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許多慢性病的發病率或死亡率增加有關,控製肥胖症是減少某些慢性病發病率和病死率的關鍵因素。作為危險因素,超重或肥胖對不同的慢性病影響程度不同。
肥胖與疾病
1.空腹血糖調節受損(糖尿病前期)肥胖與2型糖尿病身體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積是2型糖尿病發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肥胖者的胰島素受體數減少或(和)有受體缺陷,出現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現象,表現為胖人空腹胰島素水平增高。肥胖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預測因子,我國24萬人群數據的彙總分析顯示,超重者的2型糖尿病發病率為體重正常者的2倍,肥胖者的2型糖尿病發病率為體重正常者的3倍。另有研究報告指出,與體重穩定的女性相比,18歲以後體重增加5~7.9千克的女性,糖尿病的患病危險增加1倍;體重增加8千克,危險增加2倍;相反,體重減少5千克以上的女性,危險下降一半。
中心型脂肪分布(腹部脂肪堆積)比全身型脂肪分布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更大。男性和女性腰圍分別為≥85cm和≥80cm時,糖尿病的患病率為腰圍正常者的2~2.5倍。另外肥胖持續的時間越長,發生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越大。兒童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肥胖還有18歲後體重持續增加者患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更大。
2.肥胖與心血管疾病
超重和肥胖有個特點,即肥胖者往往伴有多項心血管危險因素。肥胖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之間有確切的流行病學聯係。超重、肥胖的個體,有2個及以上危險因素者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分別為體重正常者的2.2和2.8倍,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腦卒中和外周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礎,因此不難理解為何肥胖和超重在極大程度上增加了心血管病、腦卒中的危險。此外,肥胖、超重使脂肪組織過多,加重心髒負荷(包括心肌內外脂肪沉積引起的心肌負荷加重)等因素可導致或加重心髒缺血及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削弱或不足。
我國10項前瞻性研究顯示,體重指數增高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冠心病事件(指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其他冠心病死亡)的發病率隨體重指數的上升而增高。研究人員曾對100萬例健康人隨訪16年,結果顯示,超重使心血管病死亡增加1.5倍,肥胖使心血管病死亡增加2~3倍。
3.肥胖與高血壓
隨著體重指數(BMI)的增加,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也增高,因此肥胖者的高血壓患病率增高。同時肥胖持續時間越長(尤其女性)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越大。在控製飲食和增加運動使體重降低時,血容量、心排血量和交感神經活動會下降,血壓也隨之降低。超重和肥胖引發高血壓的機製可能與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有關。
4.肥胖與肺功能障礙
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對12萬法國人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後發現,腰部肥胖的人肺功能比其他人差,可能是因為腰間的贅肉占去了部分肺部擴張的空間,也可能是因為脂肪細胞有促進呼吸係統炎症的作用。嚴重的肥胖可以引起肺心病、下肢水腫、肝大等右心衰竭症狀。
5.肥胖與高脂血症
甘油三酯別名“中性脂肪”,無論液態油還是固態脂肪其基本化學結構都是甘油三酯。肥胖是脂肪堆積的結果。甘油三酯高,說得直一點,就是血中“油”多,故不難理解很多胖人有高甘油三酯症。肥胖症患者多在餐後較長時間內血脂持續在較高水平,這說明肥胖者高甘油三酯症的原因,不僅與引致肥胖的油膩進餐有關,而且與肥胖者脂肪代謝功能異常有關。
在佛明漢研究中,體重每增加10%,血漿膽固醇相應增加0.3mmol/L(12mg/dl)。20~75歲的超重美國人高膽固醇血症的相對危險是非超重者的1.5倍,20~45歲超重者,是非超重者的2倍。超重和肥胖者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分別比體重正常者低1.8倍和2.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