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盤子”——禦病之利器三(3 / 3)

總之,血糖處在糖尿病前期不僅非常有可能患糖尿病,而且已經開始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度患病風險了。《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2011》已經明確地將5.6~6.9mmol/L的空腹血糖水平和糖耐量試驗異常(服75克葡萄糖後2小時血糖值≥7.8mmol/L)正式列入心血管危險因素係列。說明中國專家已經正式認可糖尿病前期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同時意味著,盡管我國血糖正常值標準還定在6.1mmol/L,但已經承認5.6mmol/L這一數值的意義,提示早一點進行預防更好。

三、怎樣幹預早期血糖變化

在空腹血糖調節受損和糖耐量受損的人群中,大約1/3經過5~10年發展為糖尿病,長期維持現狀和轉變為正常者也大約各占1/3。但是經過控製飲食、增強運動等嚴格的行為幹預,將有50%的人可轉變為正常,其餘一半不能轉變為正常血糖的人可能與胰島本身受損有關。但即便如此,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也能延緩他們發展成糖尿病的進程,減輕高血糖對身體的損害。血糖調節受損進展或康複的雙向性表明了在血糖剛剛出現增高時就要積極幹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生活方式的幹預

當前跨入糖尿病前期的人數逐年增多,尤其在2003年11月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提出下調空腹血糖調節受損的診斷標準至5.6mmol/L之後,符合糖尿病前期階段的人數翻倍增加。對處於糖尿病前期階段的人群應盡早幹預已成共識,合理幹預可明顯阻止其發展為糖尿病。幹預治療包括生活方式幹預及藥物幹預兩方麵,其中,生活方式幹預是基礎,包括飲食控製、運動增加、體重減輕、心理調節、戒煙等。我國大慶地區從1986年到2006年20年間的大規模研究發現,僅在最初6年進行飲食和增加體力活動方麵的生活方式幹預就可使糖尿病高危人群發病率降低43%。這一結果進一步增強了我們通過改善生活方式防控糖尿病的信心。

1.合理膳食

當今糖尿病流行最快的地區是亞洲,中國和印度穩居發病率前兩位。分析其原因,劍橋大學Hales教授指出:亞洲人生活方式西方化後2型糖尿病發病率迅速升高,原因是亞洲人生活方式改變,特別是營養結構轉變太快造成人體無法適應。因而使2型糖尿病大量出現。

重視合理膳食是控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升糖指數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後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指標,能較好地說明食物對人體血糖的影響。在糖尿病前期階段營養膳食指導從“升糖指數”入手,更易被人接受,是預防和延緩2型糖尿病發生甚至逆轉為正常血糖水平的重要手段。為此,建議盡量多食用低升糖指數的食物。

合理膳食還包括高膳食纖維、低熱量、低固體脂肪(即低飽和脂肪酸、低反式脂肪酸)、少人工加糖的食物。建議多吃全穀糧(粗糧)、脫脂奶類、豆類、瘦肉、堅果及蔬菜和水果等;減少脂肪的攝入,改善三大營養素的攝入比例;同時增加鈣、鎂、鋅、鉻、維生素的攝入。進食水果有很多好處,但因某

些水果含糖量稍高,致使很多血糖高者不敢吃,那麼高血糖的人到底應如何吃水果呢?後文將有詳細介紹。

2.積極運動

積極參加體力活動的人群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比不願體力活動的人低約20%,運動的保護作用在易感2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中表現更強,通過身體活動,肥胖者如果減體重5%~10%,就可能防止或延緩糖耐量受損而發生糖尿病的風險。運動保護性機理主要在於增強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組織的胰島素抵抗。大量醫學證據表明,無論年齡多大或身體狀況如何,適度運動都可以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很多醫學界人士認為,這種改善與有氧運動有關,而不是體重減輕的結果。有氧運動在改善胰島素抵抗方麵比負重運動(力量型訓練)發揮著更好的效果。

3.心理平衡

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焦慮、憂鬱、悲傷、憤怒、緊張等不良情緒和精神刺激也是使血糖升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不良的心理應激變化會引起體內交感神經係統興奮,直接抑製胰島素的分泌。同時,交感神經還作用於腎上腺髓質,使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間接地抑製胰島素的分泌及釋放。如果這種不良刺激長期存在,可能引起胰島β細胞的功能障礙,進入糖尿病前期,進而發展為糖尿病。所以,調節情誌,對預防血糖升高的意義是值得重視的。應注意情緒穩定,遇到一些心理問題時及時調節、主動釋解心理壓力,多參與各種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從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藥物幹預

生活方式幹預可使所有處於糖尿病前期高血糖者獲益,但胰島功能已經受損者需要配合藥物治療,否則他們遲早會發展為糖尿病。在糖尿病前期可選用二甲雙胍、阿卡波糖和減肥藥奧利司他。有報告稱,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使用二甲雙胍3年,可使其糖尿病的發病率降低31%;使用阿卡波糖3年,可使29.3%的糖耐量受損者轉變為正常;使用減肥藥賽尼可6個月可使70.2%的肥胖型糖耐量受損者轉變為正常,而且可使其體重平均下降7.5千克。

如果已經血糖很高了,建議盡早使用胰島素,而且越早越好。另外判定治療效果最好測定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相結合的產物),其值能反映近2~3個月血糖的平均值,而無論餐前血糖值還是餐後血糖值隻能反映抽血那一時間點血糖水平。如果一般狀況尚好、沒有嚴重並發症,糖化血紅蛋白最好控製在小於6.5%,身體狀況不允許至少也要小於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