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是“輸給”壓力(1 / 1)

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會感到各種各樣的壓力。

換句話說,隻要活著,就不可能沒有壓力。

上班族、自由職業者、家庭主婦、學生、老人,大家都在生活中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壓力,無一例外。

講到壓力,我們馬上會想到工作壓力和人際關係中的不愉快等精神上的東西,其實痛和癢、睡眠不足和疲勞、空腹和口渴、熱和冷等等,都是壓力。

我們的大腦,把身心的不快都認定為“壓力”。

也就是說,每天工作繁忙的人和有煩惱的人不用說,就算是看來和壓力無緣的悠閑的人,過著人人羨慕的美滿幸福生活的人,隻要活著,都會感覺到某種壓力。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應對無法消除的壓力呢?

世界上第一個研究這個問題的人,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以生為“苦”,大徹大悟。

望文生義,把“苦”解釋成“痛苦”,會覺得人生隻有痛苦,產生厭世情緒。但把“苦”解釋成“壓力”,就能理解了。

了解人生的“苦=壓力”的釋迦牟尼,出家進行了各種苦行的修煉。6年後,他認識到苦行不能拯救人,停止了苦行的修煉,在菩提樹下寂靜坐禪,終於開悟。

那麼,釋迦牟尼為什麼要進行6年的苦行修煉呢?

我認為,在這6年中,釋迦牟尼和壓力進行了徹底的戰鬥。他用自己的身體作出了偉大的“壓力實驗”。

他大概認為,徹底地折磨自己的身體,會激發人體秘藏的克服壓力的潛力—或者至少,一再品嚐無法想象的壓力,會產生對壓力的“免疫”。

但是很可惜,他最後還是失敗了。人沒有這種能力。

不管多努力,人都無法打敗壓力。這是經過了6年苦行的釋迦牟尼的結論。

不過,釋迦牟尼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並不因此宣告放棄。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有了一個重大的領悟。

那就是,不論何種“苦=壓力”,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諸行無常”。一切都在變化,沒有不改變的東西,壓力也是一樣。

比如,小腳趾撞上衣櫃角,會感到劇烈的疼痛。不過,疼痛隻是一瞬間,時間過了,就會慢慢減輕,不久就消失了。

既然會消失,就不用勉強和它戰鬥,與壓力相伴,等它消失吧。這是釋迦牟尼到達的境界。

也許有人認為很消極,但這是和壓力正麵搏鬥6年的結論,我們要認真接受。

有壓力時,有人能好好應對,有人會被壓倒,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意識到“壓力不可戰勝”。隻有意識到這一點的人,才能“承受”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