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欲求、知足常樂
一個人的欲求水平決定產生挫折的大小,中國有句俗話“知足者常樂”,就是鼓勵人們降低欲求水平以減少挫折和壓力。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對成功與失敗的體驗,不僅依賴於某種客觀標準,而且更多地依賴於內在的欲求水準。在現實生活中,這一事實體現為,取得相同的成績,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考試得80分,對於60分萬歲的人來說,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但對平時以100分為目標的人來說,屬於失敗,會產生挫折感。總而言之,每個人的期望目標應客觀可行,以免自尋煩惱。
正視自己、不苛求完美
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應有正確的定位,製訂近期和遠期的奮鬥目標時,對自己的期望值要切實可行,避免因實現困難或無法實現而緊張焦慮。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本能向上的願望,做事力求最好,力求麵麵俱到,以最順利、最完美無缺的狀態為標準,並希望永遠保持這種完美狀態。但事實上,不可能所有的工作都做到盡善盡美,結果就會陷入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所以,要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承認自己的力量有限,不必事事求成,也不必一人去“包打天下”。從某種意義上講,“差不多”的原則還是可取的。當有數不清的工作湧來時,一般事情工作做到80分,重要的工作做到100分就夠了,這樣會大大減少壓力的產生。
多角度看事物,取積極麵
我們對事物究竟采取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在於怎樣認識事物。任何事物總有兩麵性,我們在認識、思考和評價客觀事物時,要注意從多方麵看問題,如果單從某一角度來看,可能會引起消極的情緒,產生心理壓力,這時隻要轉換一個視角,就會看到另一番景象,心理壓力也迎刃而解。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老故事,一位老太太常常在大晴天為賣傘的兒子著急,陰天下雨又為曬鹽的兒子發愁,終於積憂成疾,病臥在床。別人告訴她:“晴天好曬鹽,陰天好賣傘,老太太該每天為一個兒子高興,這麼轉念一想,保你沒愁發嘍!”老太太依計而行,果真變愁苦為歡樂,日漸心寬體健起來。心理學常用“合理化”解釋問題,負性事情也可能是“好”事,比如買個小QQ汽車開,咱也不羨慕開奔馳的,小QQ省錢、省油一樣走,移動靈活,不怕丟,不怕別人刮傷,優點太多了;沒有車,坐公共汽車有運動機會、鍛煉身體,還省心,更好。
正視逆境
能麵對自己不願看到的事實,接受最壞的情況,是心理承受能力強的重要標誌,其實,即使是最壞的情況,隻要能清醒麵對,都會有新的轉機,讓人發揮出新的能力來麵對挑戰。有時壓力的產生很大程度上來自你對事情的逃避,躲避問題往往使問題進一步惡化,錯失解決問題的良機,但當你挑戰了自己的極限,或者哪怕是走出小小的一步而獲得成功,你都會信心倍增。心理學家通過跟蹤研究證實,一個富有彈性思維的人,往往能冷靜地應付各種變化,化逆境為順境,變壓力為動力。所以,我們要學會運用彈性思維,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瀟灑氣概,爭取為自己創造積極、有序、寬鬆、和諧的生存環境,用“樂觀排解法”來對待麵臨的疑難問題。深信遇到的麻煩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是由特殊原因而非普遍性原因造成的。有的人曆經磨難,如疾病、失盜之後仍能泰然處之,從他們身上可以發現一種與眾不同的想事習慣和人生觀念,他們傾向於關注直接麵對的現實問題,而不是想得太多,他們還會找到自我解釋的方法,如把他們受到的折磨解釋為命運的安排等。
學會息怒
心胸似海的人即使在突如其來的壓力麵前也能有效地控製自己,沉著、大度,不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對待別人寬容,同樣也是明智之舉。發怒的人總自認為有千萬個理由發怒,殊不知發怒的後果必將付出更大的代價。當別人的失誤已成事實之後,一切爭執、責罰都已無濟於事,隻有以適當的方式給予失誤者批評和幫助,才能避免更大錯誤的發生。作者的經驗是:為避免衝動或匆忙反應,表態之前讓舌頭在嘴裏轉20個圈再發言,這樣就會冷靜多了。
分解壓力
當要做的事情很多時,可以進行統籌安排:事情往往分為必須做、應該做和想做的。如果必須做的事沒做,就會增加內心的緊張或壓力,所以,您隻要先把必須做的事完成,就會減輕壓力。有的人心中有壓力時將這些壓力按大小順序寫出來,然後各個擊破,壓力很容易得到緩解。當麵對複雜、需要付出許多努力的任務時,製訂一個計劃,逐步實施,就不會產生無謂的壓力。可能的話,把工作進行分攤或是委派,以減小工作強度。千萬不要認為你是唯一能夠做好這項工作的人,否則就可能把所有工作都加到你的身上,工作壓力就要大大增加了。
宣泄壓力
人的一生是無法擺脫壓力的,我們隻有勇敢地麵對。當我們為一件事困擾時,不要悶在心中,將苦惱講給信任的人聽或讓自己痛快地大哭一場。哭能緩解壓力,使痛苦、緊張的情緒得以發泄,而不致悶出病來。千萬不要為了“尊嚴”和“體麵”而過分自我壓抑,讓情感抒發出來比深埋在心裏有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