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現象的魅力(1 / 2)

湘軍,是一種現象,代表著漢人士大夫崛起,幫助清朝打滅太平天國。與曾國藩同時,甚至還稍早一點的江忠源、胡林翼、王鑫,以及曾國藩之後的左宗棠、李鴻章,甚至包括吳長慶、袁甲三(袁世凱的叔祖)等人,都是這個時代湘軍現象的體現者。曾國藩能夠作為這一現象的代表,不僅因為當時他的官大,也不是僅僅因為他的道德學問好,主要是因為他對清朝的統治機器的弊病看得比較清楚,他麾下湘軍的製度建設做得好,成為當時“新軍”的模板。在總體的戰略選擇上,他也高人一招。

八旗兵的廢弛,早在乾嘉之間,就已經比較明顯了。清朝的旗兵製度,讓旗人不工不農不商,專心當兵,自有錢糧可以養活家小。這樣的鐵杆莊稼製度,在承平日久的環境下,裏麵的人要想不成廢人的確很難。同時,盡管清廷入關之後實現了滿漢分隔製度,但自皇帝開始,沒有人能擋得住漢文化的魅力。在滿人入關之前,一部《三國演義》,就已經風靡了滿洲各部,進關後漢文化的說唱文學,很快就征服了八旗子弟。而滿人的上流社會,則被昆曲、詩詞歌賦所傾倒。所以,盡管皇帝不停地強調滿人要保持原來的部落騎射文化,但部落文化卻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更何況,即使滿人不會過日子(錢來得容易,沒法會過日子),欠下一屁股債,最終皇帝都會替他們還。同理,就算八旗兵不善騎射,也受不了什麼大不了的處罰。自己人對自己人,總是下不了狠手。八旗兵的不中用,到太平天國興起時,已經無法挽回了。

左宗棠,字季高,清朝大臣,著名湘軍將領。一生親曆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率軍平定陝甘回變和收複新疆等重要中國曆史事件。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八旗兵,漢人比不了。曾國藩練湘軍,比的是漢人的綠營。綠營兵實際上是世襲兵,平時駐紮在各地,充當地方警察,戰時臨時調集,由朝廷任命將領,領命出征。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本質上,跟積弱的北宋兵製區別不大。而且這種兵,自成體係,平時的統帶者,沒有地皮可刮,隻能喝兵血,克扣軍餉。兵不足額,甚至嚴重不足額,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世襲為兵,強弱無從挑選,訓練早成形式。隻要一支隊伍有幾個能耍把式的,上級若來點校,則臨時雇人站班,耍把式的做好表演,再打點好了點校大員,一切OK。士兵們則把打仗,作為撈一把的天賜良機。這樣的兵,上了戰場,則擾民害民有餘,作戰基本沒戲。每次打仗,將領們最擅長的遊戲,就是殺良冒功,攬功推過,謊報戰績。兩次鴉片戰爭中,充斥了這樣的戲法,最後實在演不下去了,隻好皇帝出麵,賠錢了賬。隻是,對於洋人,還可以用賠錢、割地、開放口岸來應付,但對於太平天國,則任何妥協都沒用。人家不僅要你的錢,還要你的命、你的江山。

曾國藩等人,大多是老於宦海的人物,他們深知清朝兵製的弊病。另起爐灶,編練新軍,必須洗心革麵,一改舊章。其實,綠營的病,也是朝廷的病。朝廷固執兵為國有的體製,分隔兵將,為的就是防止武人,尤其漢人的武將擅權,形成不穩的因素。但是,這回長毛造反,火燒眉毛,曾國藩顧不得忌諱,皇帝也隻能暫時放下心病,放任曾國藩們去鬧。

實際上,湘軍的編練,正是針對綠營毛病去的。大路數,是在抄戚繼光的舊稿:用山野鄉民,編練一支兵為將有的隊伍。史家一直稱道湘軍的營製有獨到之處,製度的優勢是戰勝太平軍的最大保障。其實,湘軍的營製,基本上跟綠營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以營為基本單位,營的規模,也大體上在500人左右。其官佐,也跟綠營一樣,無非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但湘軍不同的地方在於,湘軍的各營,哨長招士兵,營官招哨長,各營的哨長,都是各營長官自己招募的自己人,從士兵到軍官,隻聽命於自己的長官。如果長官陣亡,則該營解散。而綠營則根本不是這樣,兵將之間,沒有什麼關係。綠營的士兵,多半是老於行伍的兵油子,搶劫在行,逃跑在行,打仗不在行。但湘軍的士兵,多是質樸的鄉民,多半跟自己長官有著濃厚的鄉誼,甚至有宗親關係。隻要訓練得法,上陣即使為了自己的長官,也多肯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