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商後期課題組甲骨測年研討會紀要(3 / 3)

蔡蓮珍提出,2000年之後,常規14C測年數據在進行係列樣品校正的時候加了邊界,已較《簡本》中的數據有所改進。

劉一曼說,十多年來,測年專家和我們聯係密切。14C卜骨測年研究工作做得很好。他們每一個步驟都非常認真、細致,盡了最大努力,達到現在的結果不容易,的確是世界水平。測年結果與《簡本》的“夏商周年表”中商後期各王的年代以及殷墟遺址墓葬的測年結果大體吻合,與商前期和西周的年代框架相協調,支持了“工程”的年代框架,可以結題了。當然,科學實驗存在遺憾,也很正常。之前我們對加速器測量精度等情況了解不夠,對卜骨的汙染等問題的難度估計不足,期望太高。回顧工作,如果當初14C製樣和測年的人員參與采樣環節會更好,起初定的取樣量(1—2克)是少了,諸如此類,留下一些缺憾。一些疑難問題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羅琨說,以往參加14C研討會都是掃盲,今天的會聽懂了。從今天專題彙報可以看出,“工程”開展十幾年以來,14C測年研究在中國取得非常大的進展,走在世界前麵了;她說今年訪問岐山(研討工作),看到考古方法有改進,她相信今後會有更好的條件把甲骨測年和考古學結合起來,這項工作前景廣闊。14C測年的發展,對甲骨學、商代史,乃至整個考古學、曆史學都會有推動。

陳鐵梅說,“工程”年代學研究,主要目的是定幾個重要年代,比如武王克商、殷墟、二裏岡、二裏頭。在2000年結題之後,仇士華又對新砦、二裏頭、二裏岡等年代測定做了不少工作,改變了以前的一些看法,把二裏頭、二裏岡的年代都往後壓,得到的結果比較符合實際,而且和吳小紅在“探源”中進行的龍山晚期年代研究的結果前後能夠銜接。“工程”這項成果不可磨滅。長係列年代框架的建立與論證,也排除了武王克商的長年說。卜骨測年專題做了很多努力,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曹定雲認為,卜骨測年很不容易,各專題之間合作,不斷改進,取得很大的成績,為今後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不能指望通過測年解決所有問題,學術總是不斷研究,不斷發展。

朱學文說,“工程”堅持到今天,還會有這麼精彩的報告和討論,令人十分感動。從卜骨測年工作看出,自然科學不僅有方法去做,而且有方法自查並反複檢驗,可以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很多啟發。她還提出,希望把卜骨測年數據補充完善到有關專題的結題報告裏。

鄭光表示,14C測年工作總體成績很大;雖然他對一些年代的認識和“工程”不一致,現在的14C測年數據較過去也有所不同,有些年代向後壓,但14C測年對他研究夏、商文化幫助很大。鄭光還從14C測年數據和考古學材料結合的角度,討論了王城崗的年代、二裏頭與新砦的年代關係、二裏頭與二裏岡的年代關係等問題,認為“工程”中發掘的二裏頭四期、五期的材料很重要,涉及二裏頭和二裏岡的關係;已有學者就鄭州商城的新材料和二裏頭的新材料做比較研究工作。

大家在討論中對一些數據偏老的現象重點交換了意見。鄭振香建議將測量的14C數據全部附上,供將來研究參考,並以無名組樣品的數據為例,認為無名組的年代可能就是比較早。劉一曼認為,後兩期樣品少,對校正結果產生一定影響;71片有字卜骨,由於偏老或偏年輕的原因,舍棄了16片,比例超過20%;偏老的成因比較複雜,例如有些經科學發掘出土的質地特別好的卜骨樣品,14C年代明顯偏老,或許另有不明原因,有沒有在使用之前曾放置過一段時間的可能,值得考慮。羅琨提出,可以從多學科更廣泛的方麵去探討,比如從甲骨分期角度再考察一下,是否有這方麵的原因。陳鐵梅以五期中進入係列樣品校正模型的5個樣品年代為例,表示同意郭之虞的意見,把那些明顯偏老的數據去掉之後,目前的年代仍然稍顯偏老,在清除汙染環節、測量環節之外,可能還存在其他尚未確定的原因,比如某些甲骨有沒有擱置一定年代才使用的可能性,也許這是導致現在甲骨測年數據偏老的原因之一。應該把存在的問題及各種可能性的分析在《總報告》中清楚交代,表述要留有餘地。曹定雲認為,導致有些樣品年代數據偏老的原因比較複雜,比如卜骨有些是殷墟當地的,也有其他地方輸入的;使用之前保存時間長短也可能有別;另外,甲骨學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比如,一期的樣品,有沒有早於武丁的材料,無名組的年代,是否比過去所認為的時代要長;卜骨測年測的是骨頭的年代,而不是上麵的文字的年代。鄭光認為,有些卜骨測年數據偏老值得重視,要保留完整的測年數據供以後的研究參考。

原思訓、郭之虞等還對會上提出的問題給予了解答。

李伯謙總結,談了幾點感想。第一點,“工程”商後期年代學研究,涉及考古、14C測年、文獻、甲骨、天文等學科,其中卜骨測年是其他課題部分沒有的,難度很大。從取樣、清除汙染、製樣,到測量、數據分析和年代校正,整個工作本著科學態度,非常認真。“工程”在2000年結題後仍然努力繼續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而且堅持實事求是,完全不是為了迎合什麼。應通過適當渠道,讓“工程”的倡導者宋健同誌、李鐵映同誌等了解參加“工程”的學者的這種可貴精神。第二點,卜骨測年結果,和殷墟考古學文化分期、殷墟常規14C測年結果以及通過天文、曆法等研究途徑得出的《簡本》“夏商周年表”大體吻合,很不容易,取得的結果相當理想。第三點,撰寫《總報告》要本著實事求是態度,對那些感覺偏老的數據,以及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的原因,都可以進行分析,提供給研究者參考。希望今後有機會繼續甲骨測年探索,比如周公廟甲骨,研究有無可能在龜甲測年方麵取得進展。第四點,14C測年對考古學研究是一個革命,真正體現了對考古學極大的促進,革命還在繼續,甲骨測年,就是這個革命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仇士華提出的長係列考古14C年代框架以及係列樣品方法的應用,促進了考古學和14C測年的磨合,促進了常規和加速器質譜14C測年的磨合,有重要意義。應該大力加強這方麵的介紹,使更多的考古學者認識和了解。考古學的產生和發展,從類型學、地層學,到更廣泛的自然科學和各種技術手段的介入,是不可抗拒的潮流,而且成為考古學的必需的環節,14C測年如此,其他新的技術手段也是如此,這樣才能理解科技考古是怎麼一回事、方向在哪裏。各種手段結合的目的,最後還是落實到對社會的認識。李伯謙說,這是“工程”召開的最後一個針對具體專題的研討會,這種堅持和嚴謹的精神要發揚,這種作風要發揚,這種各學科之間的理解支持合作也要發揚。

作為會議主持人,殷瑋璋最後發言說:“今天這兩個報告太好了!”他總結,第一,專題報告有證據、有解釋,擺事實、講道理,工作很辛苦,也很重要。商後期年代學研究,需要殷墟卜骨分期測年來支持殷墟考古分期和年代研究。第二,“工程”的年代框架,可以概括為,將考古學的分期斷代成果所包含的年代信息,通過14C測年體現出來。曆史學、天文學、曆法等學科很重要,但不能構成夏商周三代一個完整的年代係列。而考古學的分期斷代,從夏商西周,一直到東周,可以建立一個係列,再通過14C測年,得出具體的曆史年代數據。在這個過程中,考古學和14C測年密切合作非常關鍵。這種合作是成功的,是充分合作後的成功。起初,我們的合作經常表現為打架,今天不再打架了,彼此達成了共識,這才是豐碩的成果。這項成果,可以宣傳。成果發布之後,盡管也會有不同看法,但不同看法會比過去少很多。第三,“工程”年代學研究工作的價值,由於你們的報告而更進一步得到了體現。1996年“工程”啟動之初,領導小組也曾對這項研究存有疑慮,2000年《簡本》發表,認識到,考古學是能夠把其他自然科學手段結合在一起的學科,認為“探源”可以實施。社會上也認識到,這種由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進行的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破天荒第一次,很不容易,對此抱以尊重的態度。從結題到現在,繼續進行的工作又不斷夯實了研究的基礎,促進了學科的發展,卜骨測年的成果進一步完善了年代框架,達到了研究的預期目的。對存在的問題,有待將來的研究進一步完善,科學研究一定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最能說服人。把研究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我們今天的成果一定會被更多人認可。

(王澤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