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場邊四周的十口土灶上,有五口大鐵鍋上,已各立了一座五六層的大竹蒸籠;有兩口大鐵鍋上,各立了一隻比黃桶還粗的大木甑子;還有兩口大鐵鍋上,既沒有蒸籠,也沒有甑子,隻蓋了鍋蓋,卻有熱氣從鍋蓋上冒出來;剩下的一口鐵鍋卻空著。喬燕來賀家灣後,也被辦紅白喜事的村民請去坐過幾回“壩壩席”,知道鄉下辦筵席不像城裏那樣以炒菜為主,因為“壩壩席”來的人多,出菜要求快,並注重實惠,所以多采用蒸和燉的方法來烹製菜肴,俗稱“三蒸九扣”。喬燕看見賀端陽在立著蒸籠的大鐵鍋前,對“掌瓢兒”的賀興成說著什麼,便想走過去,卻不想被前邊那夥正閑聊的年輕人看見了。他們立即跑過來把喬燕圍住,喊道:“喬書記,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們幹?”喬燕對這夥年輕人雖然還不十分了解,但他們一回來,大多數都見了麵,年輕人和年輕人在一起,熟悉起來也快,所以喬燕也基本上認識了他們。聽見他們這樣問,先朝操場上看了看,然後說:“你們去問賀書記吧!”話才說完,賀小川便說:“我們問過賀書記,他說現在沒什麼活兒,叫我們集結待命!”喬燕想了想便道:“那你們就把這幾條橫幅掛上吧!”

賀小川等就把喬燕懷裏抱著的幾條橫幅接了過去,大家好奇地把它們展開來。隻見一條上寫著:“賀家灣村首屆集體團年宴”;一條上寫著:“美麗村落是我家,農村不比城裏差”;一條上寫著:“共建美麗賀家灣,共享美好新生活”;最後一條是:“鄰裏和睦心情舒暢,院壩整潔身體健康!”賀亮看罷,連聲說:“這標語寫得好,全是我們莊稼人的大實話!”眾人也說:“可不是,尤其是‘美麗村落是我家,農村不比城裏差’這一條,賀家灣現在真是這樣了!”賀小川問喬燕:“喬書記,這條橫幅掛在哪兒?”喬燕一看,是“賀家灣村首屆集體團年宴”那條,她又朝四周看了一遍,才道:“這條掛在舞台上吧!”說完,又指了指學校教室方向,說:“其餘的,就掛在那兩麵文化牆上!”幾個年輕人立即忙不迭地各自去了。

喬燕交代完畢,正想去找賀端陽,忽然聽見背後有人喊了她一聲,回頭一看,卻是賀慶的兒子賀強。小夥子長了一張方方正正的臉,濃眉毛,大眼睛,年齡和賀波差不多,但已在外麵打了好幾年工,新疆、內蒙古、海南都闖蕩過,現在在北京一家公司做事。他臘月二十就回來了,因此他是喬燕最早認識的一個賀家灣返鄉農民工。此時小夥子高領緊身毛衣外麵,套了一件牛仔連帽夾克衫,下穿了一條黑色的韓版束腳休閑褲,腳著一雙白色運動跑鞋,顯得既隨意又時尚。他手裏提了幾個鼓鼓囊囊的精美禮品袋,也不知裏麵裝了些什麼,有些羞怯地望著喬燕。喬燕忙問:“有什麼事?”小夥子從禮品袋裏掏出一隻隻印刷精美、做工考究的食品盒子,在桌子上一一擺開。喬燕見盒子上印著“北京傳統名點——紅蝦酥糖”“北京特產——茯苓夾餅”等字樣,便不解地對他道:“你這是幹什麼?”小夥子紅了紅臉,說:“這是我從打工的地方帶回來的,村裏人不容易去北京,想趁這個機會請大家嚐一嚐!”喬燕一聽這話,馬上叫了起來:“好哇,你可給我們今天的聚會添彩了,那就快拿去給大家嚐嚐吧!”小夥子卻撕開一包“茯苓夾餅”和一包“紅蝦酥糖”的包裝,倒了一把糖果和幾塊“茯苓夾餅”,就往喬燕手裏塞,一邊塞一邊說:“喬書記,你先嚐嚐!”喬燕一見,急忙往後縮。那些孩子們一聽說有糖,早一窩蜂擁了過來,嘴裏一邊嚷,一邊朝賀強伸出了一隻隻小手。喬燕一見,便對賀強說:“你快拿些去,給爺爺奶奶和大叔大嬸們,這兒我來給孩子們發!”說完便對孩子們說,“大家站好,每人一顆,姑姑給你們發!”孩子們果然都規規矩矩站好了。賀強也提著糖果和夾餅去給人們分發。

眾人品嚐完了賀強帶回的禮物,果然覺得那糖果又酥又脆,吃起來不但香甜可口,還不像平時吃的那些糖那麼粘牙膩口,吃完嘴裏不留一點殘渣。那夾餅也是甜香味美,入口即化,清爽適口,便一邊感歎到底是京城,連糖果這些東西都和小地方不同,一邊又誇獎賀強這娃兒有見識,舍得把這麼好吃的東西拿來孝敬老人和哄孩子。正這麼誇獎著,那邊“老幾幾”堆裏的賀老三忽然想起什麼,便大聲衝在旁邊看牌的兒子賀興林喊道:“興林,你不是也帶了些啥麻花和糕回來嗎?也去拿來大家嚐嚐!”話音一落,有人立即就笑了起來,說:“我道是什麼稀奇的,原來是麻花,我們哪個沒吃過?”賀興林聽了這話,似乎有些不高興了,便說:“我那麻花可不是普通的麻花,是天津桂發祥的麻花,糕也是天津桂順齋的糕點,不信我去拿來你們嚐嚐!”說完撒腿便往家裏跑。那邊掛完標語橫幅的賀亮、賀小川等年輕打工者見了,立即說:“我們也都給父母和親友帶了些土特產,也回去拿來讓大家嚐一嚐吧!”

沒一時,那些打工者便像趕集似的,手裏提著大包小包回來了。一進操場,便一邊舉起手裏五顏六色的包裝袋,一麵興衝衝叫道:“來,爺爺奶奶、叔叔嬸子,嚐嚐上海城隍廟的五香豆、馬橋豆腐幹!”“冰糖麻餅,菊花牌的,正宗的川味月餅,爺爺奶奶嚐一嚐!”“福建蘋果脯、梨脯,還有桃脯、棗脯,可好吃了……”小夥子們的叫聲還沒把“爺爺奶奶、叔叔嬸子”們喚來,卻早引得一群孩子把他們圍得水泄不通。賀端陽見了,便笑著對他們大聲道:“買了點粑粑餅餅回來,就把你們能得不得了了?有能耐的,明年買架飛機回來,讓賀家灣人都到天上打一圈,就算你們有出息!”賀亮立即笑著對他說:“叔,你什麼時候把飛機場修好了,我們準買!”眾人也說:“對,對,買不起大飛機,我們買架小飛機還是可以的!你什麼時候動工修機場呀?”賀端陽道:“這時候你們就讓全灣人都打了‘幺台’,等會兒我的‘肉八碗’哪個吃?”年輕人又笑著說:“這還不好辦?明天全村人又來吃就是噻!”說完,也不管賀端陽,提著袋子徑直到人群裏去了。

正在這時,忽然一輛白色寶馬轎車駛到了文化廣場外邊,正想開進來,卻見進門處攔住了,便開到旁邊停車場停了下來。車門打開,先從車裏出來的是一個四十五六歲的中年男子,個子不算很高,但長得寬胸闊背,裏麵穿了一套筆挺的藏青色毛料西裝,外麵又罩了一件海藍色的風衣,顯得風度翩翩。緊接著,又從車裏鑽出來一位滿身珠光寶氣的女人,這女人看年紀在四十歲上下,上身穿了一件墨綠色的法莎尼亞毛呢大衣,脖子上圍著一條粉紅色的巴寶莉羊毛圍巾,手裏提著一隻乳白色迷你型托特包。眾人一見,先前對賀端陽說可以買架“小飛機”的年輕人立即叫了起來:“這下好了,真正買得起飛機的大老板回來了!”賀端陽一看,馬上興奮地叫了起來:“哦,是興仁老哥子和春蘭嫂子回來了!”一邊說,一邊便跑過去,拉了那男子的手便走了過來。幾個人來到喬燕麵前,賀端陽給他們相互做了介紹,喬燕這才知道來人原來就是賀家灣在縣城做房地產生意發了財的“大款”賀興仁兩口子,怪不得有些衣錦還鄉、財大氣粗的氣勢。喬燕是第一次和賀興仁見麵,便主動伸過手去和賀興仁握了握,嘴裏笑著道:“賀總能夠回來參加賀家灣的集體團年宴,我們太高興了!”說完又去拉了範春蘭的手,像自來熟一樣一句一個“嬸”,把個範春蘭也喊得個笑嘻嘻的。賀端陽又對賀興仁問:“華彥怎麼沒回來呢?”賀興仁道:“公司還得有人值班,把他小子留下了!”說完,一眼看見老父親賀世龍和二媽畢玉玲坐在一夥“老幾幾”“老孃子”中間,又看見大哥賀興成和大嫂李紅都正在一口土灶上忙著,便對賀端陽和喬燕說:“我先去給爸爸和二媽、大哥大嫂及灣裏的老輩子打個招呼,回頭我們再擺龍門陣!”賀端陽說:“去吧,去吧,老哥子,你也是貴人難得回來,就和灣裏的老輩少輩都拉呱一下吧!”賀興仁一聽,果然帶著老婆就朝前麵去了。到了一堆“老幾幾”那兒,賀興仁像是領導視察似的,先和每個“老幾幾”都握了握手,然後在他們中間坐了下來。也不知他和“老幾幾”說了些什麼,隻見那些“老幾幾”嘴角都叼著他發的紙煙,帶著幾分媚笑對他直點頭。範春蘭坐了一會兒,坐不住了,立即轉到“老孃子”那兒,和她們說了幾句話,便和王娟、王嬌姐妹拉呱去了。

這兒正說得熱鬧,忽聽得操場遠處又是一陣汽車喇叭響,喬燕、賀端陽和眾人急忙望去,隻見一輛黑色的越野小轎車開到了操場外邊停下。車門打開,鎮上羅書記先從車裏跳了下來,接著是提著包、滿麵笑容的馬主任,然後是一個四十歲左右,鼻梁上架著一副銀框眼鏡的幹部模樣的人。最後從車裏出來的是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男的外穿一件牛仔夾克衫,手裏提著一台攝像機,女的外穿紅色中長風衣,手裏握著一支長長的話筒。喬燕和賀端陽急忙迎了過去。喬燕朝那個戴眼鏡的幹部模樣的人看了看,似曾相識,卻叫不出名字,隻好對羅書記道:“羅書記、馬主任,你們怎麼來了?”羅書記說:“你們今天這麼熱鬧,我怎麼能不來?”說完,這才把那戴眼鏡的幹部模樣的人和兩個年輕人給喬燕和賀端陽介紹了。原來那戴眼鏡的幹部是縣電視台的副台長,名叫劉軍成,喬燕一下想了起來,怪不得有些麵熟。兩個年輕人都是縣電視台的記者,男的姓鄭,女的姓張。喬燕和賀端陽過去和他們一一握手,說:“歡迎,歡迎!”正說著,賀興仁忽然大步走了過來,一邊走,一邊衝電視台劉副台長叫道:“劉哥,你怎麼來了?”那劉副台長見是賀興仁,也高興地叫了起來:“賀哥,你也回來了?”說著話,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握完,賀興仁才去和羅書記握手,羅書記臉上便掛上了幾分尷尬的神情。賀興仁對賀端陽和喬燕大聲說:“你們不知道,我和劉哥可是多年的好朋友呢!”說完又對劉副台長問,“劉哥,你說是不是?”劉副台長道:“怎麼不是!”說完卻聰明地轉移了話題,“賀總今天能親自回來參加家鄉這個活動,可為我們今天這個電視節目增光添彩了!”賀興仁立即道:“哪裏哪裏,今天羅書記和劉哥親自來,我的家鄉才是蓬蓽生輝呢!”羅書記聽了這話,臉上的顏色這才柔和了一些,立即笑著對喬燕和賀端陽問:“準備得怎麼樣了?”賀端陽笑嘻嘻地說:“沒問題,就等著開席!”羅書記說:“我們這些不速之客中午就要在你們這兒蹭頓吃的了喲!準備了多的席沒有?”賀端陽忙說:“準備了,準備了,就怕有人臨時趕回來,我們多準備了兩桌!”喬燕卻有些不明白了,看著羅書記問:“羅書記,你是怎麼知道的?”羅書記的目光落到喬燕身上,做出了一副嚴厲的樣子對她說:“小喬,這事我還要問你呢!為什麼不告訴我?”也不等喬燕回答,自顧自地說了下去,“你不告訴我,就沒人告訴我了?嘿,我也有耳報神呢!”賀端陽見喬燕臉有些紅了,便輕輕拉了她一下,附在她耳邊說:“是我前幾天給羅書記說的,可沒想到他今天要來……”話還沒完,羅書記又打斷了他的話,說:“千人團年宴,還有文藝演出,這可是一件特大好事呢!”羅書記說到這裏,劉副台長忽然接過了他的話:“這樣的活動其他一些地方也舉辦過,可對我們縣來說,你們還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村,充分體現了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所產生的新型村民關係、新型幹群關係以及由此形成的新型村莊文化。所以縣委常委、宣傳部高部長聽羅書記彙報了這事後,非常重視,指派我們下來總結你們的經驗,宣傳你們的事跡!”羅書記正要插話,忽聽得賀興仁道:“劉哥,你們做得對,你今天一定得好好拍拍我家鄉的父母官,好好宣傳宣傳賀家灣這次活動和取得的成就!”劉副台長又忙道:“放心,賀哥,我們一定做好這期節目!”羅書記聽了劉副台長這話,這才對喬燕和賀端陽說:“怎麼樣?這一下你們可是高山頂上吹喇叭——鳴(名)聲在外了,是不是?”喬燕和賀端陽聽了這話,都非常高興。喬燕笑著對羅書記、馬主任和劉副台長說:“羅書記、劉台長、馬主任,你們來得正好,等會兒就由你們給我們開席!”羅書記忙說:“那可不成,這席還得由你們開!”說罷拉了劉副台長一把,說,“老劉,我們不要老在這裏站著說話,先過去給大家拜拜年吧!”接著便雙手抱拳,一邊往前走,一邊拱手大聲喊道,“賀家灣的老少爺兒們、大娘大嬸、弟兄姐妹們,給你們拜年囉——”

喬燕和賀端陽正要陪羅書記和劉副台長走,卻被兩個記者攔住了。姓鄭的男記者把攝像機往肩上一扛,打開鏡頭蓋,姓張的女記者把話筒遞到了喬燕麵前,對她說:“喬書記,我想問一問,你們為什麼要舉辦這樣的活動?”喬燕沒有準備,一時慌了,忙說:“這事主要是賀書記組織得力,你們問問他……”賀端陽沒等喬燕說完,馬上也叫了起來:“問我幹什麼,這事不是你首先提出來的嗎?”說完又對已經把話筒伸到自己麵前的女記者說,“你們還是采訪她,我這個土包子上不得台麵!”扛攝像機的男記者見他們互相推辭,便說:“你們都談談,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隨便說就是!”喬燕聽了這話,停了一下才接著說:“你們讓和我賀書記都想一想,等想好了下午再說,現在我們就不浪費表情了,行不行?”兩個記者隻得將話筒和攝像機又收了起來。喬燕和賀端陽這才急忙朝羅書記和馬主任追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