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駐軍圖》看利豨的軍事活動(1 / 3)

就在南越國以武力襲擊長沙國邊境之時,作為長沙國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官的中尉利豨幹什麼去了,史典沒有留下哪怕隻是隻言片語的記載。但從三號墓發現的地形圖,特別是一幅駐軍圖中,可以推測出大體的情形。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駐軍圖》摹本

駐軍圖跟地形圖放在一起,且折疊成長方形,出土時幅麵沿折縫已殘斷成28片,經過專家的複原,發現整幅地圖是用黑、紅、田青三色繪在絲綢上,長98厘米,寬78厘米,圖的左上方分別標有東、南兩字,方位與地形圖一致,都是上南下北。所包括的範圍是長沙國與南越國交界的地區,主區位於九嶷山與南嶺之間,即相當於今天湖南省南部靠近廣東省的江華瑤族自治縣的沱江流域一帶。圖上用深顏色把駐軍營地、防區界線等要素突出表現在第一層平麵,而把河流、山脈等地理基礎用淺色表示於第二層平麵,其分層設色的表示方法與現代專用地圖相一致。《駐軍圖》的出土,為後人研究西漢初年南越國與漢朝的戰爭情況以及軍事力量的配備,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圖中標明了東、南等方向,畫有山脈、河流、道路、城鎮、村落、兵營和城堡。山脈有“蛇山”“參於山”“垣山”“留山”等;河流有“瀟水”“資水”“予水”“湛水”“居向水”“大深水”“智水”等;所記地名有數十處,地名中的“裏”(相當於村落)都是畫的圓圈;“城”畫四方框,如“深平城”;兵營則畫有多種不規則的形狀;城堡作三角形,城周畫有城門和亭閣。

軍事地圖的中央標有指揮部,除此之外,指揮部的前麵、左麵和右麵均有軍隊駐守,正麵寬約40公裏,縱深約50公裏。部隊分二線部署兵力,並依托三條山穀扼守南越國進入長沙國內地的通道。在指揮部的後方,有供應武器、軍需的後勤基地,整個作戰部隊呈梯形配置。

從《駐軍圖》的軍事部署分析,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南越大軍的攻擊。在南邊防區線內的山脊上,設置有“留封”和“滿封”,與“桂陽軍”相鄰的東南邊防區線的山脊上,設置有“武封”“昭山封”等,據推斷,這些“封”是防區線的前哨陣地,用以監視南越軍隊的活動,若發現敵方有警,則可“晝則燔燧,夜則舉烽”,從而可迅速地通知後方的守軍,做好應戰準備。在靠近南邊防區線的北側,駐守有三支徐都尉軍,它們幾乎排列在一條線上,為防區第一線的主力。在第一線的左後側,駐有一支周都尉軍,右後側則駐有一支徐都尉軍。另有一支周都尉軍,則駐守於指揮部的附近,即在指揮部的右側稍前。它既可守衛指揮部,又便於同左、右側的守軍聯係,這是防區的第二線。指揮部設在防區的中央,是幾支河流的彙合處,它繪為三角形的城堡,城堡內標注有“箭道”兩字,據《漢書·晁錯傳》記載:“平陵相遠,川穀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當一。”防區內全為山地,因此,“箭道”當為守軍訓練使用弓弩、射箭之場地。它設有城垣和五個箭樓、四個戰樓,成一複合防守工事。這種三角形城堡,隻需在三個頂角處分設崗樓,便可高屋建瓴統覽全貌,其設計之科學,堪稱古代軍事工程中的優秀之作。城垣南側,另設一望樓,有彎曲的道路與城堡相接,注有“複道”兩字,大概是一種較隱蔽的通道。在城堡左側,還攔水築壩,成一水塘。堤壩特意用紅線標出,一泓清水用青藍色表示,旁注“波”(通陂),即池塘。想必是為駐軍用水、防火等用途而修築的。指揮部設在緊靠第二線部隊的後側,距前沿陣地30餘裏,相當於一天左右的徒兵行程,地近四條河流的彙合處。指揮部前方有幾條河道可直達前沿陣地;背臨大深水,便於從水上與後方交通。指揮部的設置,充分利用地形之利。它三麵環水,一麵傍山,交通便利,地點適中,堅垣重樓,易於固守……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便於安全、有效地實施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