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知識分子最為在意的思想文化,清朝就更難有可稱道之處,在曆朝曆代中,清人的文網最密,明朝雖然也有文字獄,但大多不過是朱元璋的阿Q心理作怪,自己頭上長癩,總擔心人家含沙射影,文字獄處理的也多是熱衷於拍馬逢迎的鄉間小儒。而清朝的文字獄則不同,雖然也不乏捕風捉影的案例,但對於漢族士大夫因有的夷夏之防,卻一向打得“穩、準、狠”,很有點“誅心”的感覺。這樣一來,清代的思想文化難免不受牽累,遠的不比,就是比明代都比不了。乾嘉樸學的學者雖然人多勢眾,但論思想整個加起來,也抵不上王守仁一個,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這三位,雖然號稱是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但實際上卻是屬於明朝的,他們對滿清的異族統治至死持反對的態度。
那麼,是不是清朝一點可以稱道的地方都沒有呢?當然不是。清朝也有其他王朝所難以企及的地方,這就是整整十代帝王,如果加上關外的兩代就是十二代,沒有真正的昏君,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比較勤政,至少都怕落個荒殆朝政的惡名,“從此君王不早朝”的事,誰也不敢做,這一點,跟相鄰的明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明清之際,皇帝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相當的不容易。我們知道,明代以前,大多數朝代都有宰相,王朝的行政事務是由宰相主持行政係統來處理的,皇帝雖然握有國家大事的最後決定權,但他更多的是“國家元首”而非“政府首腦”。然而,明代自朱元璋以後,相位被廢,從此皇帝兼宰相之任,雖然有人幫忙(明代的內閣,清代的軍機處都等於是皇帝的幕僚班子),但一不留神還是被事務和公文堆給活埋了。吃不得苦的朱家子孫,幹脆將批閱奏章的大權交給了原本隻是伺候皇帝筆墨的“秉筆太監”,甚至還有像萬曆皇帝一樣,就是不理朝政,將所有的大事包括任免官員全部擱置,天天睡大覺。比起明代那些天天睡懶覺、煉丹、做木匠活和遊龍戲鳳封自己為“總兵”的皇帝,顯然那些起早貪黑的愛新覺羅子孫要招人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