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十六字箴言——健康“大盤子”三(2 / 3)

三、飲酒限量推薦值

《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中國專家共識2010》中建議成年人飲酒的限量值。孕婦、兒童和青少年禁忌飲酒。

四、飲酒種類的選擇

酒的品種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不同。葡萄酒含酒精較少,還含一些對心血管有益的物質,如多酚類白藜蘆醇等。英國政府的醫學研究委員會認為,適量飲用果酒能保護心髒,降低心髒病死亡率,但啤酒、白酒則反之。烈性酒非常容易造成酒精過量,不提倡飲用。

第六節坦然麵對心理壓力

近年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將成為社會負擔最重的第一大疾病。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心理問題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許多慢性病互為因果,心理壓力已經成為各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臨床所見,緊張、焦慮、激動、悲傷等精神心理因素常是冠心病發作,甚至冠心病猝死的明確誘因。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情緒應激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發展及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全球52個國家參加的大型《國際心髒研究》第一次認定心理因素是冠心病嚴重事件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9項危險因素中列第3位。

一、心理狀態與身體的關係

人的心理動態會通過機體本身的一係列反應機製引起生理方麵的反應,當心理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超出機體承受能力時,會發生病理改變,產生疾病。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機體逐漸形成了兩種生存機製:一是應對危險機製,一是放鬆機製。當一個人突然見到一個凶猛的動物撲來時,會立即產生瞳孔散大、血壓升高、心跳、呼吸加快、肌張力變強等一係列反應,此時精神高度緊張、大腦迅速思維,做出應對反應,有專家形象地稱這種機製為“恐懼—反抗—逃跑機製”。而這一切都是機體交感神經-兒茶酚胺係統激活的結果。人不可能長時間處於應付危險的應激狀態,放鬆機製同樣很重要,比如熟睡時副交感神經係統使機體放鬆,機體能量得以保存。長期啟動應對危險機製、交感神經—兒茶酚胺係統激活會使血壓升高,並對血管壁造成損傷,血液中的膽固醇在動脈壁堆積,久而久之會發展成心腦血管疾病。如果心理應激反應過於強烈,交感神經和血小板的活性激活過於凶猛,會引起冠脈內皮的急性損傷,引發冠脈痙攣、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因此,心理壓力、心理應激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長期心理壓力也可引起癌症和其他慢性病。

二、心理壓力對健康的影響

長期心理壓力(慢性應激)對健康的影響慢性的壓力狀態在醫學上稱為慢性應激狀態。長期的心理應激可能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生理功能紊亂,進而引起精神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消化係統疾病和免疫係統等一係列疾病的發生。我們日常生活中,更多見於慢性壓力,慢性壓力狀態看似不足為奇,但如同溫水煮青蛙,水溫的增加是緩慢的、不易覺察的,開始青蛙還可以自由地遊蕩,但在時間和溫度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可以置青蛙於死地。

如果人長期受壓抑、易憤怒,且不能正確應對,將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比如,有一個強悍刁蠻的婆婆或兒媳,或者是與一個刻薄的領導、老師相處,都可能會讓當事人處於這種慢性應激狀態。如果能找到積極有效的應對方法,或者果斷結束這種不良的人際關係,就能減輕或擺脫這種慢性的壓力;如果把憤怒投射到外界,則可能會對其產生攻擊的衝動;如果在慢性應激中把憤怒投射到自我,則會因為過度壓抑而降低自我調整的能力,久之則會出現高血壓、腫瘤等心身疾病。

心理急性應激對健康的損傷更為嚴重

人類社會總是難以避免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伴隨各種各樣突發事件的是人們各種心理應激反應,災難所造成的危機也對人的心理素質進行著比平時更為嚴峻的考驗。無法渡過心理危機,就會對人的心身健康產生威脅,比如伴侶、父母、子女去世,對當事人的心理和健康有很大影響,使其難以擺脫悲傷狀況。這裏有一個典型的突發事件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例子:美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心髒科醫師,他是前美國心髒學會的主席,可以說是全世界心血管領域權威人物,他自己一貫注意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將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都控製在正常範圍之內;他注意飲食,煙酒不沾,寧可步行不乘車,寧願爬樓不乘電梯,並熱愛網球運動;他欣賞自己是執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典範。有一次在外出途中,需返家參加重要的緊急會診,但因天氣原因航班延誤了幾小時,他在機場煩躁不安,緊張焦慮,突發劇烈的胸前區疼痛,檢查的結果證實患了廣泛性前壁心肌梗死,經過搶救後脫險。從此以後,他用自己的實例,反複強調保持良好心態的意義,指出心理壓力過大,過度的緊張焦慮可以引起嚴重的心髒病,強調心理健康對於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控製體重、血壓、血脂和血糖。

三、如何緩解心理壓力

欣然麵對壓力

要充分認識現代社會的高效率所帶來的高競爭性和高挑戰性,坦然地接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壓力使人進步,沒有壓力反而是不正常的,一個習慣於緊張工作的人,一旦退休沒有了工作的壓力,會感到非常不適,無聊,甚至苦惱。長期養尊處優、沒有壓力的人很少,就是有也很難經受環境的考驗。我們見過成功人士在學生時代就定下較高的目標,經過奮鬥,成為碩士、博士,到社會學有所用,最終成為某些方麵的佼佼者。我們應該鼓勵這種積極上進的態度,對正常的壓力並不需要全麵排除,當然要想辦法減輕太大的壓力、太重的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