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冶秋遭到中央審查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間人雲亦雲,以訛傳訛,搞得滿城風雨,並震動全國文化、文物界。王冶秋在這莫名其妙、自天而降的巨大打擊中,終於經受不住外界的非議、壓力以及內心痛苦的煎熬,竟在辦公室與審查者談話時,氣悶難耐,口吐鮮血,昏厥在地,自後便大病不起。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胡耀邦等人在掌握了中國最高領導權的同時,也開始了對冤假錯案的全麵平反。考古大師夏鼐借此機會,聯合文物考古界人士,向中央申訴王冶秋的冤情,並仗義執言:“‘文革’期間,王冶秋同‘四人幫’,勢如水火,並與其做了堅決的鬥爭,……他對中國文博事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是不能抹殺的。”80年代初,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麵對王冶秋的冤情,在有關部門對王冶秋的審查報告上,以極其傷感的心情批示道:“今後我們不要再幹這種蠢事了……”
進入生命晚年的王冶秋
胡耀邦的批示,標誌著王冶秋遭受審查的結束及罪狀的澄清。但是,已在社會造成的廣泛的惡劣影響並未因此而消除,此時早已離開國家文物局局長職位的王冶秋,依然被置於一種尷尬而痛苦的境地。幾年的政治打擊和病情折磨,已使原來膀大腰粗、身體強壯、性格活潑爽朗的他,變得白發如雪、滿臉皺紋、眼窩深陷、精神恍惚,每當有往日的文物界同行和下屬來訪,觸及往事,便時常流淚和哭泣,其中的難言之苦令人傷感哀痛。
1987年10月5日,王冶秋在病痛與遺恨之中度過了人生最後歲月,進入了彌留之際。同行和下屬紛紛來家中探視,隻見他臉色蒼白,枯瘦的身軀平靜地臥著,眼窩噙著淚水,顫動著嘴唇,已很難說話。他的妻子高履芳躬身床邊,對前來的探視者一個個做著介紹,並不住地呼喚:“冶秋,你還認得這是誰嗎?想得起來嗎?”
隻見王冶秋睜大雙眼,吃力地在探視者的臉上轉著。當目光落到一個中年男子身上時,突然停下來,用極其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我認得他,他是黃逖,十幾年前的這個時候,他把馬王堆的帛書《老子》乙本印了出來,我托人送給了在長沙的毛主席……”說到這裏,兩行混濁的淚水奪眶而出,高履芳以及在場的探視者,無不同聲悲泣。
當天晚上,王冶秋溘然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