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釋迦牟尼所悟到的“慈悲”(1 / 1)

通過親身體驗研究壓力的釋迦牟尼,最終領悟到人類無法戰勝壓力。所以,他主張在坐禪中激活血清素能神經,等待壓力消失。

不過,釋迦牟尼所主張的並不止如此。

釋迦牟尼還主張“慈悲”。

“慈悲”這個詞由梵文的“maitrii=慈”和“karuNaa=悲”兩個字組成。

Maitrii是“友情”的意思,和我們平常使用的“友情”意思有點兒差別。不是對特定某個人的,而是對所有人平等地表示友情的意思。

而karuNaa直譯就是“對人生痛苦的呻吟”。為什麼要翻譯成“悲”,是因為了解自己的苦,就能了解他人的苦。和他人一起品嚐苦的時候,就會擁有治愈他人之苦、救濟他人的想法。

對萬人平等的友情,共苦產生的治愈對方的想法。

“慈悲”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的教誨,讀了本書的人應該了解了。

對,釋迦牟尼通過“慈悲”這個詞講的是激活“同感腦”帶來的治愈。

不被他人認可的壓力很大。要超越這種痛苦,最重要的是“如實”地看待現實。

如實看待,就是去除“自我”和“他人”,隻看事實。去掉“我本來是好心好意的”、“我是為了他好”的想法,不管作何種判斷,都不會產生壓力。

去除自我來看,人才會對別人的立場、別人的心理從心底產生“同感”。

真正的同感裏不存在“自我”和“他人”,而是人們共有相同的感情。

釋迦牟尼所說的“眾生平等”、“和他人同苦”都是去除自我和他人後的純粹的同感。

釋迦牟尼獲得這種“同感”時,就產生“要治愈他人,救濟他人”的想法。

我認為,振奮同感腦時、也能被治愈的答案似乎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