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指揮部在今天什麼地方的問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應在今江華瑤族自治縣的碼市鎮附近;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應在該縣的麻江口鎮附近。就在馬王堆漢墓發掘幾年後,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周世榮等人,在當地水利部門和公社幹部的配合下,曾到過兩個地區進行了初步調查。他們在碼市東北約30裏的“所成”地區,沒有找到相關的地貌特征和遺址。但在麻江口鎮以北五裏的地方,發現了一處三角形古代遺址的台基。台基有一米多高,每邊約200米長。在遺址旁邊也有一個池塘。遺址三麵環水,一麵靠山,正與圖上指揮所周圍的地理環境完全相符。隻是在遺址地表上沒有找到西漢的遺物,所以還不能下最後的結論。
圖中所標駐軍主要有“周都尉軍”三支,“徐都尉軍”四支和“司馬得軍”等九支軍隊。其中在“周都尉軍”附近的“沙裏”旁注“四十三戶令毋(無)人”,在“裏”旁注“五十三戶令毋人”,其他兵營附近“裏”旁多有類似的注字。還有的注“五十七戶不反”等,看來是遷走兵營附近的居民戶數。從所記戶數來看,最多的是108戶,最少的隻十多戶,一般是三五十戶,這說明當時在邊境地區的村落還不是很大。
地名中的“桂陽”“利裏”“資裏”“石裏”“裏”等地名,在同墓所出地形圖中也有。從駐軍圖配備的幾股軍事力量來看,“周都尉軍”就是高後時派到長沙國南境攻打南粵王趙佗的隆慮侯周灶的軍隊。“徐都尉軍”是何人的軍隊一時尚難以斷定。按漢製,諸侯王掌管軍事的最高武官叫“中尉”,郡的最高武官叫“郡尉”。所以“周都尉軍”和“徐都尉軍”都應是漢中央朝廷直接派出的軍隊。當時的長沙國擔負有對付南越國的任務,也應派有軍隊在長沙國南部邊境共同防守,這支部隊很可能就是“司馬得軍”。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兵器和駐軍圖來看,這“司馬得軍”有可能就是三號墓的墓主利豨帶領的。文帝元年,在漢文帝《賜南越王趙佗書》中,曾提到了將軍隆慮侯周灶,並提到了“長沙、兩將軍”。當時另一將軍為博陽侯,未提名的當是利豨。就利豨當時的身份來看,由他來率領長沙國的軍隊到此駐守也是比較適合的。
呂後五年(公元前183年),南越“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這說明南越並沒有長期占領長沙國的土地,兩國邊界也未因此而改變。呂後七年(公元前181年),漢朝派兵出擊南越,作為處於戰爭前沿陣地的長沙國,自然要首當其衝地派軍隊參戰。年輕的利豨有可能親率軍隊隨朝廷派來的周灶等大軍一道出征,進擊南越。這一點,從三號墓棺室西壁貼掛的一幅場麵宏偉壯觀的《儀仗圖》中可以看出。
馬王堆三號漢墓彩繪帛畫局部“儀仗圖”
這幅畫在帛上的彩色畫,長212厘米,寬94厘米,描繪極為壯觀的車馬、儀仗場麵。全畫從構圖上大致可分為四部分,畫的上方有一人頭戴劉氏冠,身穿長袍,腰掛寶劍,後麵有幾個侍衛,為他執持傘蓋。後麵還有一行70人,他們均手執長戈,身穿紅、白、黃、黑等色的袍服。再下麵一行近30人,手執彩色盾牌,這是自衛隊。前麵有土築高台,這個高台在古代稱作“壇”,主要用於檢閱和祭祀等活動。畫麵表示主人及隨從正在登壇視察。100多人組成的方陣擺在左下方,上麵一方40人,其他兩方各為24人,均垂手肅立,左右兩方則手執長矛,他們全部麵向主人。左方陣中間擺著一個樂隊,其中兩人正在擊建鼓,兩人在擊鐃鐸。鼓手姿態生動。樂隊占重要位置,表明正在舉行一種儀式。
右上方有一車隊,共四列車,每列十餘輛,每車駕有四匹馬。趕車人坐在輿內,車騎後麵有一列馬頭,說明大隊人馬正在源源不斷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