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幾種抗氧化補充劑
雖然我們每天吃的植物性食物,特別是蔬菜和水果富含各式各樣的抗氧化物質,但也不反對一些老、病、弱者借用一些保健品補充食物的不足。現在各國衛生機構都在大力推薦妊娠婦女補充葉酸,就說明有些情況補充劑還是很必要。注意即使服用“營養品”“保健品”也最好選擇由天然食物提取的,有些人工合成的補充劑可靠性值得懷疑。下麵介紹幾種最常用的抗氧化補充劑:
1.維生素E:維生素E是阻斷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抗氧化物質,因其為脂溶性維生素,所以可以與低密度脂蛋白(LDL)結合。細胞膜內維生素E越高,LDL被氧化的概率越小。如果血管內皮間隙有足夠的維生素E,LDL進入內皮間隙氧化機會就少,動脈硬化的進程也就在此被阻斷。切記維生素E和其他脂溶性維生素不一樣,在人體內貯存的時間比較短,因此它和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一樣需要及時補充,通常劑量是每天400IU。
2.維生素C:水溶性的維生素C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抗氧化物質,不僅能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血液內氧化,也能防止其在內皮間隙內氧化。更重要的是維生素C能維護內皮細胞的完整性,這對防止粥樣硬化形成至關重要。人類是少數幾種無法在體內自行製造維生素C的動物,必須依賴食物的補充才能獲得足夠的供應。我們的祖先每天通過蔬菜、水果獲得足夠的維生素C。但是現在那些遠自千裏運來的蔬菜、水果所含有的維生素C已經所剩無幾了,適當給予補充是必要的。補充的維生素C最好買從天然植物中提取製得的產品(通常商品都標有“天然”或“nature”字樣),純人工化學合成的維生素C沒有伴生的維生素P等成分,不是理想的補充劑。一天服用天然維生素C1000毫克是安全的(注意藥店賣的合成維生素C一丸僅100毫克)。
3.硫辛酸:硫辛酸兼具脂溶性與水溶性的特性,因此可以在全身通行無阻,到達細胞任何一個部位,是唯一兼具脂溶性與水溶性的抗氧化劑。據此特點,硫辛酸既可以像維生素E一樣通過脂質雙層的細胞膜,進入細胞內,也同維生素C一樣,在細胞外液發揮抗氧化功能。作為重要的抗氧化成分,硫辛酸在抗衰老和抑製各種慢性病方麵發揮巨大的保健作用。硫辛酸對於糖尿病及酒精或化學毒性物質所造成的神經病變具有治療效果,同時也有助於長期過度受刺激的肝細胞的修複。通常一天需要補充的劑量在100~600毫克之間。
4.輔酶Q10(泛醌10):一種脂溶性強氧化劑,常與維生素E配合使用。作為強大的抗氧化劑,輔酶Q10除了可以保護心髒,還有降低血壓、穩定血糖、控製體重、抵抗癌症、抗衰老及減輕疲勞等作用。
5.動物內髒(尤其是心和腎)的輔酶Q10含量最高,其次是紅肉、堅果和粗製植物油。素食者容易缺乏輔酶Q10,因而常常沒精打采,比普通人更加需要補充。僅為維持健康,每日輔酶Q10的需要量為30毫克,但在治療各種疾病或控製危險因素中需要比較高的量,而事實上已發現了大劑量補充是有益的,我國保健品店裏已經很容易找到每粒含有100毫克、200毫克甚至500毫克的輔酶Q10。
6.穀胱甘肽:穀胱甘肽是身體細胞內最有效的抗氧化物,分布於內皮間隙的穀胱甘肽對於維護血管健康非常有意義。冠心病人細胞內的穀胱甘肽水平往往低於健康人。適當補充合成穀胱甘肽所需的營養物質(硒、維生素B2、煙酸、N-乙酰-L-半胱氨酸)對於防止或減慢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有好處。
第二節什麼是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健康生活方式“十六字箴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對其理解千差萬別。合理膳食歸納起來應有如下幾個方麵。
1.保證充足的能量供應,滿足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需求。另外,更要注意能量攝入不能過量,以免導致超重或肥胖。中國營養學會為我們製定了《成人
每天膳食能量推薦攝入量》,可以作為參考。本書後食物營養數據表所列的各種食物所能提供能量值,評估我們每日總的能量攝入量。
2.穀物(包括薯類和豆類)應是我們能量的主要能源。穀物(糧食)是國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B族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因此提倡以全穀糧(粗糧)為主,因為全穀糧提供更多的營養素。
3.多吃蔬菜、水果,提高它們在食物中的比重。蔬菜、水果能量低,營養素相對含量高,特別是其所富含微量營養素(植物化合物、維生素C、鉀等)和膳食纖維是健康不可缺少的。
4.動物性食物不可缺少,因其在優質蛋白質及某些礦物質方麵具有優勢。
一些魚類還可以提供人體必需的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盡管如此還是提倡以素食為主,肉類食物不可多吃,尤其注意少吃紅肉,食用時應注意肉類食物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含量。
5.選擇富含膳食纖維及升糖指數低的食物更有利於健康。
6.限製無營養價值的高熱量食物,包括富含飽和脂肪酸食物、反式脂肪酸食物和人工加糖食物。這些食物都是所謂的垃圾食物。少吃食鹽對於防治高血壓也很重要。
7.不能無條件地對油脂類食物加以限製。油脂類食物產熱高、容易肥胖,不可過量攝入。但不同脂肪酸對人的健康有不同的影響,應適當增加單不飽和脂肪酸、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以維持各種脂肪酸的合理比例。
第三節運動勝過“靈丹妙藥”
一、“懶”生病
生命在於運動。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不運動或運動不足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約有320萬人死於不運動或運動不足引起的各類慢性非傳染疾病。
當今更多的人出行以車代步,家庭勞動的電氣化、電子化使洗衣機代替了搓衣板,煤氣代替了添煤、劈木頭燒火,看電視用遙控器、打電話用手機,更有電子遙控係統,在辦公室就可控製家中的各種電器等,現代科技進步,給不愛動的人創造了懶的條件,一句話,“省力型”社會已經形成。2002年全國抽樣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城市居民(尤其是中青年)普遍缺乏體力活動。其中,經常參加鍛煉者僅占15.1%,偶爾鍛煉者占6.5%,從來不鍛煉者竟有78.4%之多,白領人士這方麵更為突出。因而,缺少體力活動已經成為影響公眾健康的重要問題。
人類的先祖和野生動物一樣,如果不到處尋食、快跑躲避凶猛的動物,就不能生存。由此可見,人類的基因應該是適應運動的,少動、靜坐的生活方式與人的基因類型不符合。人體由於長期缺乏運動,肌肉慢慢萎縮,體力逐漸下降,隨之出現精神不振、肥胖、器官功能減退、抗病能力減弱等。在這種狀態下,極易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膽石症、糖尿病、骨質疏鬆、癌症等疾病。醫學專家的研究發現,人如果20天靜止不動,心髒的搏動和肺的呼吸功能則會顯著減弱,血液的供給和氧氣的攝入量也會明顯減少。因此,日本已經把糖尿病、高血壓、心髒病、腰痛等列為運動不足綜合征,認為缺乏必要的運動是以上病症的重要原因。
缺少體力活動是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的可以糾正的傳統危險因素。全球《國際心髒研究》9個冠心病危險因素中,缺乏運動列第7位,重要性排在糖尿病和長期大量飲酒之前。
體力活動少,能量消耗少,使能量以脂肪形式在體內貯藏,發生肥胖。
研究人員對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的1萬多名市民進行為期2年的跟蹤調查後發現,駕車時間每增加30分鍾,肥胖概率就隨之增加3%。經常駕車者與經常步行者相比,肥胖比例高出7%。美國《預防醫學》雜誌曾發表文章指出,駕車時間越長,人的腰圍就會越粗,可直接導致肥胖。
科學家通過對長壽老人進行的調查結果表明,長壽老人80%是堅持勞動和體育運動的。2011年年初《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了美國匹茨堡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報告,他們跟蹤研究逾3.4萬名65歲以上老人後發現,行走速度較快與部分老年人壽命較長有關。研究人員認為,行走速度今後或許可成為衡量老人健康與長壽的一個指標。
缺少體力活動作為危險因素與結直腸癌、乳癌、前列腺癌有直接關係;另外腎癌、肝癌、卵巢癌、胃癌、胰腺癌因涉及肥胖,也間接與運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