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我的盤子”主要有四類食物一(3 / 3)

有4類蔬菜不宜生吃:①扁豆等豆類蔬菜食物,需加熱熟透才能破壞其毒素;②馬鈴薯、山藥、紅薯等,含澱粉較多,生吃不易消化;③胡蘿卜、番茄等富含β-胡蘿卜素、番茄紅素,加熱後更易吸收;④菠菜、空心菜、雪裏蕻、茭白等葉子帶有澀味的蔬菜含有較多草酸,而草酸會與鈣和鐵等礦物質結合,降低這些礦物質的生物利用率,需先在沸水中焯1分鍾,使大部分草酸溶入水中,然後撈出炒食或涼拌,但是焯菜時間過久會造成維生素C大量損失,因此應當嚴格控製加熱時間。

第二節糧食的營養價值

一、穀物、薯類、豆類的營養價值

穀物

穀物是我國居民的“主食”,是能量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也是一些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的重要來源。我國居民攝取的50%~80%的能量、70%的碳水化合物、40%~70%的蛋白質、60%以上的維生素B1均來源於穀物。為此我國膳食指南將穀物類列為每日膳食最基礎的食物。小米、玉米中還含有胡蘿卜素,穀類的胚芽、穀皮中含有維生素E,穀物因種類、產地、生長條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而使其營養素的含量有很大差別。

穀物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為澱粉,平均含量為70%左右。穀物澱粉利用率在90%以上,是供給能量最經濟的來源。穀物的蛋白質含量相對低,稻米為7.4%,小麥約為11.9%,低於肉、蛋、魚、乳類和大豆類。千百年來,以穀類食物為主的中國勞動人民,有的一年也不吃幾次肉、蛋、魚、乳類,但肌肉發達,說明足量的穀物也能提供足夠的蛋白質。不過穀物蛋白質所含的必需氨基酸多數是不完全的。玉米、高粱米、小米、麵粉等的必需氨基酸在比例上又有較大缺陷,如小米的賴氨酸含量很低,但色氨酸、蛋氨酸卻較高;玉米含色氨酸明顯偏低,但含賴氨酸卻稍高。因此提倡米、麵、雜糧混合食用,使氨基酸互補,以提高蛋白質營養價值。

薯類

薯類和穀物一樣是中國人能量和營養的最基本來源。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薯、山藥、木薯等,是我國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觀念認為,薯類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通常把它們與主食相提並論。但是,現在發現薯類除了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外,還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礦物質和維生素,兼有穀物和蔬菜的雙重營養。同時薯類熱量低、膳食纖維多,又是減肥佳品。

豆類及豆製品

1.豆類

豆類營養成分主要在子粒內部的子葉中,加工除去種皮不影響其營養價值。豆類品種繁多,主要分為兩類:①大豆類:包括黃豆、青豆、黑豆等。黃豆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是植物中蛋白質的質和量均佳的食物。大豆蛋白質的質的賴氨酸含量高,但蛋氨酸含量相對稍低。黃豆脂肪含量高,傳統用來生產豆油,碳水化合物相對較少。大豆含豐富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E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且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異黃酮、植物固醇等多種植物化學物質。

②雜豆類:除大豆之外,其他各種雜豆也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包括紅豆、綠豆、蠶豆、豌豆、豇豆、芸豆、扁豆等。它們的脂肪含量低而澱粉含量高,被稱為澱粉類幹豆。其澱粉含量達55%~60%,而脂肪含量低於2%,所以常被並入糧食類中。它們的蛋白質含量一般都比較高,其蛋白質的質量較好,富含賴氨酸,但是蛋氨酸不足,因此也可以很好地與穀類食品發揮營養互補作用。鮮豆類和豆芽中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外,其維生素B1和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常被列入蔬菜類中。

各種豆類中都含有一些抗營養物質,它們不利於豆類中營養素的吸收利用,甚至對人體健康有害,這些物質統稱為抗營養因子:①多種豆類都含有蛋白酶抑製劑,它們能夠抑製人體內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蛋白酶的活性,影響蛋白質消化、吸收;②紅細胞凝集素也存在於多種豆類中。它能夠特異性地使紅細胞發生凝聚作用,對人體有一定毒性,適當的烹調加熱處理可使其失活;③豆類中所含的大量植酸會妨礙鈣和鐵的吸收;④豆類中嘌呤含量偏高,血尿酸高者不可多食豆類。

2.豆製品

大豆在食品加工中的用途非常廣泛,常用來製作各種豆製品。傳統豆製品以豆腐為代表,保留了大豆的大部分優點,不僅比大豆容易消化,而且去除了對人不利的各種抗營養因子,一直為我國人民所喜食。豆製品富含蛋白質,含量與動物性食品相當。同時,豆製品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這些脂肪是優質的植物油脂,其中富含必需脂肪酸、植物固醇和磷脂,不含膽固醇,對人體健康有益。大豆所含的水溶性維生素在豆腐的製作過程中有較大的流失,表現為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維生素PP(煙酸)的含量下降。豆製品是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大豆本身含鈣較多,而豆腐常以鈣鹽為凝固劑,因此豆腐的鈣含量很高,是膳食中鈣的重要來源。大豆中的微量元素基本上都保留在豆製品中。素食者往往用大豆製品代替動物性食品。豆製品中雖然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和B族維生素含量豐富,但是與動物性食品相比,大豆製品不含維生素B12;鐵的含量和生物利用率也不及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