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王韋昌輝對東王楊秀清部屬的瘋狂屠殺,實際上是多年被責罰、遭羞辱積怨的大爆發,不僅是他個人的積怨的爆發,也是北王府和他部屬的積怨爆發。按太平天國的體製,諸王各有一班人馬,一套班子,誰牛,誰的部屬就跟著牛,誰受氣,部屬更跟著受氣。由於楊秀清不知節製,肆意耍威風,羞辱北王和北王的部下,彼此的積怨非止一日。韋昌輝按上帝大家庭的排序,僅僅次於東王,但由於東王可以代上帝立言,實際上則差了一大截。加上韋昌輝自起事以來,戰績相對比別人要差一點,所以,屢屢遭到東王的輕蔑和責罰。為了委曲求全,北王每每把自己降得很低,盡量低眉順眼,才能勉強保住自己的地位。事實上,在起事之前,韋昌輝是有身份地位的客家士紳,而楊秀清不過一個赤貧的燒炭佬,當初彼此見麵,地位懸殊,現在這樣地位翻轉,使韋昌輝飽受屈辱,其間的怨恨大到了什麼程度,絕難用言語來表述。
顯然,這樣秋後算賬式的瘋狂報複和殺戮,隻能是越殺越多。因為在整個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作為事實上的最高領導人,沒有什麼人可以跟他實際脫得了幹係,有哪個將領跟東王沒有關係呢?殺掉了關係密切的,不密切的也懸了。加上彼此之間的互相猜忌、報複,用不了多久,這個農民造反的天國,就會自己崩塌的。如此追究殺戮下去,將把這個天國殺垮。但是,當時洪秀全即使意識到了韋昌輝胡鬧的危險,也沒有能力阻止。甚至當翼王石達開意識到這一點,前來阻止韋昌輝的時候,居然差點也被殺掉,不得不倉皇出城,按有的說法,是縋城而出。結果,留在天京的翼王家人和部屬,也遭了毒手。這從反麵證明,楊秀清實在是一個過於強大的天國領袖,殺掉他的韋昌輝,內心深處,過於恐懼,隻能用不間斷的濫殺來掩飾。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1831年—1863年),太平天國名將,也是被後世認為天平天國最完美的人物。他是太平天國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三十二歲於成都慷慨就義。一生轟轟烈烈,為後世所傳頌。
直到翼王石達開帶來大軍,威脅若不除掉韋昌輝,就將攻城的時候,天京城才出現新的變化。畢竟,翼王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能幹,而且戰功最為顯赫的戰將,他的威脅,沒有人會掉以輕心,包括天王洪秀全。於是,在一輪新的內訌中,韋昌輝和他的親信又被幹掉了,接下來,領兵在外的燕王秦日綱也被誅殺。韋昌輝這樣的濫殺,實在太不得人心了。平和的石達開進京,擔綱了太平天國的實際負責人。
但是,經過此番變亂的洪秀全,已經心有餘悸,誰都不能相信了。當年紫荊山的領導集體,經此內訌,隻剩下了石達開和他。他既然不能相信楊秀清和韋昌輝,自然也無法相信石達開。盡管石達開做了事實上的軍政負責人,他洪秀全卻對翼王怎麼都放心不下。這種時候,能讓他放心的,隻有自家的兄弟。於是他任命自己兩個百無一用的哥哥洪仁發和洪仁達為安王和福王,讓他們與翼王同理朝政,實際上是監視翼王。這兩個寶貝,幹別的不行,搗亂卻還真的有術,使出渾身解數,處處掣肘,讓翼王幹不了事。翼王既沒有軍師的名義,也沒有代上帝立言的資格,在紛爭中,完全處於下風。而想找天王理論,天王又身居深宮,根本不見人。一個擔著責任,負責軍國大事的人,平白要成天受兩個飯桶的氣,被他們挑三挑四,指手畫腳。翼王年輕氣盛,如何忍得了?
嫌隙和矛盾隻要存在,在實際生活中每每會被迅速擴大。雙方傳話的人,有意無意都在擴大雙方的紛爭,直到有一天,矛盾尖銳到了某一方覺得威脅即將降臨。於是,翼王石達開覺得不能再忍了,悄然離開天京,拉起隊伍離開了太平天國。這個太平天國紫荊山領導集體中最年輕有為,也最能打仗的領導人,實在忍受不了天王的這兩個蠢豬一樣的兄長了。即使後來洪秀全表示歡迎他回來,他也不肯。洪秀全的歡迎,到底是真還是假,也不好說,因為,他並沒有采取實際行動表明誠意,把兩個哥哥罷免了。離開太平天國的石達開,實際上有心洗手不幹,但情勢又不能被允許,一個造反的農民,或者鄉紳,已經犯了死罪,唯一的活路,是帶人投降清朝朝廷,就像韋昌輝的弟弟韋俊那樣。可石達開又不肯這樣,就隻能繼續做造反者。但是,盡管翼王才華橫溢,很能打仗,石達開的部屬離開了天國,再也沒有了過去的精氣神,戰績平平。而他自己,也沒有過去的豪氣,隻求找一個偏安之地,苟安一時。從此而後,石達開雖然人馬還在,但對清朝再也構不成大的威脅。最後在進軍四川的途中,在大渡河畔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