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研究表明:在日本本地生活的日本人的膽固醇水平很低,冠心病發病率也低;而居住在美國夏威夷的日本人(生活習慣尚沒有完全西化)膽固醇水平和冠心病發病率都居中;居住在舊金山的日本人(生活習慣西化程度較大)則有很高的膽固醇水平和冠心病死亡率。
心理因素的影響
心理壓力會對心血管係統造成嚴重損害,我們必須學會自我舒緩壓力。
某些性格也容易患心血管疾病,比如,經常動怒對人的心髒就有明確的負麵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比吸煙、超重及高膽固醇對心髒產生的損傷還可怕。另有報道,暴怒2小時,心髒病的發作是平常風險的100倍。好鬥、易怒是心髒病的主要誘因,憤怒會引起壓力激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激活,引起心率增快、血壓升高等。
心理學家把人的性格分為A、B、C、D幾種類型。不同性格類型有不同的患病傾向。其中A型性格的人爭強好勝,易緊張、激動、發脾氣,因此易患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潰瘍病、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激動時容易促發冠脈痙攣,引起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年齡大些的人更危險。不過,現在有專家質疑A型性格易患冠心病這一結論,認為與憂鬱症有關的“D型性格”與心髒病相關。D型性格的人具有負麵思想,經常失望、不安、憤怒和具有孤獨感。不管哪種理論最符合客觀實際,有A或D兩種性格的人都更應注意心理修養,更應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
了解更多心血管病的致病因素
前麵先介紹了年齡、性別、遺傳、心理因素等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實際上還有很多更重要的致病因素與其有關,我們把這些致病因素稱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20世紀美國人的冠心病發病率開始增多,人們開始探索冠心病增多的原因,尋找減少發病的途徑。自20世紀40年代起,美國科研機構開始對馬薩諸塞州佛明漢鎮的5209位健康居民跟蹤觀察,到60年代發現一些因素的存在與冠心病的發病和進展有關,稱之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最開始確定的是高膽固醇血症,繼之又認定高血壓、吸煙等許多危險因素與冠心病發病風險有因果關係。美國通過對高危人群的幹預(主抓控製膽固醇、降壓和戒煙)不僅抑製了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趨勢,而且逐年減少,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險因素控製的貢獻最大。
危險因素可以分為“可改變”和“不可改變”兩種就可以了。“不可改變”意思是該危險因素不可以人為改變,心血管危險因素中年齡、家族史、性別是不可改變的,其餘各項危險因素都屬於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做出努力,幹預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減少疾病的發生及死亡。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已經十分明確,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壓、血脂異常、糖代謝異常、吸煙、肥胖、缺少運動和心理壓力。由於這些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非常之大,早期控製這些危險因素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