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是一個奇跡(2 / 2)

《湘軍記》書影。《湘軍記》作者王定安(1833—1898),字鼎丞,東湖(今屬湖北宜昌)人。入曾國藩幕垂二十年,後曆任冀寧道台及藩司、安徽穎鳳六泗兵備道等職。曾國荃因不滿王閣運《湘軍誌》之譏評,於是讓王定安撰《湘軍記》加以辯駁。

不消說,這是一個不受讀書人歡迎的農民政權。而對於另外一些責任感更強的讀書人來說,太平天國豈止不受歡迎,而且簡直就是災難。在清朝和太平天國之間,雖然清朝政府腐朽而且是異族政權,但相比之下,他們隻能選擇清朝這個異族政權。因為比較起來,清朝還靠譜一點。太平天國的不靠譜,不僅僅體現在它的不重視士人上,還體現在沒有章法、濫殺和宗教狂迷。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湘軍崛起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湘軍在當時,是一種現象,不僅僅指曾國藩麾下的一支隊伍。還有江忠源、王鑫、羅澤南、胡林翼和左宗棠。這種現象,其實相當奇怪,在一個異族王朝的危機時刻,一群漢人士大夫挺身而出,不是歸順新朝,反而奮起救助舊朝。這種現象,在以往的曆史階段,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多半不會形成氣候,也多半不能成事。但是,在19世紀50~60年代那樣一個特殊的時刻,麵臨一場打著洋教旗號的農民造反者的時候,漢人士大夫不僅這樣做了,而且居然見了成效。

清廷入關以後,所建立的滿人王朝,雖說也吸納了大批漢人士大夫,卻對漢人士大夫有著相當大的防範。滿人皇帝,由於本身的漢化程度比較高,對儒家經典有著甚至比前朝統治者更深的了解。所以在尊崇儒教和孔子方麵,做得比前朝還好。但是,他們卻不滿足於像曆代王朝的帝王一樣,任由士大夫詮釋和闡發儒學經典。他們要在解經上插上一腳,讓士大夫接受皇帝對經典的解釋。為了防範漢人士大夫,遏製他們的主動性,皇帝腰斬了多少代士大夫修齊治平的宏願,隻許他們修身齊家,不許他們治國平天下。在清朝,滿人皇帝對漢人臣子的期待,隻是能做事、做廉吏,其他的,一切都不要想、不許想。多少朝代以來,一直通行的鄉紳自治,在清朝,也隻能走入地下,暗中發揮作用。一直到五省白蓮教農民造反的發生,朝廷始終不讓士大夫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參與國家的治理。對於清朝皇帝來說,漢人士大夫就是用來辦事的。所以,清朝隻有於成龍、湯斌那樣的清官、能吏,但沒有古人意義上的大臣、賢臣。

在鎮壓白蓮教造反以及抵禦鴉片戰爭中的西方侵略之時,出於不得已,朝廷允許漢人士大夫在家鄉辦團練,幫自己的忙。但是,權力並沒有真的放開,朝廷和漢人士大夫之間的信任,也沒有達成。此番太平天國造反,漢人士大夫自動出來幫忙,能否打破原有的門檻,原本還有一段路要走。隻是,清朝統治機器的嚴重鏽蝕,統治工具八旗兵和綠營兵極度不中用。清朝地方統治的土崩瓦解之勢,將一切障礙都粉碎了。清朝上台不久的鹹豐皇帝,手裏沒有什麼牌了,要想救命,唯一的辦法,是接受漢人的幫助。雖然,皇帝依舊心懷疑慮,依舊對漢人不放心,但是,火燒眉毛的時候,又有什麼辦法呢?

在這種時候,滿人皇帝愛新覺羅家族一以貫之的勤政風格,在此起了作用。滿人皇帝大概知道自己是以一個弱勢的民族君臨天下的,所以,一直以來都非常警惕,也非常敬業,個個都擔心江山社稷敗在自己手裏。這種統治風格,形成了皇室的傳統,沒有人會天下瀕危,自己帳下猶歌舞的。所以,隻要還有一根稻草可抓,他們一定會抓的。曾國藩們的崛起,鹹豐帝和他的寵臣肅順,雖有一肚皮的不放心,但也隻能靠他們了。因為,身邊的滿人權貴,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人敢吹大氣上前線了。也可以說,曾國藩他們的努力,趕上一個特殊的環境,得到了回應。從此而後,清朝迎來了與漢人共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