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心血管疾病不得不防
心髒的血管一般指冠狀動脈,現在發病率最高的心髒病是冠心病。廣義心血管疾病不僅限於冠心病,還指更大範圍的“心髒、血管係統疾病”,是把所有的循環係統(心髒和血管)疾病都包括在內的。全身動脈血管是互相連續的,各處血管的病理改變不會有很大的差異,冠心病、腦卒中、外周血管病都應歸於廣義的心血管疾病。它們共同的病理變化都是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或血栓形成,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流阻塞。實際上好多老年耳聾、視力障礙、股骨頭壞死、下肢動脈血管閉塞症、腦栓塞、腎動脈狹窄都源於動脈硬化,因此控製動脈粥樣硬化、預防血栓形成不僅隻是預防一兩種病,而是多種動脈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不僅可以發生嚴重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急性、惡性事件,就是慢性進展到晚期也會發生心髒擴大、心力衰竭及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中國人腦卒中的發病率遠高於心肌梗死,患病後即使能渡過鬼門關,也可能導致半身不遂,使生活質量大大下降。外周血管病—下肢動脈疾病常使人痛苦難忍、很多病人最後隻能選擇截肢。當前心血管係統疾病正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命。
近些年來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壓力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大大增加。不用看統計數字,隻說說我的親身經曆:20世紀80年代前一個城市的醫院數量並不多,且一座大醫院的心內科1年搶救的急性心肌梗死隻不過幾例;現在一個夜班收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比過去1年收的病人多好幾倍!病房床位數量大量增加卻還是不夠用。目前我們國家正處於發病率迅速上升階段,因此遏製這種勢頭迫在眉睫。
一、什麼人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老人、男性危險性最大
慢性病多發生在老年。除了肥胖以外,絕大多數慢性病都與年齡有強烈的相關性,腦梗死、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癌症都可以稱為增齡性疾病。即使肥胖,多數人到了中年,體重才開始增加,而且年齡大的人往往以腹部突出、腰圍增大為特點。心血管疾病風險是隨年齡增加而增長的。
由於性別不同冠心病發病年齡有所區別。男性發病早,多在55歲以後,女性多在65歲以後。長期以來,世界各國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幾乎一致認為,男性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於女性。中青年女性很少真正患心血管疾病,她們即便有許多“心髒病”症狀,也多是心髒神經症。女性初發冠心病的時間大約較男性晚10年;心肌梗死或猝死等發病時間較男性晚20年,因而有的高血壓治療指南把“男性”單獨作為一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男女性別發病率的差別,隨著年齡的增長,呈動態變化,這主要與雌激素水平有關。女性在40歲以前,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顯著低於男性;45歲左右開始逐漸進入圍絕經期(更年期),患病率逐年升高;60歲後的老年婦女由於失去雌激素的保護,心血管發病率就和男性沒有明顯區別了,死亡率甚至超過男性。
遺傳因素僅是傾向
基因、遺傳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患某種疾病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兄弟、姐妹等直係親屬中,男性55歲之前、女性65歲之前患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那麼這個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特別大,這叫作有“早發家族史”。但遺傳的影響不是唯一的因素,隻是一種傾向,後天的生活方式更為重要。下麵舉的夏威夷日本移民的例子,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