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軍也是一個奇跡(2 / 2)

1862年,外國人組成了一支抗擊太平天國的雇傭軍,後更名為“常勝軍”。最初首領為美國人華爾,華爾戰死後由美國人白齊文繼任,白齊文因吳煦事件轉投太平軍,被殺。最終由英國人戈登繼任,故稱為戈登洋槍隊。圖為穿著中國官服的戈登。

當然,這種中國式的實用主義,也讓李鴻章犯下了殺降的大忌。在引誘蘇州大部分太平軍守軍將領投降之後,居然以突襲的方式又將十萬降兵降將殺了個幹淨,氣得戈登要找李鴻章拚命,間接導致了常勝軍的解散。對於李鴻章來說,殺降一方麵是因為當初這些降將開出的價碼過高,他其實兌現不了。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太平軍敗局已定,用不著用誘降這種方式對付太平軍了。也就是說,蘇州克複之後,即使剩下的太平軍都不肯投降,打敗他們也是早晚的事情。仗打到這個份上,多殺人,對李鴻章這樣的統帥來說,已經算不了什麼了。把剩下的長毛都殺光,在他眼裏,說不定是好事。

太平天國的天京被攻下之後,一直強調忠義的曾係湘軍被解散了,但不怎麼講究這個的淮軍卻被保留了下來。即使沒有曾國藩的主導,朝廷也更喜歡淮軍,不喜歡湘軍。因為淮軍很像雇傭兵,可以養,而湘軍並不能止於養。這樣一支跟統帥關係過於密切的軍隊,近乎同生共死的軍隊,放在哪兒,都是一大隱患。曾國藩深知這一點,隻要他不想做軍閥,不想取而代之,湘軍就非解散不可。

幸好,淮軍是一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軍隊。此後剿滅撚軍和太平天國餘黨,都要靠它。中國軍隊的現代化,也隻能以它作為基礎向前發展。但問題是,淮軍普遍使用洋槍洋炮,並不意味著它一定能完成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淮軍采用洋操,甚至連口令都用的是英語,卻長期練兵不練官。士兵按洋操訓練,軍官不參與。懂行的外國教練,隻能作為教練存在,不能參與戰鬥指揮。當年有常勝軍的存在,對於朝廷和李鴻章來說,都是一種不得已。軍隊大權,決不能交給外人,這在李鴻章這裏,就是一條鐵律。雖然說,在太平天國覆滅後不久,李鴻章就在天津成立了北洋武備學堂,專門用來培養淮軍的軍官。但北洋武備生卻在淮軍裏長期不得重用,各營用的還都是老行伍。李鴻章也沒有采取強製措施,改變這個局麵。所以,武備生畢業之後,多在各個部隊裏做教官。這些武備學生,倒是在袁世凱小站練兵之後,才逐漸嶄露頭角,李鴻章等於是給北洋軍培養了最初的人才。到了中日甲午戰前,曾經輝煌的淮軍,已經追隨綠營,又一次走到世襲為兵,兵疲將老,喝兵血,吃空餉的境地。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即使在淮軍最腐敗的時候,由於手上武器不錯,用來鎮壓國內的農民造反,戰績都還不錯,隻是拿來對外,有點兒問題。

但不管怎麼說,淮軍代表那個時代中國最初的軍事現代化努力,而這種努力,不折不扣,是被太平軍刺激出來的。在李鴻章遭遇太平軍之前,中國已經遭遇了兩次西方的侵略,但是,兩次的慘敗仍然沒有讓中國的士大夫具有起碼的覺悟。顯然,僅僅有並不想滅掉王朝的西方軍隊打上門來,遠不足以讓中國人改弦更張,下決心學習西方。隻有當國內的泥腿子憋足了勁兒想要顛覆王朝,而且放肆地學習西方,采用洋槍洋炮之時,刺激才足夠大。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先於洋務運動的起步,其實要間接歸功於太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