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現象的魅力(2 / 2)

八旗洋槍隊

有人說,曾國藩是用書生帶鄉農,即用自己的弟子門生回鄉招募最不開化、最質樸的鄉民,組成了湘軍。其實,也不盡然。的確有大量他的弟子、宗親、師友的弟子、同鄉進入湘軍將領之列。他的弟弟曾國葆、曾國華、曾國荃都成了湘軍的骨幹。但是也有不是湘人的鮑超,還有不少出身行伍的原綠營將領,甚至還有塔齊布這樣一個滿人。

不錯,排除老兵油子與有市井氣的市民,建構帶兵官與士兵之間的血緣宗親關係,用特別的製度規則,讓兵將之間形成生死和利益共同體關係,這一切,都可以給湘軍加分。但是,湘軍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還有另外兩條。一是兵餉高,高出綠營兩倍,正勇每月白銀4.2兩,親兵還高過此數,這個數額,甚至比八旗兵還高。這樣高的兵餉,至少在建軍初期,士兵是可以拿到的。對於長年在土地上謀生而收獲無幾的老實巴交的農民而言,這樣的兵餉,值得他們為之奮鬥。二是“取具保結”,每招一個士兵,都要登記其府縣、鄰裏、父母、兄弟、妻子。如果該士兵有臨陣脫逃,投敵叛變的行為,他的親屬將遭到懲罰。

當年戚繼光還沒有曾國藩這麼多名堂,但招募鄉民練成的戚家軍,就已經很有戰鬥力了。所以,曾國藩這樣的幹法,成功的概率相當大。事實上,李鴻章的淮軍,雖然是以五營老湘軍為基礎組建的,但組建之後,淮軍跟湘軍已經大不一樣,但隻要是兵為將有的體製,配上洋槍洋炮,一樣能戰。鮑超的霆軍,有不少都是城市裏的市井之輩,由於兵餉高、訓練好、打勝之後得到的好處多,也一樣能戰。

湘軍將領鮑超,字春霆,所部稱“霆軍”,為湘軍主幹之一。

但比較起來,即使在曾、左、李三支軍隊裏麵,曾國藩係統的湘軍,還是最能打的。沒有多少洋槍洋炮的霆軍,可以傲視淮軍勁旅劉銘傳。李鴻章和左宗棠的隊伍,現代化程度都比較高,而且越來越高,對陣太平軍取得優勢,有很大的武器方麵的因素。但曾國藩、曾國荃的湘軍,武器方麵的優勢比之太平軍並不明顯,但每每能夠以少勝多。而且多數的硬仗,都是曾係湘軍打的。這裏的奧秘,不僅是曾氏兄弟帶兵得法,而且在於,這支湘軍在精神士氣上的確有過人之處。

剿滅粵匪圖

在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傳統的國度,傳統的信仰和習俗,即使信從之人懷的是功利心理,也不見得能夠一下子將這些傳統從他們的心目中清除。更何況,太平天國這種蠻橫專斷地對傳統信仰的掃蕩,可以打動某些心懷不滿的農民,也可以讓另外一些固執於傳統的農民憤怒。所以,當曾國藩打出衛道的旗幟的時候,不僅忠於儒家傳統的鄉紳會感到振奮,就是那些不滿於太平天國做法的農民,也會表示擁戴。曾國藩著名的《討粵匪檄》裏,對太平軍“無廟不焚,無像不滅”的抨擊,說鬼神共憤倒未必,但的確有相當多的農民,對此會有強烈的共鳴。《討粵匪檄》,不說太平軍反叛,不說他們怎樣反朝廷,單拿他們毀棄傳統說事兒,的確很有針對性。一大批湖南農民跟上太平軍走了,另一大批湖南農民,卻跟上了曾國藩他們,跟太平軍死磕。在王朝末世,保衛王朝,效忠皇帝,已經難以打動人了。打動人心的,是基於人們生活層麵的精神動員。

事實上,說湘軍是衛道之軍未必名副其實,但這支軍隊的確有股子精神,一股跟太平軍對著幹的精神頭,加上訓練有素,所以,湘軍的戰鬥力,不僅綠營和八旗不能比,就是太平軍也比不了。自打湘軍成軍,每次與太平軍交戰,無論勝負,湘軍都是以少敵多。安慶攻防戰,湘軍圍困了城裏的太平軍,卻被前來增援的太平軍反包圍,兩邊受敵的湘軍,居然頂住了內外夾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硬是沒有讓太平軍的援兵走進安慶半步。同樣,最後太平軍與湘軍在南京城下決戰,太平軍也是湘軍的十倍,但打到最後,卻是太平軍慘敗。當然,打了勝仗的湘軍,好處也是大大的,每攻克一地,太平軍原來劫來的財寶,就都歸了他們。所以,太平天國戰爭結束,曾係湘軍雖然解散了,但湖南卻出了一大批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