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是總理天國的軍師,他的使命,或者說他給他自己的定位,是製定通盤的治國方略。所以,就有了《資政新篇》。《資政新篇》是他獻給洪秀全的全麵革新天國政治的策劃案,全篇分成“用人察失類”、“風風類”、“法法類”和“刑刑類”四大部分。這是一個全麵效法西方的學習方案,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開創銀行、郵政、保險業、發展對外貿易、興辦學校、醫院和慈善事業、引進西方文化,當然主要是基督教文化。
這個方案,在報給洪秀全的時候,居然得到了大體的讚同,因而得以頒布。明眼人一看便知,《資政新篇》其實是對《天朝田畝製度》的否定。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私有財產是被尊重的,而貧富差距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天國原來那種平均主義的建國方略,跟《資政新篇》格格不入,如果洪秀全有心實行新政,那麼舊章就理應廢除。可是,《資政新篇》頒布了,但《天朝田畝製度》並沒有廢止。事實上,在洪仁玕到來之後,《天朝田畝製度》在1860年又再次被刊布。顯然,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是可以在洪秀全的腦袋裏並存的。他到底是怎麼想的,沒人知道。反正,哪一個也落不到地上。
《天朝田畝製度》嚇走了很多富人,《資政新篇》則鼓舞了若幹新人,但是,兩者其實都沒有落地。對於握有實權的太平軍諸將來說,後者的荒唐,甚至遠遠超過前者。諸將之所以沒有落實《天朝田畝製度》,是因為現實告訴他們,照樣交糧納賦,得到的好處更多。所以,在進軍江浙之後,那些替城裏地主收租的收租局,居然可以借太平軍的武力,為他們辦事。但是,開辦工廠、辦報紙這樣虛無縹緲的事,則完全是不著邊際。在香港待了將近八年的洪仁玕,思想跟新教的西方傳教士更接近,但回到太平天國,則過於超前了。即使洪仁玕是個有實權的軍師,能夠總理朝綱,他也沒有人才來推動他的改革。天國裏的那些流民出身的將領對《天朝田畝製度》中描繪的景象倒是有點親和感,對於興辦企業,想都想不明白。反倒是敵對營壘中的某些人,比如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到太平軍找過他,後來,進了曾國藩帳下的容閎,對洪仁玕的方案,倒是蠻有同感。
鏡花水月的《資政新篇》
其實,做了多年新教牧師的洪仁玕,雖然當初信奉過他兄長的拜上帝教,但時隔多年再相見,兄弟倆的信仰和思想,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那些西方傳教士們,讓他回太平天國,是希望他借助這個平台,改造中國,實現中華歸主。但是一踏入天國的土地,洪仁玕就感覺到了自己跟天國之間的扞格。為了實現理想,他不僅提出了方案,盡自己的所能,為太平軍規劃戰略,而且委曲求全,容忍了洪秀全異端的思想和不合常規的宗教地位,也接納了洪秀全賜給他的若幹小老婆。他明白地知道,這是違反基督教教規的,但是,為了不違抗天王,他隻能接受。其實,幹王洪仁玕在這個農民的王朝,是個異類,他能說英語,用刀叉吃西餐,喜歡聽西洋音樂,思想也跟天國的人,格格不入。他的悲劇在於,他拚了全力,直到被俘就義,也沒有能改變天國半分,反而給天國添了亂。如果沒有他的出現,太平天國離心離德的趨勢,也許惡化得還不會那麼快。眾將官對天王任人唯親的反感,還不會那麼強烈。
洪仁玕出現在天國,對於太平天國的研究者而言,是一劑興奮劑,讓他們感覺到了這個農民王朝的先進性。但是對於洪仁玕本人,卻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如果他不回到南京,在香港做牧師,他會一直活得很太平,但是,進了天國,他一事無成,還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