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下午3時,正在值班的湖南省博物館革委會副主任(副館長)侯良接到了電話。此時,博物館的任務是在院內挖掘防空洞,當林彪的第一個戰鬥號令下達後,博物館也跟著進入一級戰備狀態,為了避免蘇修帝國主義的原子彈落到長沙之後毀滅文物,博物館黨支部決定立即將珍貴文物全部裝箱運往瀏陽文家市文華書院藏匿起來。現在,隨著館內一個長約近百米的地下洞穴即將完工,他們將疏散的文物陸續運回館內,準備藏入地下。也就在這最緊張、最忙碌的時候,侯良接到了報告。接到報告的他第一個感覺就是:完了,馬王堆漢墓遭到了破壞!
侯良顧不得再想下去,立即將身邊的老技工張欣如叫過來,簡單地說了下情況,兩人分別找了輛自行車,急如星火地向長沙東郊五裏牌外的馬王堆趕去。
伏案工作的侯良(侯良提供)
由於馬王堆土丘下發現炸彈的傳聞已在醫院官兵和附近的群眾中傳開,當侯良和張欣如氣喘籲籲地趕來時,隻見整個馬王堆土丘上下遊蕩著許多前來觀看的人群。在一位戰士的介紹指點下,侯良和張欣如鑽進洞穴察看。當他倆就要走到盡頭時,隻見有幾個地方來的小夥子會同醫院裏的傷病員,不知何時又將鑽孔的氣體點燃,隻是火苗極其微小,照得洞穴忽明忽暗。小夥子們拿著自卷的旱煙,對著火苗吸食,並不時地發出好奇的笑聲。侯良見狀,大為震驚和氣憤,他以文物保護幹部的身份,抬腳踩住鑽孔,將火焰踩滅,同時將幾個小夥子強行驅逐出洞外。
“老張,你看這個墓是不是被破壞了?”侯良心中忐忑不安地問道。
張欣如對著鑽孔看了看說:“這類墓,在咱長沙叫作‘火洞子’,新中國成立前已發現過七八個,當墓打開時,就有一股神秘的氣體冒出來,要是遇到火種,立刻燃燒,火焰有時高達數丈。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凡墓中有氣體冒出,裏邊的文物都保存完好,不過這種墓極為罕見,除新中國成立前盜墓者發現外,新中國成立後20年來,長沙發掘的墓葬不下數千座,但沒遇到一個‘火洞子’,這是個了不起的事,千載難逢呀!現在趕緊把鑽孔堵上,我估計裏邊的文物損壞不大。”
兩人找了幾塊白膏泥剛要堵孔,侯良突然想起了什麼:“老張,我看這氣體很神秘,你先在這裏守著,我到醫院去借個氧氣袋,看能不能收集些氣體回去研究。”說完,走出洞口,一路小跑向醫院病房奔去。
當侯良拿著氧氣袋重回洞中,對準鑽孔收集時,因氣體已極其微弱,收集未能成功。這個失敗由此成為轟動世界的馬王堆漢墓發掘之後,科研工作中的一大缺憾——因為墓中那具聞名於世的女屍和許多保存完好的文物都與這神秘氣體息息相關。
氣體收集未能成功,侯良和張欣如走出洞穴,又到另外一個洞口前做了詳細觀察。那裏雖無氣體冒出,卻也是淩亂不堪,侯良望著,不覺怒從心中起,他轉身對張欣如說:“走,找他們醫院領導,誰讓他們隨便挖掘古墓的?!”兩人說著來到了分管後勤和戰備工作的副院長白明柱的辦公室。
“馬王堆漢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你們怎能隨便挖掘戰備工事?”侯良做了自我介紹後,又單刀直入地問。
“這是哪裏的話,我們怎麼知道是座漢墓,原以為是座沒有家主的小山包,院黨委才決定在這裏施工的,要是知道是漢墓,我們解放軍又不是盜墓賊,挖它幹什麼?”白明柱理直氣壯地答。
侯良從省委文化組轉來的情況報告中,已大體地知道了事情的原委,隻是眼見好好的一座墓被掘開兩個窟窿,且三天之後博物館才知道,結果噴射的氣體也未收成,裏邊的文物也不知是否遭到了破壞,出於一個文物保護幹部的職責和文化良知,氣惱之下才來質問。現在看來他們確實是不知道,如果知道就不會認為地下埋藏著炸彈而興師動眾地折騰了。事實上,自1961年始,湖南省人民政府就將馬王堆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豎立了文物標誌。但當1966年“文革”風潮掀起時,文物標誌被紅衛兵和“革命”群眾砸毀搗爛,這裏又成了荒嶺野丘,沒人知道它的巨大價值了。想到這裏,侯良向白明柱叮囑了幾句“要保護好,不要讓階級敵人鑽了空子,將地下寶物盜走或破壞”之類的話,走出辦公室,和張欣如騎車返回博物館。
侯良返回博物館後的第二天上午,找來革委會的幾個成員說了情況,並提出:“馬王堆古墓已被發現,是回填還是上報請求發掘?如果發掘,用什麼樣的形式?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侯良說完,其他幾名委員也不知如何是好,表示還是要召集館內科室的領導和有經驗的工農出身的老技工共同討論。當天下午,便召開擴大會議,先由侯良說明情況,然後聽取大家的意見。這時,一位技工組組長頗為激動地搶先說:“既然掘開了,回填幹啥?還是趁熱打鐵按過去的老辦法,打個洞進去,將東西掏出來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