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蘇秦之死,據最可靠的記載,應在齊湣王時代。《呂氏春秋·知度篇》說:“宋用唐鞅、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宋亡於公元前286年(齊亡應指齊湣王失國而言),湣王亡於公元前284年。《呂氏春秋》成書於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上距齊亡僅45年,“齊用蘇秦而亡”是《呂氏春秋》作者見聞所及的曆史,而且這也不是孤證。蘇秦以反間致死,還是西漢時人喜聞樂道的事,《史記·鄒陽傳》說:“蘇秦不信於天下而為燕尾生。”《淮南子》書一則曰:“蘇秦以百誕成一誠。”(見《說林篇》)蘇秦始終為燕反齊,這都是《史記·蘇秦傳》未曾傳世以前西漢人所傳的曆史,這段史實應當也是可信的。
蘇秦為燕合縱反齊,屢見於張儀連橫說詞中,《楚策》載張儀為秦破縱連橫說楚王時說:“蘇秦封武安君而相燕,即陰與燕謀破齊,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齊,齊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於市。”故此可以推斷,蘇秦之死必當在公元前285年燕師初入齊境,湣王敗逃以前,蘇秦反間形跡暴露之後,因此,蘇秦為齊車裂而死,也就易於理解了。
蘇秦死後,三晉權變之士,爭言合縱。既驚服其合縱反齊成功之大,不得不學其術,而表麵上又要諱學其術。而齊複國以後又是為合縱說者必須依靠的與國,更須諱共反齊事實。因此,在《史記·蘇秦傳》中對於蘇秦致死原因,就有一個新的解釋:齊大夫多與蘇秦爭寵者,而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齊王使人求賊不得。蘇秦且死,乃謂齊王,“臣即死,車裂臣以徇於市曰:‘蘇秦為燕作亂於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於是,如其言,而殺蘇秦者果自出,齊王因而誅之。燕聞之曰:“甚矣,齊之為蘇生報仇也!”這樣巧妙的新解,就把蘇秦的反間罪名輕易地開脫了。蘇秦從此也就成為合縱說的箭垛式的英雄人物,從此為合縱說者,也不再“諱學其術”了。
今本《戰國策》和《史記》,所記蘇秦、蘇代的故事往往混淆不清。今本《戰國策》中,有些記的是同一件事,有時作蘇秦,有時作蘇代,前後混亂。還有不少《戰國策》上作“蘇秦”,而在《史記》中又改作“蘇代”,這類例子很多。《田世家》記載有和帛書第二十二章相同的遊說詞,遊說者是蘇代,他自稱:“今者臣立於門。”但是,帛書作“今者秦立於門”,遊說者自稱為“秦”。那麼,這個遊說者原來該是蘇秦,又是被司馬遷改作“蘇代”的。
還有第十四章記載遊說者對齊湣王說:“臣使蘇厲告楚王曰:……”在蘇氏兄弟三人中,蘇秦是主要的,蘇代和蘇厲常為蘇秦奔走,分擔工作。這個遊說者派遣蘇厲去報告楚王,也該是蘇秦。
如果把帛書第五章和今本《戰國策》《史記》作文字上的比較,也可以看出這部帛書所根據的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資料。帛書很可能在文景之間就失傳了,由於司馬遷寫《史記》時沒有見到關於蘇秦的第一手的史料,因而把公元前3世紀初蘇秦的事跡,推到公元前4世紀末,把五國伐秦錯成六國合縱,還推早了45年。時序錯差,事跡中既有弄錯的,又有假造的,他的《蘇秦傳》就等於後世的傳奇小說了。
值得提及的是,關於《戰國策》的研究校勘,還有一樁文字公案,即清代乾嘉年間的大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用大量確鑿的證據考定,在“趙策四·趙太後新用事”一章,原文中的“左師觸讋願見太後”,應為“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其原因是人們把“龍言二字誤合為讋耳”。王念孫父子的考證糾正了沿襲2000多年的一個錯誤。但在當時由於缺少權威性的證據,隻能作為一家之言。當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人們發現果然是“觸龍言”,而不是“觸讋”時,這才想起200多年前王念孫父子的考證,並為王氏父子創立的高郵訓詁學而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