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把上海定為中外通商的五口之一,對中國人來說,是個意外。因為,對於中國人來說,上海當時的地位,不僅不如北方的天津、中部的漢口,也不及東邊的寧波。康熙年間,清廷最初定下四口通商時,於東方,選中的也是寧波,而不是上海。但是,經過一場在長江三角洲的戰爭,英國人看上了這個不起眼的小縣城。事實證明,英國人這次選對了地方。在1844年,英國商行進入上海之後,不到10年,上海的進出口貿易額已經超過了廣州。到了1850年代末,原來的進出口貿易大埠廣州,已經完全沒法跟上海比了。
英國人以商人特有的觸覺,發現了一塊寶地。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市場最發達的地域,這個地方的人經商,有著上千年的傳統和驚人的天賦。加上上海港是牽製整個長江流域的腹地,扼住了大半個中國的貿易網絡的咽喉,在此地開埠貿易,無論清政府怎樣限製、打壓,都遏製不住地會往前走。正常的對外貿易轉移到了上海,鴉片貿易中心也轉了過來。以至於到了1860年代,興起了一座不止在中國,在整個遠東也算得上第一號的嶄新的大都市,一座華洋雜處的開放商埠。
鴉片戰爭後,開始發跡的上海商人。
開埠之後,上海的地方官跟廣州一樣,不樂意洋人進城。而到了上海的洋人,也不樂意進城。一個小小的縣城,進城與否的政治意義,又沒有廣州那麼大。所以,當英國人提出要在城外黃浦江邊的荒灘上租一塊地,在那裏居住的要求時,上海地方官很快就答應了。1845年11月,上海道台(上海由於瀕臨海域,屬於戰略要地,所以清朝在此設置兵備道,統一協調管理周邊數府,但開埠之後,上海道又被賦予了地方性的對外交涉之權),跟英國人簽了一個租地章程《上海土地章程》。於是,中國開天辟地有了租界。最開始的租界,地盤的管理權還是中國政府的,裏麵也沒有什麼華人,在裏麵幹活的中國人,幹完活就得出來。所以,也談不上司法管理權。進出口都由中國士兵把守,租界內也沒有多少洋兵。
盡管上海得天獨厚,盡管洋人到了這裏,如魚得水。但是,上海的跨越式發展,還是要歸功於太平天國。如果沒有這場農民造反,上海雖然也可能會逐漸地發展成中國第一商埠,但這個過程會很長。讓上海像吹了氣一樣迅速膨脹起來的,還是這場農民造反帶來的江南地區的大浩劫。
1853年,太平軍打下安慶、蕪湖和南京之時,上海就已經開始湧入難民了。同年,小刀會占領上海。由於租界裏的洋人洋兵的協助,江蘇地方才得以驅逐小刀會。但此事讓租界獲得了管轄租地的特權,從此開始形成國中之國。由於上海富戶在小刀會占領的幾個月裏,躲進了租界,後來,江浙的富人也陸續湧進租界。從此,租界開始華洋雜處。租界的繁榮,開始超過了華界。
真正刺激租界以及上海發展的,是1860年太平軍再次打破江南江北大營,進軍江浙兩省。在這場空前的兵燹之中,江浙一帶的難民,大量湧進了上海。特別是,在太平軍屢次進攻上海受挫之後,上海就成了一塊可以免於戰火的綠洲。
上海之所以能免於戰火,當然不是太平軍對它格外開恩。而是由於已經開始繁榮的上海,有了一些洋兵。當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燒到中國北方之後,上海已經成了英法聯軍的後方基地。顯然,英法兩國,無論對太平天國持何種態度,肯定不希望戰火燒到這裏。在1860年的中國,西方國家雖然還沒有改變對太平天國的中立態度,一些傳教士和某些西方冒險家甚至還在幻想能夠改造這個神國,使之歸於基督教的正道,但是,對於上海租界裏的洋人來說,他們的屁股,已經由於太平天國領導人的不靠譜,開始傾向於坐到清政府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