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抗氧化、抗炎
氧化機製和炎症機製參與肥胖的形成。維生素E、維生素C、植物化合物中所提供的類胡蘿卜素、多酚類、硫化物等抗氧化物質是抑製肥胖不可缺少的物質。
在2011年美國營養學會生物學年會上,美國得克薩斯州女子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富含多酚類黃酮物質(花青素)的藍莓有助減少在體內形成脂肪組織。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水果不但可以分解掉現有的脂肪細胞,並且還能防止形成新的脂肪細胞。這使其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成為和肥胖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
必需脂肪酸ω-3脂肪酸——亞麻酸和ω-6脂肪酸——亞油酸是合成前列腺素不可缺少的物質。前列腺素與炎症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講ω-3係列亞麻酸合成的前列腺素能夠抑製身體炎症,ω-6係列亞油酸合成的前列腺素能夠促進身體炎症的發生。因此維持合適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攝入比例,對於控製炎症具有重要的意義。鑒於平時食物中富含ω-3脂肪酸食物相對少,因此多吃一些魚、亞麻籽、亞麻籽油有助於減肥。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也有減肥功能,不妨一試。
第四節癌症可防可治
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一般所說的腫瘤實際上指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包括癌和肉瘤,老百姓習慣上統稱為癌症。我國近20年來癌症呈現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走高的趨勢。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每一分鍾就有6個人被確診為癌症。預計今後20~30年間,癌症總死亡率還將增加。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最主要疾病。
人們對癌症發生發展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各種檢查和治療手段也越來越完備、先進。“被診斷為癌症就等於判了死刑”,早已是陳舊錯誤的觀念,目前認為,癌症不是絕症,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20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明確提出防治癌症的“三個1/3戰略”,即1/3的癌症可以預防;1/3的癌症可獲得根治;另外1/3的癌症經過當今醫療手段的合理應用,可以改善症狀,延長壽命。
為什麼說癌症可防?就是因為在過去幾十年裏,大量研究已經明確了與癌症疾病發生和死亡相關的因素(危險因素)。而且發現人們的行為(生活方式)、環境等後天因素比先天遺傳更有意義,隻要我們做出努力改善環境、改善生活習慣,多數癌症是可防的。我國普查資料表明,與慢性感染相關的宮頸癌、胃癌以及與吃醃菜相關的食道癌死亡率明顯下降,就是我們努力的結果。但是由於我們控煙工作沒有真正落實,肺癌的發病率還在升高,躍居首位惡性腫瘤死因,表明我們防控腫瘤方麵還需繼續努力。
說癌症可治,主要基於現代醫學科學發展水平的提高。有的癌症如能早期發現,80%以上可以根治。美國惡性腫瘤治愈率已達50%左右,日本治愈率更高。在中國,早期胃癌、食管癌、乳腺癌、宮頸癌的治愈率達90%,早期絨毛膜上皮癌和早期睾丸精原細胞癌的治愈率達100%,即使是號稱“癌中之王”的肝癌,現在也可能治愈,其中,早期小肝癌患者在手術後,50%可生存5年以上。也許在我們接觸到的人群中就會有經過治療,現在健康生活的癌症患者。
一、什麼人容易得惡性腫瘤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根據各種癌症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對策就是防控腫瘤的成功之道。
先天因素不是絕對的
1.性別與惡性腫瘤
某些癌症的發病率在兩性之間有明顯不同,總的來講,男性惡性腫瘤比女性多發,約為1.99∶1;女性比男性發病率高的隻有膽囊、甲狀腺、乳腺及生殖器官腫瘤。
2.惡性腫瘤的遺傳傾向
近代醫學已經證明,很多惡性腫瘤有遺傳傾向,猶太族婦女有較高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發病率就是典型的基因遺傳影響的實例。但大多數癌症發病並不能簡單地完全歸罪於遺傳因素。在人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不少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致癌因子,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誘發腫瘤。真正肯定與遺傳有關的少數惡性腫瘤主要發生於兒童,且多是非常罕見的癌症。絕大多數癌症並不是代代相傳的,有癌症家族史的癌症病人,不一定都是遺傳因素決定的,而是生活環境決定的。例如一家人生活在相同的環境裏,都有不良嗜好,如吸煙、嗜酒,有著相同的飲食習慣,如常吃熏烤食品、醃製品或發黴食物,或者幾代人共同接受著環境中的致癌物(如肝炎病毒)的影響等。這樣即使兩代人患同一種癌症,原因也可能是由環境所致。
後天因素更為重要
後天因素包括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與行為因素有關)和環境因素,環境的汙染也多是人為的結果。改善生活方式、保持清潔的環境將使癌症的發病率大大下降。
1.現代不良生活方式致癌
超重、肥胖和缺乏運動,飲食、蔬菜和水果攝入不足,大量飲酒、吸煙使許多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這些因素多與現代不良生活方式相關。
二、日常生活中注意防癌
媒體介紹的防癌小妙招、防癌食品很多,但隻能半信半疑,因為不知道有什麼科學根據。這裏僅介紹一些來自學術界主流的防癌主張。針對上一節所列舉的各種主要癌症危險因素,采取積極的對策,就能防控癌症的發生、發展。
戒煙
除了肺癌與吸煙相關以外,常見的與不良生活方式相關的癌症幾乎都與吸煙有關。我國的煙民數量超過3.5億,青少年吸煙率仍呈上升趨勢。中國人群中22%的癌症死亡歸因於吸煙,吸煙是中國男性主要的癌症死因,看來目前我國還應加強控煙力度。
限量飲酒或不喝酒
盡管觀察性資料提示飲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這一結論缺乏來自科學試驗的明確數據,而與酒精相關的危害卻是實實在在的。酒精就是一種致癌物,即使少量飲酒,也與口咽、食管和乳腺癌危險升高相關。中國人群中,約有4.4%的癌症死亡源於飲酒,其中男性達6.7%。因此從防控癌症的角度來說,最好不飲酒。對於現在不飲酒者,最好以後也不要飲酒,現在已經喝上酒的人也不要過量。
合理膳食,保證攝入足量蔬菜、水果
中國癌症有20%歸因於飲食、營養和身體活動。國內研究發現水果攝入不足可導致13.0%的癌症死亡,蔬菜攝入不足可導致3.6%的癌症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表明水果和蔬菜攝入不足可引起14%的癌症死亡。因此鼓勵多食富含膳食纖維、各種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植物化合物的素食,特別是蔬菜、水果。
體重不超標,增加體力活動
超重和肥胖可以導致結直腸癌、乳腺癌、胰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腎癌。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等單位學者的研究發現,目前在我國癌症死亡歸因於超重、肥胖和體力活動缺乏比例還較小,在0.3%左右。但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我國的肥胖人口在迅速增加。據估算,未來15年癌症死因歸於超重和肥胖將增加2倍。因此要確保健康的飲食、增加體育鍛煉。
控製慢性感染
盡管由於現代不良生活方式致癌死亡的比例在增加,但是中國人群中29%的癌症死因與感染相關,位於致癌死亡原因的首位,這是發展中國家的特征。引起宮頸癌的危險因素已經弄得很清楚了,隻要在生活中注意衛生,就能避免患宮頸癌。在此強烈建議有性生活的婦女定期做婦科檢查。況且由慢性感染性炎症轉變為癌症要經曆漫長的衍變過程,在任何階段如果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問題、積極地治療都可以杜絕最終的癌變。胃癌常是細菌感染所致,畢竟人類當前還是有能力對付細菌感染的,應該好好控製。但是由於不潔飲食、麻辣燙、燒烤等不良飲食習慣使胃癌的發病率仍然高居不下,19~35歲的青年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由於胃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超過90%的胃癌病人都是在中晚期才就醫的,此時5年生存率就變得很小,因而不要把飲食衛生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