按分期順序排列,首尾加邊界,構成一個序列模型。由於各分期裏麵的樣品數量不均衡和各分期的時間跨度不均衡而可能導致校正結果發生偏離,構建樣品序列時需要在各個分期之間插入中間邊界,來消除導致這種偏離的因素的影響。校正的結果還受到與商後期時間段相對應的樹輪校正曲線的複雜形狀的影響。
係列樣品校正模型的構建和校正的結果。構建係列樣品年代校正模型的原則是:(1)首先排除來曆不可靠和分期存疑的樣品;(2)曆組分期有不同看法,暫不納入校正模型;(3)排除年代明顯偏老(14C年齡大於3100年)的樣品;(4)按卜骨分期構建校正模型進行初步校正,排除符合率低於40%的樣品,在保證係列總符合率的前提下,考慮盡可能將符合率稍低於60%但認為有效的樣品數據納入校正係列。經篩選,可以納入係列樣品年代校正模型“0811全”的有55片有字卜骨,還有無字卜骨6片和骨器骨料3件,共64個樣品。可以納入係列樣品年代校正模型“0811選”的有35個有字卜骨,還有無字卜骨和其他骨器骨料6件,共41個樣品。
對卜骨係列樣品年代校正結果的分析。“0811全”和“0811選”兩個係列的結果基本一致,甲骨一期(武丁)始於約公元前1260—公元前1250年,五期結束於約公元前1055—公元前1040年,總體時間跨度在兩百年左右。而且總符合率都比較高,分別為122.6%、146.9%,表明係列校正模型的構建是合理的。對係列“0811全”中樣品數量較多的甲骨一期,對其進行單期校正(首尾加邊界),得到的年代範圍與全係列年代校正的一期年代範圍相合。這也是對全係列年代校正結果的一種檢驗。各分期的日曆年代範圍還與14C年代校正曲線的形狀有密切關係。卜骨係列樣品年代校正結果與《簡本》的“夏商周年表”中商後期各王的年代以及殷墟遺址墓葬的測年結果大體吻合。
曆次卜骨係列樣品年代校正不同情況的說明。《簡本》中樣品數比較少,且未使用邊界命令,故係列首尾向兩端有較多的延伸。2005年,全部卜骨已經測量完畢,構造了係列樣品校正模型“2005全m”,該係列收入了64個樣品,采用了首尾邊界和中間邊界,總符合率達到了121.5%。2008年,在對甲骨數據初步複核的基礎上構建了模型“0810全”,該模型仍為64個樣品,但是更正了2005年模型中的一些不當之處。之後,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又對卜骨數據進行了進一步複核,由此產生了模型“0811全”與“0811選”。與以前的模型相比,此次最大的變動是,對一個樣品有多個測量數據的情況,不是從中選用一個,而是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合並處理。
總之,“工程”三個相關專題充分合作,在過去的十年裏對殷墟卜骨14C測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地排除了大部分卜骨樣品的加固劑與保護劑汙染,有效地提高了AMS14C測年數據的可靠性,掌握了係列樣品年代校正的方法,反複核實了各卜骨樣品的分期屬性,為得到可靠的殷墟卜骨年代測定結果打下堅實的基礎。將樣品14C測年數據通過係列樣品年代校正方法校正,得到的結果與《簡本》給出的“夏商周年表”中商後期各王的年代以及殷墟遺址墓葬的測年結果大體吻合,與商前期和西周的年代框架相協調。
4.存在的遺憾
受采樣條件的限製,二期、四期和五期有字卜骨的樣品數量相對較少,所構建的校正模型的各期樣品量不平衡,給係列樣品年代校正帶來一些不利影響。結題時間受限製,而卜骨測年的工作量很大,在1999年5月就啟動了甲骨測年工作,前期研究不夠充分,特別是對卜骨的汙染程度估計不足,在早期的測量中未能采取有效的純化措施,使得有些樣品的測年數據偏離正常年代值,未能納入校正模型。通過實驗研究認識到:(1)在所采集的卜骨樣品中,確有相當比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固劑、保護劑等的汙染,這種汙染可導致所測得的卜骨年代產生不同程度的偏老。(2)早期數據偏老的比例要高一些,而後期經純化處理再測量的數據偏老的比例有所降低,表明所采取的純化處理措施是有效的。(3)後期經純化處理再測量的數據,偏老的比例仍然高於正常值,表明可能有些汙染還不能用目前的純化措施徹底消除,同時,卜骨數據偏老可能還有其他未知原因。
三、與會者對專題彙報給予充分肯定,並就相關問題討論
仇士華首先簡要回顧了“工程”之前國內外在卜骨測年方麵的一些嚐試,指出,卜骨測年是世界性難題,在骨頭清除汙染、製樣及加速器測量精度等環節存在諸多困難,所以對這項工作持審慎態度。“工程”進行卜骨測年研究和探索有兩個條件,一是改進加速器測量精度並使之穩定運行,二是中國成熟和細致的夏商周考古學工作為係列樣品應用提供了條件。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工程”采用高精度係列樣品方法,以提高數據質量,增強可靠性,縮小日曆年誤差。“工程”立項以後,在各學科合作過程中,對高精度係列樣品方法的認識有一個過程。甲骨、製樣、加速器測年各方麵學者緊密合作、積極溝通,在工作過程中多次討論,取得共識。在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加速器改造過程還是相當快的。他對卜骨測年工作給予充分肯定,認為相關人員盡了很大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在骨質樣品製備、加速器測年技術改造和測試等方麵進行深入研究,達到世界水平,當然,“工程”是對曆史年代的研究,對14C測年的要求也很高。這次14C卜骨測年專題向大家彙報工作,以供互相溝通討論,以便完成《總報告》(繁本)相關內容的撰寫。
李學勤表示聽了報告很感動。“工程”是國家“九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從正式啟動到結題,時間很短。在2000年結題後,研究從未停止,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為了做得更好,仍然集中精力努力工作。特別是14C測年,做了大量工作,成果為大家所期待,也是即將完成的《總報告》(繁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4C測年研究,包括長係列年代框架的建立論證,以及甲骨測年等,為“工程”整個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這種科學創新精神也值得所有人認真學習。從甲骨學研究看,14C測年研究也做出了很大貢獻,是過去所無法想象的。雖然還有若幹遺憾,但在“工程”中的相關工作應該可以畫一個很完美的句號了。這項研究為以後類似的工作開辟了很廣闊的道路。今天的工作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將來一定有機會再繼續做甲骨測年,屆時可以更好地設計、更多地結合科學發掘材料,並和地層、遺址等更好地結合,一定會比今天更進一步。他向參加這項工作的諸位學者表示衷心的敬意。李學勤還介紹了《總報告》中他所承擔的有關內容的修改情況。
鄭振香認為,報告講得實實在在,十年磨一劍取得現在的成果,很不容易。任何科學都不是一次就完成。當年夏先生不讓做殷墟樣品的測年,因為那時14C誤差太大,能達到幾百年,曆史年代要尋的點就找不到了,沒法用。到斷代工程有了進步,從2000年的《簡本》,就感到有了一個框架,現在更進了一步。殷墟發掘今後還要繼續,還可能會發現新的甲骨材料,14C測年也會進一步發展。隻要能把武丁的年代確定下來,作為一個基點,前推就有了依據。“工程”年代學研究也推動了考古學的發展,比如為了尋找殷墟第一期,就在花園莊一帶做工作,後來在那裏發現了城;而二裏頭作為夏代典型遺址,在“工程”中成為重視焦點,做了很多工作。
陳久金表示,卜骨測年得到的結果與《簡本》的“夏商周年表”中商後期各王的年代以及殷墟遺址墓葬的測年結果大體吻合,既表明14C卜骨測年比較精確,也是對“工程”的年代學研究的一個很大的支持。他提出,不要把《簡本》給出的年表看作一個完全正確的結果,14C測年要完全客觀、獨立,避免給人以向年表上靠之嫌。卜骨14C測年數據,四、五期材料較少,比較遺憾。有關的研究還可以繼續進行。武王克商年代範圍的確定,是“工程”一項重要成果,目前還沒有發現能直接證明武王克商年代的出土材料,如果相信文獻關於武王克商的曆日記載,結合灃西H18的14C測年結果,那麼把武王克商的年代範圍縮短到三十年以內,可信度還是很高的。他還簡要討論了《簡本》中武王克商之年的三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