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與白齊文。二人都是美國人,華爾是洋槍隊的領導人,白齊文先是參與組織洋槍隊幫助清軍與太平軍作戰,後因與清朝官員矛盾激化,投太平軍與清軍作戰。因在太平軍中未得重用,向新任的洋槍隊首領戈登投降,後被清朝官員下令溺斃。
洋槍隊成為在華的“上海人”幹涉中國內戰的一個杠杆。在華爾戰死、英國職業軍人戈登接手早已被稱為“常勝軍”的洋槍隊的時候,這支隊伍已經成為作為清政府主力軍之一的淮軍的靈魂。在戈登手裏,與淮軍綁在一起的常勝軍,是一支更加西式的軍隊,雖然士兵都是華人,菲律賓人已經微不足道,但大批正規的英國軍人進入,成為軍官和教練。他們教會了常勝軍裏的華勇使用洋槍洋炮,把這些華勇變成了印度式的殖民軍隊,平時的訓練口令都用英語,服裝也是印度殖民軍隊的裝扮,人人裹著印度人似的大頭巾。由於頭巾是綠的,常勝軍又被稱為綠頭勇。後來,法國人在與左宗棠的合作中,組織了常捷軍,由於頭巾是花的,則被稱為花頭勇。
戈登的洋槍隊
當時,太平軍尤其是李秀成的部隊,也使用洋槍洋炮,但是他們卻不肯改變自己的軍隊編製,使之更加適應手中的槍炮。更不知道如何排列方陣,第次放排槍。至於計算大炮的夾角,讓射擊更有準確性就更不懂了。但是,這一切,常勝軍都會。等到常勝軍首領戈登因蘇州殺降問題跟李鴻章鬧翻,常勝軍解散並入淮軍之時,太平天國離覆滅已經不遠了。常勝軍解散之後,淮軍常勝軍化了,變成了中國最現代化的軍隊。淮軍的崛起,大幅度地推進了中國軍事的現代化進程。
在這個過程中,西方的“上海人”其實沒有花一分錢。最初英法軍人參戰的經費,是上海商人提供的,而後來常勝軍的經費以及這支軍隊和淮軍的裝備,也來自中國人自己,有富商的捐助,更多的則來自中國海關的稅收。需要提一筆的是,中國海關的改革,也是從上海開始的,正是由於上海江海關參用洋人管理的改革,才導致了以江海關為基礎的總稅務司的建立,而江海關的英籍總監李泰國,遂得以出任第一任總稅務司。這樣的改革,讓原來微不足道的海關稅收變成一筆越來越多的可觀收入,支撐了淮軍的現代化。同時成為清政府最穩定,而且增長最快的一個財源,自1860年之後,每年提供給清政府數百萬兩白銀的軍費,有力地支撐了清政府的平叛戰爭。
上海就這樣,成了遠東第一大商埠。到了1862年,從上海一地獲得的利益,已經大大超出了它在印度殖民地的收益。此後,就越來越多。上海,成了洋人的冒險家的天堂,歐美的搖錢樹。這座昔日小縣城,變成了孤懸於中國的一塊資本主義飛地,一個龐大的工商業都市。中國的現代化,從街道、馬路、鐵路、路燈、抽水馬桶到工廠、商場,再到學堂、報紙、電影、戲劇、娛樂業、跑馬場,都是從上海開始的。從那以後,上海的華界學租界,其他開放商埠則學上海。全國的時髦人等,都要到上海來開開洋葷。
這一切,追根溯源,太平天國要有一半以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