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樓事業(2 / 3)

紅薯進校園是要有點關係,隻要跟校衛隊或者後勤部門認識個把人就行,而轎車就更方便,隻要車足夠好,大抵可以長驅直入,如果肯給麵子在大門口站一站,多半是問路:“光華怎麼走?”或者“網球場在哪兒?”凡是在這種時候,門衛一般都受寵若驚地跑前跑後,詳加指點。如果正好趕上旁邊有位沒帶學生證而被攔在門外的學生,大抵是要怒火萬丈的,不過時間長了,學生們說他們早就不生氣了,碰上這種事,他們一般是笑。

北大的神氣,其實比不過清華,都說是“大清帝國北大荒”,北大荒不荒,事態並不明朗,但“大清帝國”卻是真實的存在,而且發展壯大。作為教書匠,如果有幸到清華同行們的辦公室轉轉,多半是要受刺激的,相比之下,我們活脫脫是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其實這不過是清華的小菜,到了清華的東門一帶,才知道“大清帝國”的確是大,那裏大半的地皮,是最近幾年清華吃進來的,包括一條馬路。這裏,一座座頂級豪華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巨大的鈦金屬結構和有色玻璃耀花了路人的眼睛,一問,都是商用寫字樓。看來,同樣是銅臭熏天,北大隻能將校園對商人開放,而且雜蕪其類,連小商小販都混將進來,清華卻粗手大筆,一上來就是招商引資的大動作,豪華的寫字樓,再配上清華的金字招牌(有這個招牌就會讓人以為是高科技,凡在清華園開的買賣,都會讓人有此聯想),非巨商大賈不能問津。

世界上許多大學都花商人的銀子,有的大學甚至就是商人興辦的,但是,出了錢的商人,除了在自己捐贈的大樓上留下名字之外,好像沒有聽說有誰能在大學裏橫衝直撞,更不消說出頭露麵了。即使這些人出現在自己花了大錢的學校裏,人們也不會多看他們一眼,除非他們本人是歌星或者影星。

如果中國的大學是座金字塔的話,北大和清華,就是金字塔頂尖的兩顆明珠,新中國成立後,任何時代,兩校的聲望都是別的學校所不能望其項背的,在今天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大躍進中,更是獲得了政府的大量的資助,從此把其他學校徹底打入二流的境地,徹底消除了它們希冀取而代之的妄想。然而,我們在這兩個明珠校園裏所看到的,卻不是對學問的尊敬,而是對阿堵物的禮拜,在經過了十億人民九億商的熱潮之後,中國大學的重商時代終於到來了。外麵的人比較刻薄,他們稱我們的學校為“學店”。

不過,我們的學店都是官商,做的都是沒有本錢的買賣。清華把公共馬路收進了校園,大概不會問問當地的老百姓同意與否,學校的地皮用來蓋寫字樓,是否符合這塊地皮原本的用途,大概老百姓也不會知道。得來這些寸土寸金的地皮,付費了沒有,所付是否所值,誰也不知道。那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交了高額學費在兩校讀書的學子們,當然更沒有權力過問這些地皮的用途,就跟他們不知道學校為什麼把最好的設備和教授都用來辦各種名目的大款班一樣,盡管這樣做,肯定會擠占本該由這些學生享用的教學資源。

在今天的社會,教授的地位似乎比從前高了一點,但真正受尊敬的隻是那些有錢的同僚,那些顯學的教授最吃香,一動口,一出手,就財源滾滾,其他人自然也不甘落後,能幹什麼就幹什麼,在北京的高校裏,教師有兼職的有多少?自己辦公司的有多少?數也數不清。最冷清的文史哲專業,除了拚命跟旅遊、跟宗教掛鉤之外,現在也開始辦大款班,大概是要教給大款們怎樣用國學撈錢。

眼下,教授們的操守越來越遭到質疑,做文抄公的人日見其多,名頭日見其大,教授生活上不檢點的事情曝光的也不少。有些人很是憤憤,說是敗壞了教師的形象,有辱斯文,其實,如果大家把學校當學店,把教授視同商人,那麼就不會大驚小怪了。我們的商人,早就這麼做過了,而且做的比教授更加出色,否則,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怎麼會這麼嚴重。

形勢比人強,麵對向錢看、重效益、善做秀的教育大躍進,我們無可奈何。唯一的希望是,給那些還有心讀書的學生和老師,留一張平靜的書桌,行嗎?

作為“包工頭”的校長們

新疆地方政府,用政府財政償還新疆幾所大學還不起的貸款,消息傳來,網上一片嘩然,人們質疑,憑什麼用納稅人的錢,替學校還債?為什麼沒有人為此負責任?大學負債居高不下,早就不是新聞了,事實上沒有負債的大學很少。大學的負債,估計多半要像新疆那樣,最終由政府出頭解決,就像大學貸款時想的那樣,反正政府不能讓大學破產,早晚得出手還貸。

大學負債,據教育部門自己講,是因為國家教育投入不足,而大學又要擴展,於是隻好靠自己貸款解決。就目前來看,大學的貸款,多半跟前一階段大學的迅速擴招有關,8年之內,大學在校生容量,擴張了將近十倍,一些地方學校,原來招3千人的,現在則能招到3萬人。這樣的擴招,當然得大規模建設,於是擴招、貸款、蓋大樓,成了當下大學的三部曲。我們的大學事業,這些年最可稱道的功業,就是蓋大樓,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有新建成的大樓,還有很多學校,正在建設中,看上去像一個巨大的建築工地。

有地方教育界人士告訴我,現在豈止大學在搞建設,中學小學也在建設,校長就像包工頭,學校最大的事,就是蓋大樓,修操場。似乎一夜之間,中國的教育界,變成了建築業,教育的事業,就是各種名目的建築事業。

學校的大樓事業,源於擴招,當初不該搞“大躍進”,一下子招那麼多人。但是,現在人已經招進來了,隻能將錯就錯,徐圖補救,蓋大樓似乎也算是補救的一種方式,畢竟,沒有校舍,怎麼把這些學生裝進來呢?如此說來,大學貸款,貸了款還不上,也是無奈之舉。但問題是,在現實中,我們看到的並非無奈,而是一種建設的熱情。

對於錯誤的擴招(目前教育部門依然不認賬),真正的補救,應該是緊急刹車,然後強化教學各個環節的改進,至少保障大學教育質量不要迅速滑坡,校舍當然要建,實用就行,在建校舍的同時,重點應該放在教學上。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各個大學紛紛在大興土木,搞宏大建築,高、大、洋,一個校門,居然要花幾百上千萬,甚至有些學校趁機修建一些規格很高的寫字樓,對外出租。反過來,學校的教學,倒得不到起碼的重視,文科自不必說,很多學校把功夫都花在了專業設置上,什麼專業花哨、聽起來熱門,就設置什麼專業,不管自己學校有沒有這個能力勝任。連工科學校,也一直在滑坡,一些工科大學的同仁告訴我,現在的工科,已經變成了“文科”,是紙上的工科,大部分的實習環節,根本解決不了,隻好像文科一樣,放羊,讓學生自己找門路實習,結果大多數學生找不到,就作弊,找關係填一個實習證明交差,學校心照不宣。文科學生按道理,也應該有實習環節,沒有紮實的實習,也缺了培養環節,但相比較而言,實習對工科至關重要的,從來大學的工科專業,動手能力是非常關鍵的能力,沒有大量的實習,動手能力根本談不上,甚至學生對機器工業起碼的感性知識都沒有,這樣的工科學生,無論其成績如何,有什麼用呢?都說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樣的畢業生,有誰敢用呢?

不管大興土木的背後有無腐敗的因素,是不是蓋大樓才有大好處,不客氣地說,我們現在的校長們,已經變成了大樓事業的體現者,跟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員一樣,他們的政績和事業,都體現在很紮眼的建築上,而且隻要地麵建築,不要地下建築,越輝煌,他們事業就越耀眼。正因為如此,大學的負債,才會愈演愈烈,越背越重,輝煌記在自己的賬上,債務,由納稅人來背。

戴著舊式烏紗帽的教育產業

大學盲目貸款的問題,前一段媒體嚷過一陣,因為目前中國大學巨無霸之一的吉林大學,跳出來說自己還不上貸款了。然而媒體嚷歸嚷,在教育部吱唔了一通之後,也就悄無聲息了。然而,這次國家發改委又出來說,據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05年底,全國高校貸款餘額達2001億。也就是說,作為理論上沒有創造產值和還貸能力的大學,目前欠債200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