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盤子”——禦病之利器三(2 / 3)

關於藥物的幾句感言

所有藥物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症的,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中醫稱為“治標”),治心絞痛的消心痛(異山梨酯)、利尿藥、通便藥、止痛藥等都屬於此類。但這類藥共同特點是長期應用就會出現藥效減弱,故不能久服,需要見好就收或換藥。

另一類藥物是被稱為改善預後的藥(“治本”藥),這類藥物吃了往往不見有什麼感覺,但是卻能讓你將來少出現惡性事件(心肌梗死、腦梗死、惡性心律失常、猝死等),降低死亡率、延長壽命。心血管常用藥阿司匹林、“他汀”類降脂藥、××洛爾一類的藥物(β受體阻滯藥)、××普利或者××沙坦類(ACEI或ARB)都屬於這一類。阿司匹林、“他汀類”降脂藥對於慢性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以及預防斑塊破裂、血栓形成都有良性的預防作用。β受體阻滯藥、普利類或沙坦類藥物長期應用同時保護心髒和血管。如果我們需要這些藥物,隻要沒有不良反應就應該長期應用,終身服用也無所謂,談不到什麼“依賴”,你可以不用這些藥,短期內身體沒有任何不適,但是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機會就會多一些、早一些。

上述藥物都屬於處方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首先由醫生確定適應證,比如阿司匹林就不是每一個人都適用,一是有出血傾向的人不適用;二是本來沒有什麼危險因素,評估10年內發生心血事件風險低於10%者,其獲益將小於不良反應(主要是出血),因此也不適合。幾種藥都有各自的毒、副作用,需要長期監測。

第二節糖尿病前期的危害

人體血液中含有一定濃度的葡萄糖,簡稱血糖。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有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及體重減少,即“三多一少”症狀。實際上到了這個階段,病情已經很重了。糖尿病診斷標準值幾次被調低,因此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者多數沒有症狀,目的是讓他們得到早期治療機會。注意糖尿病診斷隻依據血糖水平而非尿糖。根據我國現行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製定的標準值,正常血糖值為空腹血糖值<6.1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7.8mmol/L;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正常值≥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值≥11.1mmol/L或一天(24小時)任何時間血糖值≥11.1mmol/L。無論空腹還是餐後血糖值大於正常值,同時又低於糖尿病標準時稱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可以說是百病之源。單獨血糖升高不一定有症狀,可是一旦出現並發症問題就嚴重了。除了糖尿病昏迷等急危症以及癤、癰等化膿性感染、結核病、真菌感染等並發症之外,糖尿病危害的是大血管和微血管。大血管病變主要見於冠心病、腦卒中、腎動脈硬化、外周血管病等,糖尿病人得了這些病一般預後都非常差,患糖尿病10年左右,一般都會出現糖尿病微血管病(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其他並發症還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目前的醫療水平很難治愈這些並發症,隻能緩解症狀。所以我們隻能在預防糖尿病方麵做出努力,一旦發現血糖升高,即使血糖值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處於糖尿病前期,也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安全的。

一、空腹血糖調節受損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9年將空腹血糖超出正常值,但不夠糖尿病診斷標準(6.1~6.9mmol/L)稱為“空腹血糖調節受損(IFG)”。空腹血糖調節受損雖不是疾病,卻是一種高危險狀態,很可能發展成糖尿病。不僅如此,研究已經表明在此階段血糖已開始對大血管和微血管造成損害。臨床發現40%的空腹血糖調節受損者,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如患冠心病、高血壓、腦卒中、肢體動脈硬化、眼底病變、腎病等。因此提早在空腹血糖調節受損階段進行幹預很有必要。

2003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經過研究討論,又將空腹血糖調節受損的診斷下限值由6.1mmol/L下調至5.6mmol/L。根據研究,空腹血糖在5.6mmol/L以上時,糖尿病的發生概率增大。另外病理學研究證實血糖值從5.6mmol/L開始已經對大血管、微循環有所損害。盡管目前我國和WHO空腹血糖調節受損標準值還定在6.1mmol/L,美國新標準的提出已經引起我國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國內許多內分泌權威專家提出建議,認為該值的下調應更有利於早期幹預。

二、餐後血糖測定——糖耐量受損

餐後血糖

空腹血糖水平主要受肝髒胰島素敏感性影響,而餐後血糖則受肌肉、肝髒和脂肪組織胰島素的敏感性等諸多因素影響。2型糖尿病早期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餐後血糖是糖尿病診斷更為敏感的血糖診斷指標,以餐後血糖作為診斷依據,可以使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及時得到診斷。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後血糖很高,如果隻檢查空腹血糖,往往會使部分患者漏診。

糖耐量受損與糖尿病

糖耐量受損(IGT)是由正常血糖向糖尿病過渡的異常糖代謝狀態,主要表現為餐後血糖升高。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正常,餐後2小時後血糖值處於7.8~11.1mmol/L之間,稱為“糖耐量受損”。若病情進展,餐後血糖值≥11.1mmol/L時,即進入糖尿病階段。糖耐量受損可顯著增加糖尿病發病的危險性,特別是老年人出現糖耐量受損者其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比糖耐量正常者增加5~8倍。

糖耐量受損階段有大血管和微血管損害

研究證實糖耐量受損階段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已經升高。國際糖尿病聯盟於2001年建議將糖耐量受損人群看作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餐後血糖與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險有明確的相關性。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餐後高血糖與視網膜病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及部分腫瘤密切相關。病理學研究發現,糖耐量受損階段病人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已經出現病理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