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就是這麼回事兒(2 / 3)

一直到清末民初,西式的四輪馬車來了,輪船來了,火車也來了。轎子卻依舊猖獗。但凡有點身份的人,出門首選,還是轎子。好些人的轎子,十分講究,在裏麵吃喝拉撒都可以,連帶著可以抽大煙,伺候抽煙的女人,都可以裝了進去。連留學東洋學軍事的老爺,回國都做了將軍,行軍打仗,開始騎馬,照上幾張精神的照片之後,紛紛棄馬坐轎。一隊大兵,後麵跟個轎子,是常見的行軍場景。隻是真開戰了,或者隊伍被伏擊了,轎夫們每每棄轎而逃,把個將軍丟在轎子裏,讓給了敵人。如果將軍把小老婆和煙槍都帶著,那就隻能做俘虜。

轎子的發展,也有兩大弊端,第一是讓中國的車進步不大,從西周到民國,還是兩個輪子,沒有軸承,沒有減震裝置。第二是讓中國的道路修得不好。貴人都坐轎了,車好與不好,路好與不好,關係不大,所以,中國的車幾千年都是老樣子,中國的路,就老是土路,坑坑窪窪的。這樣的事,得到汽車引進中國,貴人們紛紛坐上汽車,才會有所改善。

諡號這點事兒

古人都比較在乎死後那點事。一方麵是死後的待遇,墓地,棺槨,陪葬品,當然,最關鍵的是安葬的規格,能高點就高點,實在不行,買個官位或者爵位,也要風光一下。在馬來西亞,看到好多華人墓地,墓碑上都寫著死者的官銜和爵位,都是在清末花大錢買的,最常見的是雲騎尉。其實,墓主一輩子可能就是個買菜的。都流亡海外做化外之民了,這點虛榮心還是泯滅不了。光這項收入,於朝廷就不無小補。另一方麵,是死後的榮譽,屬於精神層麵的。這榮譽,主要不是死者的口碑,而是來自官方和權威人士的認可。找個牛人給寫個墓誌銘,盡可能寫得燦爛一點,稿費從優。隻要子孫有錢,有地位,這樣的事不難,隻要死者不是罪大惡極,一般牛人(有點名的文人)都樂意操刀,單靠這個,好些文人墨客,就活得挺滋潤。但是,如果死者是個高官,他和他子孫最在意的,就未必是墓誌銘了,而是諡號。

大人物都有諡號,皇帝的諡號,一般都不錯,得了醜諡的,都是亡國之君,而且是亡國之君中格外不堪的,比如像南齊的東昏侯蕭寶卷,隋煬帝楊廣什麼的,得個昏字、煬字。改朝換代了,沒人給他做主。即便如此,其他的亡國之君,人們還是能開恩盡量開恩,再次,也是個獻字,恭字,湣字,哀字。為尊者諱,是史家的使命,諡號這玩意兒,原本是史筆,寓褒貶的,但弄著弄著,大家就不好意思了,不好意思難為死者,於是,能糊弄,就糊弄,盡量麵子上過得去。

皇帝有諡號,臣子也得有。過去皇帝的諡號,名義上是後來的皇帝給的,但也都是專門的人草擬出來,選幾個名目,由皇帝定奪。臣子的諡號,當然名義上也是皇帝給的,給予的過程,也大體差不多,由專人草擬,然後皇帝挑一個。清帝退位之後,小皇帝待著沒事,有一件事倒是挺忙,就是給遺老遺少賞諡號,但凡遺老遺少翹了,都得到紫禁城討一個諡號,張勳的諡號是忠武,王國維的諡號是忠慤。慶親王奕劻死後,也要討一個諡號。他的家人還走了小皇帝溥儀爹爹的門路,但是清亡之際,滿人圈子裏對慶親王印象特差,公認是他推薦袁世凱,壞了朝廷。所以,小皇帝死活不肯給諡號,說是要給,就給個醜,給個繆。後來,皇帝的爹載灃,哄騙兒子,說是“密”字也不好,給個密字吧。結果溥儀答應了,事後一查,發現這個字也是不錯的,可是已經晚了。

除了皇帝給的諡號,民間也有私諡,有些名人,有民間的私諡,但總的來說,民間的私諡,遠沒有皇帝給的風光。比如先秦柳下惠的“惠”字,東漢陳寔的“文範”,都屬於私諡。

許敬宗是初唐的重臣,當初李世民做秦王時,就是門下的學士。在秦王幕僚中,文筆算是最出色的一位。此人為官一輩子,最後位極人臣,說起來呢,也沒幹什麼特別大的壞事。也就是在修國史的時候,給說過他父親壞話的封德彝寫得壞了點,再就是在武則天冒頭的時候,阿附了一下這個女強人。死的時候,做著宰相,太子少師,揚州大都督,封爵高陽公。唐高宗李治,為之廢朝三日。但賞諡號的時候,負責的博士說,該給繆字,連個備選的都沒有。原因是兩個,一個是他貪戀錢財,把女兒嫁給了蠻酋之子。另一個比較惡心一點,說他原配死後,迷上了原配的侍女,偷情上手之後發現,原來這小女子跟自己的大兒子也有一腿。一怒之下,把侍女開掉,奏請皇帝,將已經做官的大兒子以不孝的罪名,發配嶺南。其實,他那公子竊香在先,他是後來者,兒子並沒跟他搶,是他搶了兒子的情人。糟就糟在家醜不可外揚,悄悄把事平了,也就罷了,還非要奏請皇帝將兒子治罪,一折騰,大家都知道了。

給個繆字,當然許敬宗的家人不幹,如此器重許敬宗的唐高宗,尤其是高宗後麵的武則天更不幹。有人出來拍馬屁,說這樣不行。博士們爭辯說,怎麼不行?當年西晉之時,司空何曾僅僅是奢侈了一點,日食萬錢,死後人家就要給他諡繆醜公,許敬宗比何曾差多了,僅僅給個繆字而已,很般配。爭來爭去,爭得維護許敬宗的人沒話說,但沒話說,這諡號也不能這麼給。最後,給了一個恭敬的恭字。諡法,既過能改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貴義曰恭。許敬宗,還是得到了一個比較好的諡號。皇帝、皇後和許家人的麵子,都過得去了。

墓葬呢,無論葬得多麼風光,都架不住後世盜墓賊。而諡號,無論怎麼給,都抵不過人們的口碑,後世論說,該怎的,還是怎的。爭這些玩意兒,都是扯淡,要緊的,還是做點好事,身後名,關鍵要靠這個。

文化兩層皮

讀《禮記》,真是沒法耐住性子。咬牙讀完,除了一些大道理還值得看看,剩下的一個個繁複禮儀的解答,真讓人崩潰。那時候的人,除了昏省晨定之外,從早到晚,居然有那麼多的禮儀講究,如果都記全的話,估計什麼事都別做了,天天拜來拜去。後來才明白,禮是貴族之事,在孔子的時代,所謂詩禮之家,就是要有這麼多的講究,吃喝拉撒如此,廟堂祭祀如此,婚喪嫁娶如此,出去郊遊,投壺騎射也是如此。一般老百姓,根本沒法這樣,想學,也學不來,人家也不讓你學,禮不下庶人嘛。

庶人有庶人的文化,因為這些人也吃喝拉撒,也祭奠死者,也應酬往來,也婚喪嫁娶。但是庶人玩的跟貴族不是一個套路,也玩不了一個套路。上麵的下不來,下麵的倒有可能上去。老百姓哥哥妹妹的歌謠,經過采風,就進入了廟堂之上。貴族們正式場合的詩禮應答,使用這些哥哥妹妹,卿卿我我,可味道卻不是這麼回事了。唯有私下裏偷情,才能想起這些情歌浪曲的原意來。

上麵和下麵,文化兩層皮,多少年都隔著。到了宋代,才稍微好一點。禮,經過士大夫在鄉村建構宗族,庶民百姓,也知道了。從此往後,雖說主持禮儀,還是士大夫的事,但民眾也隨班行禮了。城市的發達,市民的繁盛,雜劇和說唱藝術出現,講故事的需要,市場的拉動,讓底層文人加入了編故事的行列。這樣一來,以往隻在史籍裏才有的曆史故事,稀裏嘩啦就進入了藝人的皮囊,經過藝人之口,說出來就那麼引人入勝。這個過程,其實在唐朝就已經開始,隻是到宋朝,才繁榮起來。五代時,武夫們還不習慣這樣的說唱,聽人說韓信,心裏不是滋味——你當著我說韓信,當著韓信必定說我。可是到了宋代,開封的武人們一日不去瓦舍聽曲聽書,就一日魂不守舍。

盡管如此,文化還是兩層皮。上層文化下移,無非一點忠孝仁義的大道理。人不可能總是聽黃段子,淫詞浪曲,隻要聽曆史故事,裏麵帝王將相的事,就免不了忠孝仁義。說書的,把誰立為正統,誰就是正麵人物,好則一切善,壞則所有惡。即使小兒,聞劉皇叔勝則喜,聞敗則出涕。

蘇東坡喜讀杜牧的《阿房宮賦》,有時候一夜誦讀數遍,讚不絕口。宋人規矩,官府裏的大官人例有軍校伺候。蘇學士讀得興奮,熬夜時間長,到後半夜了,還不肯睡,翻來覆去讀《阿房宮賦》,讀得兩位在旁伺候的老軍,哈氣連天,困得不行,卻又不敢去歇息。私下裏嘀咕抱怨,一個說:“蘇相公讀的什麼東西,一點都不好聽,還讀個沒完。”一個說:“其實也有兩句好的——天下人敢怒不敢言。”盡管宋代學校辦了很多,但下層的百姓,還是讀不懂文言文,如果蘇學士讀的是宋代的平話,錯斬崔寧,那麼這兩個老軍肯定會精神抖擻了,熬上一整晚無問題。

上層史官文化進入下層,讓民間的說唱有了曆史故事,民間文化也接受了上層的價值。但是,下層的東西,並沒有因此而戴上籠頭,該野跑,還是野地裏瘋跑。子不語的怪力亂神,依舊在下層肆虐,一個個的野神問世,再一個個地死掉。巫婆神漢,裝神弄鬼,淫祀淫祠,遍於國中,即便上層提倡理學,也無可奈何。忠孝仁義,老百姓是接受了,因為孝道對他們的生活有好處。但是,下層的民間說唱裏,凡是皇帝,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不是偏心小老婆,就是放縱老丈人小舅子胡鬧。奸臣為惡,多半是皇帝的親戚。凡屬忘恩負義,貪戀女色的缺德事,多半都有皇帝的份兒。好些民間戲劇,裏麵的皇帝經常被他們的臣子追打,非得狼狽萬分地答應很多條件之後,才能被放過。對於老百姓來說,皇帝固然該供著,但卻沒有什麼好皇帝。要說造反,沒什麼人敢,但嘲弄一下皇帝解解氣,也是應有之義。

到了明清時節,士大夫聽昆曲,老百姓聽高腔,老百姓的玩意兒,都是藝人口傳心授,內容亂七八糟。今天我們聽到的京劇,已經經過文人修飾,但依舊充斥著野性,充斥著跟忠君愛國打架的貨色。想想它的前身,會是怎麼樣呢?

皇權的不確定性——官場機會主義之源

機會主義這個概念,原本出於法語opportunisme,原意為妥協和應付,後指政壇中那些沒有定見,沒有操守,隨機應變的政客行為。在時髦的製度主義經濟學裏,機會主義泛指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講規矩的投機行為。後來,在中國這個詞被高度政治化,用來進行黨內鬥爭。我今天講的,是原初意義上的機會主義。自古以來,中國官場機會主義盛行。雖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無論儒家怎樣強調士大夫道德操守,都未能遏製牆頭草式的機會主義。草隨風擺,而風就是那個淩駕於官場之上的皇帝。

雖說,自秦漢以來,中國一直都是官僚化的帝製結構。皇帝要憑借官僚這個中介才能統治國家,皇帝的家天下,實際上並不完整,或多或少,是要跟官僚士大夫共天下的。但這樣的結構,官僚機器,隻是帝製的車輪,在多數情況下,帝製的權力譜係,說了算的是皇帝。皇權的意誌,決定著官僚製的品質,也決定著官僚製的細節。

守規矩、遵法製、走程序的理性官僚製,是現代國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代的西方世界,在完成自身的理性官僚製建設之時,曾經吸取了中國古代官僚製的一些因素,比如科舉考試的形式。這一直是令我們某些學者沾沾自喜的。但是,中國古代那麼漫長的官僚製曆史,卻沒有完成自身的理性化建設。客觀地說,我們隻為他國的官僚現代化,提供了一個片段。考試取官,從形式上看,的確是理性官僚製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當初隋唐建製,其動機卻跟官僚製如何沒有什麼關係。無非是鑒於前朝教訓,防止貴族壟斷官職,進而削弱貴族,強化君權。顯然,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朝廷官員再貴族化的過程,已經極大地架空了君權。這樣一個貴族無視君權,君權隻能靠武力硬撐的格局,無法支撐一個大一統帝國,更無法滿足君權之上的心理需求。除此以外,順便,還有一個“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的小算盤。晚清最後一個探花,科舉製度的研究者商衍鎏說:“世之言科舉者,謂其使草野寒畯,登進有路,不假憑藉,可致公卿。然究其旨,實欲舉天下之賢智才能,鹹納於其彀中,舍是難以自見。”無疑是有道理的。

當然,科舉選官的製度,的確也加強了中國官僚製的理性化程度,但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然後就再也不走了。隨著這個製度越來越嚴密,程序越來越刻板。通過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也愈發精英化,或者說儒家士大夫化。雖說從隋唐到清,曆朝科舉規範不一,程序也不盡相同,但濫竽充數者卻並不多見。別的製度,到一定程度就鏽蝕荒廢了,但唯獨科舉製度,一直到清末1905年廢科舉,最後一科的考試,依然一本正經。取中的進士,依然為人看重,三鼎甲,還是三鼎甲。

但是,科舉製度的嚴整,卻沒有讓官僚行為程式化和規法化。即使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員,行為差距之大,也有天壤之別。清廉和貪腐的差別有如天壤,清官可以像海瑞、於成龍那樣,自己的官服除外,家人破衣爛衫,吃頓肉掂量再三。而貪官可以像嚴嵩、和珅那樣,富可敵國,日食萬錢,猶雲無下著處。抄家之後,皇帝都可以吃飽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官員個人行為差距也大,喜歡唱戲的,轄境內到處都是戲台,換一個道學家,所有戲台都能給你拆了。開明一點的,境內商業發達,換一個腦筋頑固的,刻意興農抑商,則商人就倒了黴。

當然,官員的行為模式,往往是以皇帝的喜好為風向標的。所謂楚王好細腰,後宮多餓死。其實不僅僅是後宮,絕大多數的官員,都跟著皇帝的喜好走。唐代李商隱是以寫愛情詩聞名的,但他的愛情詩,其實每每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遇。臣子就是哀怨的女人,而男人則是那個可以福之禍之的君王。夫唱婦隨,是應理應份的。中國曆史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跟他的丞相,也就是官僚機構的首腦李斯之間,有過一個小故事:“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時在旁者,皆殺之。”李斯隨從車馬過盛,很是招搖,皇帝看了不高興。隨行的宦官就把這事告訴了李斯,李斯於是輕車簡從,低調起來。秦始皇馬上知道身邊有人泄密,又審不出來,於是把當時在身邊的人都殺了。官員要看皇帝的喜好行事,而皇帝卻偏偏不想讓官員知道自己的喜好,刻意讓他們去揣摩,猜測,進而迎合,由此測量官員們的效忠程度。

一般來說,皇帝喜歡什麼,一個朝代就興什麼。漢初皇帝喜歡黃老,臣子們就清靜無為。東漢皇帝喜歡儒生,則臣子們多為經學家。唐初皇帝喜人上書言事,則多諍諫之徒。到晚唐,皇帝喜歡佛教了,則多禮佛之士。清代嘉慶之後,皇帝提倡節儉,帶頭穿補丁衣服,則滿朝文武都打了補丁,有的補丁,比衣服本身還貴。

皇帝行為的不確定性,勢必導致官員行為無法程序化、規範化。而且,皇帝行為的不確定,往往是由統治術決定的,屬於皇帝的刻意為之。首先,官員需要知道皇帝喜好,但皇帝絕對不允許官員們了解和掌握他的喜好。雖然後來人未必有秦始皇那樣狠,但也會禁止身邊人泄露他的意向。這就是為什麼一向為人看不起的閹人,始終會成為王朝政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明朝宦官之禍甚烈,皇帝並不都是明武宗、明熹宗那樣的昏君,但宦官的權勢,卻一代比一代高漲。明人筆記記載,有一老太監說:“張先生入朝(指張珙),我輩還要打拱。後至夏先生言,我們隻是平言看看。今嚴先生嵩,與我們拱拱手。”朝臣每況愈下,而太監水漲船高。很多時候,不見得宦官都會把持朝政,即使他們不把持朝政,甚至像清末李蓮英那樣,對朝政一言不發。但隻要他是皇帝或者太後的紅人,官員們都會巴結他。在清末,不僅李蓮英,甚至比李蓮英檔次低的太監,都是朝中大臣交結的對象。其目的很簡單,官員就是通過他們了解朝中的信息,太後和皇帝的動向,以便在議政的時候,總是提出令皇帝和太後滿意的意見。每個朝代,都差不多。

按道理,君臣意見相左,經過討論,是有利於決策的。好的皇帝,應該廣泛征求意見,博采眾長,才能做出好的決策。但這樣的好皇帝,實在是太少了。多數的皇帝,就是喜歡官員迎合自己,攔都攔不住。既然如此,那就痛快地把自己的意見公諸於眾不就結了?不行,就是要讓臣子們去猜,去揣摩。讓他們去爭寵,固寵,相互競爭,撕咬,自己方便控製、操控他們。皇帝的行為,屬於最高機密,天威深不可測。這樣的神秘感,即使沒有,也要製造出來。每個王朝麵目不同,但多數王朝都外儒內法,崇尚權術,甚至迷信權術。這幾乎成為中國式帝製的一種標誌性符號,誰當家,都不會改變。

其次,這樣的帝製也會有一些特別的製度安排,刻意強化皇帝行為的不確定性。比如明清兩朝,都實行低俸製。如果按法定的官員工資,官員和家人隻能半饑半飽地過日子。但是,絕大多數官員,都可以通過政務,上下其手,談不上是貪汙,就獲得大量的灰色收入。如果說,白色收入屬於合法的,黑色屬於不合法的,而灰色則介於兩者之間。也就是說,明清兩朝的官員,白色收入部分非常小,而灰色收入部分非常大。盡管雍正實行了耗羨歸公,另發養廉銀,擴大了白色收入的份額,但總的說來,灰色收入部分,還是相當的大。事實上,官員如果讓家人活得體麵一點,比較好地完成政務,非沾灰色收入不可。有了灰色收入,即使官員不貪,多半會因此而發家致富,做一任地方官,做一輩子的富家郎。對於這些,皇帝一清二楚,但就是不肯加以改變。確定性地增加官員白色收入,讓他們從白色收入中,就可以得到一個富足體麵的生活。這樣做,實際上就是把所有的官員(除了極少數幾個冬烘之外),都置於違法犯罪的狀態。隻要他想整誰,就可以整誰,怎麼整對方都沒話說。不挨整,就是皇恩浩蕩,挨整,就是罪有應得。把皇帝操控官員的空間,加到最大。

官員的權力來源是皇權,權力的合法性依據,也是皇權。所以,皇帝要怎麼樣,官員隻能跟著。迎合得好,從中獲利就大。升官發財,榮華富貴。隻有在皇帝特別昏聵,明顯違反常識,違反人情道理,造成重大災禍之時,官員才可能憑借儒家倫理,對皇帝提出批評,違抗皇帝的意誌。而這樣的批評諍諫,即使遭致皇帝的打擊報複,也會青史留名。有些對名聲有特別愛好的官員,有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而在多數情況下,皇帝的行為,都處於道德的灰色地帶,說不清皇帝的意誌肯定是錯的,或者不符合儒家倫理的。所以,理性選擇的結果,人們更多地趨向於順從皇帝。就算皇帝真的錯了,而且大錯特錯,但反抗的結果,往往是自己和家人悲慘遭遇。未來的好評,很難抵消現實的悲劇,所以,曆朝曆代,做冒死諍諫忠臣者都是少數。

所以,皇帝行為的不確定性,實際上必然會被傳統的統治術放大。而這種不確定性,也勢必引發官員行為的投機性。官場機會主義盛行,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每個朝代,都免不了機會主義,即使所謂明君當朝,也是如此。迎合明君“英明”,比如納諫的行為,像魏征那樣拚命提意見,實際上,也是一種機會主義。隻是,這種機會主義的後果比較好而已。所以,中國盡管有兩千多年官僚製的傳統,但理性官僚製度,卻一直都沒有建立起來,官場機會主義,當然也難以得到官場內部的遏製。

君主製的近代轉型,其實都是從限製君權,具體地說,是限製君主行為的不確定性開始的。英國的大憲章運動,被史家視為憲政運動的起點。其實就是英國的貴族和新興資產者通過跟國王共同簽訂的一個憲章,限製國王無度的征稅。此後一步步對君主權力限製越來越多,最終發展成為君主立憲製的國家。作為中國立憲運動摹本的“一戰”之前的德國和日本,當時還沒走到英國的境地。但也有了憲法和議會。日本的天皇,大權在握,但畢竟有憲法,而且帝國議會對“預算和法律有‘協讚’權”。事實上,隻要有議會和憲法,君權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製。別的不講,行為的隨意性就會大大減少。實際上,當年德國和日本的立憲,限製君權隻是一個次要任務,更重要的任務是減少君主行為的不確定性。君主如果不是像日本天皇那樣,深居簡出,較少發表意見,就是像德國皇帝那樣,必須在法律之下行動。同時,由於建立了理性的文官製度,文官的行為主要依據法律和自身的規則,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官場上的機會主義。

清末1905年開始的預備立憲,同樣也有一個限製君權,規範君主行為的目的。這不僅是士紳的需要,也是當時多數官員的需要。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中國朝野立憲呼聲之高,是皇帝和太後無法置之不理的。也正因為如此,以西太後為首的滿清統治者才會妥協,答應實行預備立憲。作為西太後派出考察各國憲政的核心人物的端方,回國後寫的《列國政要》,推崇意大利憲法,但上折建議實行立憲,卻是仿效日本。而在宣布預備立憲之前,進宮給太後和皇帝講憲政的留學生曹汝霖,講了半天,也主要是講日本的憲政狀況,還特別提到日本的憲政,實際上是學德國的。後來,出台欽定憲法大綱,成立準議會資政院,都是比照著日本。當然,從端方到西太後,之所以學日本和德國,主要是因為這兩國的所謂立憲,君權比較重。在西太後和端方看來,即使立憲,皇帝還是大權在握。大清國,隻多了點東西,沒有少什麼。

但是,預備立憲一旦進入行動程序,各省的準議會諮議局和中央的準國會資政院一成立,事情就變了。盡管資政院的大部分議員都是欽定的。但人們發現,君權包括代表君權的各省督撫之權,還是被大大地抑製了。督撫想增加點稅,居然怎麼都不行了。資政院居然多次提出議案,彈劾代表君權的軍機處。即使頑固勢力發動反擊,京師大學堂的監督劉廷琛反過來彈劾資政院,竟然也無法削減資政院的火力。如果不是當家的滿人親貴胡來,執意收權,得罪了全國的士紳,以致於辛亥革命發生,皇帝被推翻,中國的憲政,早晚會走到英國的道路上去。

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官場的機會主義無疑是一種強腐蝕劑。小官迎合大官,大官迎合皇帝。行政行為,不管麵說得多麼好聽,終歸隻為了討上麵的好。投其所好,變成了流行病。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大興土木,橫征暴斂。這樣的行為,隻要是皇帝喜歡的,臣子肯定會玩命地推行,即使惹出民怨,官逼民反,也在所不惜。清末的皇權,比起清朝中期,已經相當衰落了。但官員們對於當家的西太後,隻敢在一些小事上,比如護軍和太監衝突案上,有所諍諫。凡是西太後比較在乎的大事,比如甲午年她的六十大壽,即使在國家危機之際挪用了海軍經費,也沒有人說半個不字。反而紛紛拿出錢來,報效太後,抓緊機會拍馬屁。連有外國人擔任的總稅務司,也學會了中國人這一套,捐錢給西太後過壽,讓西太後樂開了花。

這樣的機會主義,具體過程就是,首先要體會上麵的意圖,隻要摸準了意圖,確定上麵有這樣的偏好,有這樣的意圖,哪怕天塌下來,我也照樣做。做了等於挖坑埋了上司,但這個坑當時卻非挖不可。當然,這樣的官場機會主義,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民眾和國家,王朝顛覆,人死大半,國家多年積累的財富毀於一旦。以後多少年,都恢複不了元氣。

進入民國之後,袁世凱在錯誤的集權道路上越走越遠。當他的權力接近皇帝之際,他的意誌,就再一次變成了全體官員的意誌。當他要稱帝的時候,很多人明知道可能是陷阱,但卻沒有人提醒他。機會主義又一次大泛濫,舉國上下,一致擁戴。各省傳到中央政府的擁戴書,都是一模一樣的。等到他真的跳進了陷阱,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可是已經晚了。

中國的曆史告訴我們,無論官場的機會主義危害有多大,隻要最高統治者的行為沒有納入法律之下,接受憲法的約束,可以依著自己的性子胡來,以自己的好惡決定官員的升遷。那麼這樣的機會主義,就永遠消除不了。不管政體是帝製還是共和,機會主義就是機會主義,在什麼時候,都可以挖坑把最高統治者埋了,毫不憐惜。

客觀地說,如果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度,這樣的機會主義危害還小點。因為,中國的社會基礎在農村,而農村基本上是自治的。官場隻要不大折騰,農村都能自己運轉。但是,如果這樣的機會主義擱在一個走向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國家,恰好這個國家的政府權力還超大,科舉製不健全,官員又缺乏士大夫倫理的約束,官場機會主義,隻能比古代為禍更烈。官員迎合式的折騰,小則危害地方,大則坑害國家。一個政策出台,沒有修正劑,沒有刹車裝置,動輒上千億、幾萬億砸出去,等到發現錯了,已經鑄成大錯,無法挽回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刹車的隻有一個人,或者最高層的幾個人,而車輪啟動,恰好是迎合了最高層的偏好。那麼指望來自最高層的刹車製動,當然是不可能的。

權力集中在一個明君身上,如果這個明君足夠地明智,有充分的雄才大略,的確可以高效地實現很多大目標。但是,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天的世界,是一個自發自生的世界,對政治領袖的要求,不是雄才大略,英明決策,而是不犯或者少犯錯誤,尤其不犯大錯誤。最大限度地遏製官員的機會主義,眼睛向下,以民眾的利益為政治的出發點。從這個意義上講,以規範領導人行為,減少領導人行為不確定性的憲政,是無論如何都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