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踐行“十六字箴言”健康防病
一、慢性病是奪命的殺手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外周血管病等)、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肺部疾病(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痛風、骨質疏鬆症、骨質增生、精神異常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這些疾病的特點是起病隱匿,病程長,反複發作,而且治療效果不顯著,幾乎不能根治,因而稱其“慢性”。這些疾病又不像傳染病,找不到如肺結核的結核杆菌、乙肝的乙肝病毒等確切的致病因子,因而又稱其為“非傳染性”。
目前,慢性病已是造成人類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5年慢性病導致了全世界3500萬人死亡,是所有傳染病導致死亡人數的兩倍,而且呈快速上升和年輕化趨勢。在我國問題更為嚴重,衛生部和科技部於2006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衛生部2012年7月發布消息顯示,我國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已經超過2.6億人,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5%。
控製慢性病重在預防
有些人年輕時有點血壓高,但沒什麼症狀,不影響正常學習和工作。中年時血脂和血糖開始偏高,但身體還是那麼強壯、精力旺盛,該吃就吃,該喝就喝,也不影響應付繁忙的工作。但是到了老年(也許還在中年),一天早晨醒來突然發現偏癱了,得了腦梗死。其實這並不偶然,年輕時出現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改變在不知不覺中吞噬著你的健康。一旦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到一定嚴重程度,就不可能逆轉,腦梗死致死的腦細胞不可能複活。
預防疾病的發生(一級預防)勝於病後治療。道理很淺顯,但是很多人認識不足。我幹了一輩子內科大夫,認真回味一下,在眾多內科疾病中,除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感冒可以治愈外,而慢性病一個個地數,沒一個能徹底治好的。我曾在美國波士頓參與激光治療冠心病病理方麵的研究,將死亡冠心病人的心髒冠狀動脈血管橫截切成標本,研究激光對動脈斑塊的影響,發現不少動脈粥樣斑塊有鈣化形成,許多拿鑷子能敲出金屬碰擊聲,這些連激光都“消融”不掉的硬斑塊,試想有什麼樣的藥物能“化”掉?現在醫院介入治療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有的病人安上心髒血管支架以後,就可以立竿見影改善心絞痛、氣短等症狀,那麼支架真是治療冠心病的良方嗎?好比年久生鏽的自來水鐵管,堵了,我們捅開了,可是擋不住其他地方再生鏽、再堵。冠狀血管動脈粥樣硬化也是如此,一處狹窄解決了,其他地方還會繼續狹窄,可見安再多支架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動脈架橋手術也是如此。我在美國也處理過架橋手術後死者的心髒標本。心髒周圍連著一大串移植的血管,一解剖就發現移植過來的血管壁變得非常厚,管腔變得很細,不可能給心肌充分供血。移植的靜脈血管根本不能承受動脈的壓力。有位患者在北京一家著名醫院為冠狀動脈架了3支血管,術後開始非常舒服。2個月後就開始覺得心前區又有隱痛,不得不重新開始吃抗心絞痛的藥。後來到我這兒複查,做了心髒造影,發現2支靜脈“橋”血管完全閉塞,隻剩下1支動脈“橋”血管還通暢,不過也發現輕微的狹窄。你看開了一回胸,隻短短一年,就這麼個結果。總而言之,血管一旦走入動脈硬化軌道,不可能逆轉。在可預見的未來,科學技術還不能創造奇跡,更不要相信一些廣告吹噓的什麼“特效方法”。
慢性病是生活方式病
20世紀美國人的冠心病發病率開始增多。自20世紀40年代末起,美國科研機構對馬薩諸塞州佛明漢鎮的5209位健康居民跟蹤觀察,到60年代發現一些因素的存在與冠心病的發病和進展有關,稱這些因素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發現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因素越來越多,目前已確定有300多種,其中大部分與人們的自身行為、生活方式有關,由於不良行為導致的疾病,危害健康的程度日益嚴重。據統計,目前人類前四位死亡原因(心髒病、腫瘤、腦血管病和意外傷害)占總死亡數的70%以上。除意外傷害外,屬於慢性病的心髒病、腫瘤、腦血管病的死因都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對不良生活方式進行幹預是預防慢性病最重要的內容。
北京名仕優翔國際在其發布的《中國高收入人群健康報告》中,首次公布了中國高收入階層健康狀況。報告分析了2008~2012年包括全國最成功、最富有的人士1092人次的體檢結果。他們的惡性腫瘤檢出率已經高出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73倍,心腦血管猝死率比全國總水平超出1倍,血脂異常的平均檢出率已經超過60%。本來高收入更有條件對健康進行投資,健康狀態應該更好一些,但情況正恰恰相反,呈現越有錢健康越差的趨勢。可以想象一些人責任重、競爭壓力大、活動多、生活無規律、行走於各高檔酒店之間等,在努力創造財富的同時,身體一點點垮下去。體力活動少、每天酒肉“穿腸過”、抽煙一根接一根、精神經常高度緊張,這些都導致更容易得病。
可見各種慢性病都有各自的危險因素,且都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
踐行“十六字箴言”是健康防病的最佳選擇隨著人們對當今各種各樣的“現代病”(心髒病、腦及外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腫瘤、糖尿病、高血壓、前列腺增生、白內障、老年癡呆等)認識的深化,發現這些疾病歸根到底都與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有聯係。科學研究發現,在慢性病發生、發展的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占60%,遺傳因素隻占15%,其他因素占25%。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了“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
這16個字的健康準則基本概括了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無數實踐證明,恪守該健康生活方式,可減少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且有望延長平均預期壽命。
前文介紹了慢性病、生活方式對慢性病的影響及預防的重要性等內容,這裏繪製了一份預防慢性病路徑圖。圖解說明慢性病發病過程的各階段,並標明改善生活方式的良性幹預點,說明在疾病發展任何階段進行幹預都能防止慢性病進展、升級。
二、“十六字箴言”防控慢性病機製之一:抑製慢性炎症
人們習慣於把炎症和細菌、病毒等聯係在一起。實際上,絕大部分的炎症,跟細菌、病毒感染毫無瓜葛,比如大腿被外力碰撞,皮膚完整,細菌是進不到組織裏的,但仍然會具有紅腫、熱、痛、運動困難(功能障礙)等典型的炎症表現。實際上所有的慢性病,包括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發生、發展都與炎症相關,但絕大多數是非感染性炎症。即使帶有“炎症”一詞的疾病,如前列腺炎、各類老年性婦科炎症、胃炎、慢性結腸炎、胰腺炎、風濕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椎炎、腎小球腎炎、心肌炎、甲狀腺炎等,也不是指一般意義的感染性炎症。
致炎因子持續存在並且損傷組織是發生慢性炎症的根本原因。生長在當今工業化社會,人們不自覺地在不良的生活狀態中生存,比如,空氣和水等環境汙染、食品加工中添入的化學物質、大規模生產的農產品含有的有害化學物質(除草劑、殺蟲劑、化肥、激素、抗生素等)、競爭導致的心理壓力增加、生活不規律、糖攝入過多、反式脂肪酸攝入、高膽固醇食物攝入、暴飲暴食等。
這麼多的不良致炎因子幾乎每一刻都在過度地刺激著我們的免疫係統,導致慢性炎症和由此產生的慢性病。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炎症機製參與衰老過程以及各種慢性病發生、發展。美國著名健康專家杜克·約翰遜博士寫的《理想健康革命》一書通篇介紹了慢性病與炎症的關係。他在書中寫道:“炎症是幾乎所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長期、過度的炎症與心髒病和癌症危險因素共同存在”。
炎症與動脈粥樣硬化
心髒病理研究發現粥樣硬化的最早期病變為指紋,病變主要由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形成,為純炎性病變。1999年,Ross教授明確提出“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病灶中隻有慢性炎症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浸潤,而無中性粒細胞,提示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症過程。
近來研究發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被氧化後形成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OX-LDL),能夠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炎症可誘導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而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又可反過來進一步導致動脈內膜的炎症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