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馬王堆漢墓的部分文物曾先後到日本、美國、法國等地展出,無一例外地均受到了歡迎。1990年3月17日在日本萬國博覽會紀念公園展覽館展出後,立即在日本又引起了第二次“馬王堆熱”。著名人士陳舜臣、裏岩重吾等紛紛在報刊上著文稱讚,觀眾更為踴躍,最多時一天竟有14850人湧入陳列室。展出168天,觀眾為40萬人次。觀眾懷著激動的心情,寫滿了16冊留言簿。1992年2—6月,在法國菲尼斯特爾省的達烏拉斯文化中心展出後,80天之內,觀眾為68000人次。法國科學院著名漢學家杜德蘭先生說:“開始我認為展覽遠離大城市,可能不會成功,但由於展品精、形式新,吸引了不少500公裏以外的巴黎人前來參觀,人數大大超過了原來的預計,展覽是非常成功的。”有一位觀眾留言說:“從陳列中不難看出中國人的智慧,古代中國的文明告訴人們,現代中國總有一天會發展起來。”
四
嶽南先生花費了大量時間,先後在長沙、北京、西安等地訪問了與馬王堆漢墓發掘、研究以及參加西漢古屍研究的數十人,並查閱了大量有關資料與出版物,苦心孤詣地撰寫了《西漢孤魂》一書。它較為詳盡地敘述了馬王堆三座漢墓發掘的前後過程,以及對西漢古屍和眾多文物研究的成果,筆觸生動,描繪真切,使本書達到了科學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地步。由於其可讀性很強,出版之後必將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過去有關馬王堆漢墓的專著,大都屬於學術性範圍,且多為考證或詮釋某一方麵的問題,而全麵反映發掘過程及其成果的,除已出版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報告外,關於二、三號漢墓的發掘報告,由於某些人的耽擱,至今未能出版,故本書的問世,從一定程度上說,也可能彌補這一缺憾。
新中國成立近60年了,我國文物考古界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即寫大眾化的文章太少,他們過分強調學術性(這是必要的),在一篇文章中常常過多引證古文獻,而且多用考古詞彙、專用術語相堆砌,這樣致使社會大眾望而卻步。所以,文物部門的幾個專業報刊,發行量很小,致使文物考古的社會影響受到了嚴重的局限。當然,這個原因也是多方麵的,如寫了這一類文章,怕同行說是水平低,在職稱評定時人家也不認賬等等。我常想,全國科委係統有“科協”組織,他們辦報紙、寫文章,開討論會,把一些深奧複雜的問題,講得通俗明白,生動有趣,受人歡迎,不僅在掃除“科盲”,而且在“科技扶貧”方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文物界也十分需要培養這樣一支隊伍,積極開展“文普”活動,使社會各界都來了解文物、宣傳文物、保護文物,從而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使損壞盜竊曆史珍品的文物案件漸趨消失。國家文物局原文物處處長陳滋德在病榻上曾對我說,想找一些同誌座談一下有關文物宣傳通俗化的問題,可惜他在謝世前也未如願。
嶽南先生有誌於中國文化史的著述,他與人合作已出版了《風雪定陵》《萬世法門》,並已單獨出版了《複活的軍團》《日暮皇陵》《天賜王國》等書,均已受到社會讀者的賞識,《西漢孤魂》的出版當不例外。由此,我們文物界的同誌應該歡迎諸多的文學、文藝工作者,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也應關注文物考古事業。作為文物大國,祖先給我們留下一份極為豐厚的遺產,需要人們運用手中生花之筆,來予以宣傳揭示,使其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也使更多的外國人,通過這些著述,去了解輝煌的古代中國,去認識走向繁榮的現代中國。這算是我的一點祈求吧。
1998年2月10日於長沙
2010年8月修訂
【簡介】侯良(1927—2011),河南林縣人,畢業於河南省立開封師範學校,1949年5月參加解放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任師政治部記者。後轉業至地方工作,先後任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湖南省文化廳文物處長、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等職,其間參與領導馬王堆的發掘工作,有《神奇的馬王堆漢墓》《難忘的軍旅生涯》《塵封的文明》等著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