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北京人”與現代中國人的起源(2 / 2)

所以,現階段我們發現和認識的中國的古人類化石和考古學材料能夠支持吳新智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的理論——“連續進化附帶雜交”。吳先生認為中國古人類在本土基本上是連續演化,因為環境變化和生存適應要求,古老型人群在體質形態特性和認知行為兩方麵逐漸演變成現代人群。與此同時,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雖然他們與來自西方、南方的其他現代人群有過融合與基因交流,但本土人類一直居於主體地位,外來人群起到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沒有發生整體的替代。

中國現代人種起源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理論提出後,一直得不到西方學術界的承認。因為這裏最為關鍵的科學證據尚沒有得到確認,即直立人和智人(現代人)人種之間有沒有可能出現基因交流。

2010年,《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讓這一科學難關終於有了關鍵性的突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克羅地亞的一個山洞裏發現21塊尼安德特人化石。通過對其進行古代DNA實驗室測試,結果發現生活在歐亞大陸的人群(例如法國人、俄羅斯人)比生活在非洲的人群(例如南非人、約魯巴人)在基因組序列上離尼安德特人更近。這些結果表明,歐亞大陸的古老型智人種很可能和尼安德特人有過雜交。研究人員還通過對歐亞大陸人群的分析,找出了多個可能來自尼安德特人群的基因片段。這項研究意義重大。如此一來,以北京猿人為代表的亞洲直立人種與來自非洲經歐亞大陸或南印度沿海到中國來的現代人種的雜交是極具可能性的,也就是說,北京猿人與其他種屬的基因交流是中國現代人種起源和演化的主要契因。

所以,“北京人”不是我們百分之一百的祖先,但我們還是繼承了“北京人”的基因!

“北京人”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化石失蹤的秘密,神秘的“北京人”還留給科學家更多謎團。比如,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手段的提高和進步,學術界,特別是西方學術界,開始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周口店不是“北京人”的家園,而是鬣狗的洞穴;“北京人”不會狩獵,而是鬣狗覓食的對象,所以,周口店山洞中的北京猿人是鬣狗撲食的戰利品。他們還認為“北京人”不會用火,周口店的灰燼應該是洞外自然山火殘跡……

“北京人”真的會像西方學者描述的那樣弱智無能嗎?答案可能還留在周口店的土堆中。

當你還沉浸在嶽南先生這本饒有趣味的“北京人”失蹤故事的書中時,我們中國的科學家正冒著酷暑,在周口店高達40米的遺址堆積上進行考古發掘,一層層地剝離曆史的風塵,一點點追尋“北京人”的真跡。如果你有機會,別忘了去周口店看看他們——“北京人”和正在尋找“北京人”的人!

2011年7月20日

【簡介】沈辰(Chen Shen),1964年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祖籍上海,加籍華裔考古學家。198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後留學美國和加拿大。1997年獲多倫多大學人類考古學博士學位,同年入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任職至今。現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世界文化部主任、東亞考古研究員,兼任多倫多大學人類學係、東亞學係教授。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立青學術講座教授。沈辰教授從事舊石器考古研究,為我國石器功能研究微痕分析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目前正在參與周口店北京人的發掘和研究工作。著有《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學實驗研究》(2008),Current Research in Chinese Pleistocene Archaeology(2006)和Anyang and Sanxingdui:Unveiling the Mysterious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s(2003),並發表多篇中英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