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和他的《資政新篇》(1 / 2)

洪仁玕的存在,在太平天國是個異數。他是洪秀全的族弟,兩人在一個村裏長大,幼年還受過洪秀全的發蒙。洪秀全對於他,既是兄長,又是啟蒙老師,當然也是榜樣。洪秀全去跟羅孝全學道,他也跟著。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最初響應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馮雲山,另一個,就是洪仁玕。他們三個,當時都是私塾先生,洪仁玕入教之後,做得最絕,把孔子牌位都給砸了,驚得學生散光,自己則挨了親哥哥一頓好揍。其實,他的年齡比洪秀全小,考試的本事卻比洪秀全大,洪秀全考到秀才考試的第二級府試就被淘汰,而洪仁玕則五次院試(第三級),就差一點兒,即可做秀才了。洪秀全和馮雲山去廣西傳教之時,他因為母親年老,需要奉養,不能跟隨(也可能是家裏不許他走)。等到洪秀全準備起事之時,他前去響應,又被清兵阻遏。在廣東就地發動,不旋踵即失敗,有幸出逃的洪仁玕躲到了香港,見到了瑞典籍的傳教士韓山文,接受了更為係統的基督教教義的訓練。隨後,由於在香港無法謀生,又回到廣東隱居教書為生。到了洪秀全鬧大,定都南京之後,“洪秀全的兄弟”這塊招牌亮了,再去香港見韓山文,遂得厚待。此前,洪仁玕已經領洗,成了基督徒。在香港期間,他對韓山文係統地講述了洪秀全的事情。韓山文據此,寫出了《洪秀全的異夢及廣西亂事的始原》,即後來被稱為《太平天國起義記》的文獻,成為後世研究太平天國曆史的必讀書。

洪仁玕先後在香港待了將近八年,已經成為倫敦布道會的正式牧師。相比洪秀全的文字,洪仁玕的明顯要高明得多,而且他的學習能力也優於乃兄。在這將近八年時間,洪仁玕比較係統地了解西方的文明、西方的科學和製度文化的知識。但他卻始終有一顆屬於太平天國的心。最終,他能夠進入太平天國控製區,一方麵是由於某些對太平天國還抱有期望的傳教士的幫助,一方麵,也是因為他自己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兄長,打算用他所學到的知識,改造這個天國。

1859年的春天,經過一番曲折,洪仁玕終於來到了洪秀全身邊。正陷於困境的洪秀全見到他,大喜過望,不到一個月,洪仁玕就從幹天義,躍升為幹王、軍師、九千歲。在名義上,初來乍到的洪仁玕,已經坐上了當年楊秀清的位置。顯然,洪仁玕驟得高位,未必是福。下麵的眾將官,已經浴血奮戰多年,忽然之間,讓一個沒有寸功的人坐在他們頭上,沒有服氣的。後來的李秀成在被俘之後的自述裏,對洪仁玕就極度地不屑。在這些前線將士眼裏,洪仁玕無非就是另一個洪仁發和洪仁達,天王用人唯親政策的產物。

天王洪秀全見了洪仁玕,就像見了救命稻草,一股腦兒把一堆頭銜擱在這個族弟腦袋上,但是,骨子裏,他卻並沒有放權。楊秀清做軍師的時候,他麾下的六部,非常龐大,事務繁忙。但幹王府裏的六部,卻隻有幾個文書,有的衙門,居然堆滿了煤,像是客棧。最大的房間,留給了洋教士羅孝全。洪秀全任命洪仁玕做軍師、九千歲,任命了,也就完了。大權依舊由他洪秀全自己把著,頂多讓洪仁玕給他出出主意,上一些奏章。

即使洪秀全真的放手了,洪仁玕此時也沒法一展身手。因為此時的太平軍,已經今非昔比。大概洪秀全知道西漢賈誼出的主意,“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在給幾位天國後期表現不錯的將領封王之後,他很快將幾位能戰的將領的部將們,都封了王。李秀成、陳玉成、李世賢、楊輔清等人的麾下,都有一堆的王爺。大家都是王爺了,指揮也就不靈了。西漢時,天下已定,現在天下未定,就削弱能戰之將的兵權,純屬自尋死路。在這樣的狀況下,連李秀成、陳玉成他們自己都指揮不大靈光,更何況隻有一個空頭銜的洪仁玕?

不錯,洪仁玕的確沒有作戰經驗,具體的辦事能力,也有待提高。但是,他就任之後,提出的先下江浙,然後兩路包抄,圍攻武漢,解安慶之圍的戰略,其實就太平天國當時的形勢而言,還是相當高明。隻是由於前線將領各行其是,占便宜的事就上,碰上硬骨頭了,誰都不啃,最後功敗垂成,安慶之圍,最終沒有解。安慶一失,南京就成了孤城,天國的敗亡不可避免了。當然,經此一敗,即使天京還沒有陷落,洪仁玕也就再也沒有市場了。即使在天國內部,沒有人會埋怨將士不用命,都說戰役設計者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