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考試問題(3 / 3)

自主招生的黑箱

有消息說,清華、上海交大等五所大學,自主招生部分實行聯合招考。媒體很興奮,似乎抓著了大魚,認為這是高考改革的嚐試。

其實呢,這五校聯合招考,僅僅限於自主招生那5%的範圍之內,即便如此聯合的部分,也隻有共同基礎部分,麵試還是各搞各的;如果說此舉節省考生的費用,那也相當有限,隻省下一門課的考試費用,參加完清華的麵試,若要去上海交大,還是得去趟上海。

當然,如果能把這種自主招生聯考的模式,用來取代高考,的確是有意義的。隻不過,這樣的做法,民國時期早就有大學做過了,而且做得比現在這五校聯合還要好。如果真要改革,學學民國就行,用不著費心費力搞什麼古已有之的創新。

不過,就目前重點大學自主招生這個話題,我們倒是可以說點別的。當下重點大學5%的自主招生名額,來自於教育部的恩賜,據說是讓這些大學借此招一點具有特色的考生,滿足一下這些學校保持“特色”的需要。但事實上,這塊自主招生自留地,很多學校招生過程並不透明,實際上成為學校有關部門權錢交易的一種機會。由於自主招生可以大幅度降低分數,很多原本考不上這些大學的考生家長,就可以借機打通關節,讓自家孩子以特長生的身份,進入這些大學。很多學校,自主招生實際上是個黑箱,至少也是灰箱,因此,交易也就容易發生。在一些學校,自主招生要花錢成了公開的秘密,不僅花錢,還得有人。

首先,什麼是特長的學生,是言人人殊,沒有一個起碼的標準。最早,特長生專指文藝和體育兩個方麵,招來的學生,不會打球賽跑,就得能吹拉彈唱。現在特長的範圍似乎無限擴大了,參加過航模比賽,會寫詩,都叫特長。有錢的家長,花錢給孩子出本小說,出本詩集,都算有特長。即使根本無從查對這些小說和詩歌到底是誰寫的,也算。

其次,特長生招考的過程,往往不透明,誰能過關,能被淘汰,學校的有權者往往有很大的操控能力。筆者就聽到過很多故事,說是某人花了錢沒有找對人,結果最後一關被淘汰,某人找對了人,結果盡管麵試結果不好,依然過關等等。說的有鼻子有眼,有名有姓。筆者不是紀檢人員,沒有偵查案件的權力,也無力查個究竟。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自主招生肯定存在標準不統一、過程不透明、難以服人的問題。每年幾所重中之重的大學自主招生,都會引起網上的非議。這種招生,即使在這些特招人注目的大學,尚且存在爭議,至於那些人們不注意的學校,就更有問題了。

這些大學如果真的要進行自主招生的改革,首先要改的,我以為不是什麼聯合招考,而是自身的公開公正和透明。

爭狀元

年年高考,狀元都是個重大話題,狀元熱的背後,是名校的狀元爭奪戰,這兩年,由於有香港的大學來湊熱鬧,所以,爭奪戰打得特厲害,硝煙四起。財大氣粗如北大清華者,大筆大筆地往外扔錢,爭奪戰變成了砸錢的遊戲。有消息說,有一年重慶的狀元,在名校的你爭我奪之下,居然麵臨著無校可上的尷尬境地。

由於科舉遺風,所謂的狀元,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原本各省文理科各有狀元一名,後來發展到各市,甚至各縣都嚷嚷自己的“狀元”,狀元一出,眾山皆小,政府表彰,媒體熱捧,企業讚助,每年都會唱一段熱鬧非凡的“狀元戲”。各個名校,也對狀元青眼有加,拚命延攬,以至於到今天,成千上萬的誘餌高懸,甚至派人做工作,大力動員,北大和清華都有非挖到狀元而後止的雄心壯誌。

狀元真的就有那麼大的價值嗎?熟悉曆史的人都知道,曆史上的狀元,盡管仕途的大門對他們而言,開得比別個要大,但真正出息的並不多,成為名臣的,更是屈指可數。考試本來就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很多情況下,一時的排名高低,根本不說明任何問題,考得好,未必都有真才實學,如果考試內容不合理,那麼考分的高低,就更難客觀地衡量一個人的水平,更談不上學識了。一般來講,從古至今的所謂狀元,固然多為個中翹楚,但絕不意味著他必然就是“天下第一”,曆史告訴我們,狀元本身就是考試排名中排在第一的人,其自身並沒有特殊的價值,更不一定比排名靠前的一群人具備比較多的含金量。有興趣的完全可以做這樣一個研究,看看到底社會的成功者們,有多少是“科名高第”。

我相信,作為中國大學金字塔塔尖的北大清華諸公,完全明白我所講的道理,他們到處搶狀元,說白了,跟教育無關,無非是在爭口閑氣,借以維護自家學界“老大”的地位。從前,在香港的大學沒有加入爭奪之時,各省的狀元,差不多非清華即北大,要爭,也是這倆牛校之間在爭,但是,由於近年香港的大學也來插上一腳,狀元大有走失的危險,媒體又上來湊熱鬧,使勁嚷嚷北大清華優勢不再,結果,人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

其實,從恢複高考不久,爭取狀元,就成為大學之間爭地位的一種方式,隨著國家對北大清華高額投入,其他大學在地位上不再有可能跟這倆牛校比拚,因此錄取狀元,就成了這倆牛校的專利,一種展示自己“牛氣”的標誌,爭奪在它們之間展開,誰爭的狀元多,誰就更牛一點,別個誰也不能染指,然而,現在居然有了競爭者,而且競爭力相當強勁,牛校,感到了危機。有危機感,是好事,總比硬撐著當阿Q強,但是,香港幾個名牌大學對北大清華構成的競爭,關鍵不在於給的獎學金多少,而是人家的學術自由,人家的教學質量,人家的國際化,人家的圖書資料,我們的牛校不在這些個方麵去競爭,反而爭著跟人家比給錢多,這樣比下去,不惟競爭變成了收買,最終是比不過人家的。

香港大學的存在,隻是一麵距離我們很近的鏡子,它們的招生容量有限,不可能真的把我們的好學生挖空,但是這麵鏡子的存在,卻照出了我們毛病,我們的醜陋,如果我們不改正我們的毛病,洗掉自家臉上的髒,反而用更髒的手段回應,那我們真的沒救了。

高考改革的一個思路

每年六月,高考都是全國的中心話題,從街談巷議,到報紙電台電視台,褒貶不一。尤其是作文,無論怎麼出題,大家都是一個嘲罵。高考改革,專家早就議論紛紛,個別省區還進行了改革嚐試,但是,迄今為止,成效甚微,都知道高考必須改,否則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無從談起,但是到底怎麼改,莫衷一是。

顯然,以今天的高等教育規模,恢複建國前各個高校、或者若幹高校聯合自行出題考試的路子上去,是不可能的,主要的障礙在技術上,以今天如此大的招生規模,各個學校自主招生考試,成本太大。此前上海複旦和交大進行的招生考試改革,雖然在方向上是對的,但方法上卻大有問題,這種各校自主、麵試錄取的考試形式,顯然隻能適用於上海本地的考生,對於上海以外的考生來說,基本上不可行,很難想象全國各地所有報考複旦和交大的考生全部湧到上海,考完之後再大批離去,而其中的大部分人根本沒有機會。如果由學校派出人員到各地麵試,那麼即使僅僅在地級市設點,學校的成本大到不可接受的地步,也依然遠遠不能滿足考生的要求,因為還有大批的縣和鄉鎮考生要付出額外的旅費和住宿費用,這對於來自農村的考生,尤其不公平。

同樣,采用美國那種以高中成績為主、參考老師推薦意見的錄取方式,至少在目前的中國,也不可行。當下中國誠信氛圍的缺失,已經達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前些年某些重點大學曾經實行文史哲班招部分的保送生的辦法,但就其現狀而言,作弊之嚴重,已經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以至於難以為繼。

事實上,在高校招生問題上,留給我們施展拳腳的空間很小,我們既要確保高等學校的入學有一個可信的程序,不至於後門開得比前門還大,從而確保老百姓對入學選拔有起碼的信心(這一點,目前的高考製度是能做到的),同時,我們又必須改革,不能讓高考變成中國教育的指揮棒。這樣的話,事實上我們隻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保留現有的考試機構,讓這些機構依然擔負組織高校入學考試的職責,但是考題由各個高校來出,考卷也由高校自己判。

可以這樣來做:每年的考試依然統一組織,統一時間,但考期可以延長,比如一個月。現存的考試機構依然可以發揮作用,統一將各個高校的考題,按學校的檔次,分成若幹等級,考試的時候,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自由選擇參加哪幾個學校的考試,可以縱向參加幾個學校的考試,也可以橫向參加幾個同檔次學校的考試,這樣就基本上避免了一考定終身、一選誌願也定終身的弊端。這樣改的另一個比較明顯的好處是,讓高校有了自主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出題考試和判卷,選擇自己想要的學生。如果學校喜歡數學好的,那麼它可以在分數分配上,向數學傾斜,如果學校喜歡語文好的,也可以同樣辦理,學校喜歡應用文,可以出應用文來考,甚至學校可以考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做手工或者裝配機械作為考試科目,這樣,社會上很多偏科以及有特殊愛好和才能的學生,就有了受正規大學、甚至是重點大學教育的機會。

當然,這種改革最大的好處在於,由於出題從內容到形式的五花八門、百花齊放,中學教學就跟不上了,當然也就不用跟了,這樣就把中學乃至小學教學從應試的魔掌中解放出來,要想提高升學率,唯一的法門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如是,素質教育才能真的提上日程。

這樣改的唯一難題,就是增加了高校的工作量,也增加了高校的誠信考驗,高校要自己組織出題,組織判卷,還要保證公平公正。其實,這也不算什麼難題,高校的老師,本職的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出題判卷,工作的應有之義,就是要保證公平公正,現在愈演愈烈的考試作弊現象,本來就不是正常的,理應加以大力扭轉。如果學校自己有困難,可以找社會機構來幫助監督,現在施之於考試出題判卷人員的措施,亦可以用在高校的出題判卷老師身上。

回首高考恢複30年

對於我們這些1977、1978年考上大學的人來說,當年的恢複高考,如同久旱遇到了甘霖,一個當年看起來似乎很倉促的決定,改變了我們,也改變了中國。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年的改革,起步的時候,並沒有多少新東西,不過是恢複秩序和恢複常識,用當時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撥亂反正。因此,高考的恢複,可以說是改革的開始。

回首當年,整個社會對高考的癡迷,今天回想起來,依舊令人激動。不過,過了30年之後,回頭再看,就會發現,恢複高考所引起的巨大反響和產生的巨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此前十年“文革”造成的秩序過於混亂所賜。當一個社會上大學的人可以有文盲,而且這些上大學的人不僅上學,還要管大學、改大學的時候,這個社會的高等教育就連起碼的秩序也談不上,因此牽動整個教育體係,都處於混亂狀態,學校沒有考試,沒辦法正常上課。社會沒有正常的上升階梯,年輕人,尤其是那些優秀的年輕人沒有奔頭,整個社會,蘊藏著巨大的隱患和不安。恢複高考,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使混亂多年的教育體係安定下來,走向正軌,人心安定,多年壓抑的能量得以噴發,為後來的一係列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一個長期混亂和無序的社會狀況下,任何一種有助於改善社會狀況的舉措,都會產生超過這個舉措本身的效應,此前的狀況越糟,由此引發的連帶效應就越大,實際上,不是這個舉措有多麼高明,而是此前的社會狀況過於糟糕。新中國的統一高考製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傳統社會科舉的部分的複活。通過國家統一考試的形式,對每個考上的人,賦予國家預備幹部的身份,統一考試的內容,不僅強調意識形態的一致性,而且其他科目,也有“標準答案”式的趨向。這種高考製度,好處是重建了國家政權與社會精英之間的製度性聯係,通過一種為中國社會廣泛認可的方式,定期將社會精英吸納到國家政權中來,對於以國家政權為中心的秩序建設,有著極大的好處。這種高考製度,對於當時推行的蘇式專才高等教育,也是適應的。應該說,在“文革”前的十幾年中,高考製度,對於當年的國家建設、新的工業化城市化運動,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在今天看來,這種高考製度的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全球化時代需要通才的時代,高考製度,將中小學變成了自己的附庸,使得整個中小學教育體係,都在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使得素質教育無從談起,通才教育,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從某種意義上說,統一的考試,統一的試題,對學生的創造性,已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放大了“標準答案”式教育的危害,使得學生頭腦僵化,思維固化,人格弱化。多年的程式化高考,連作文都形成幾種固定的模式,造成現在的中小學生,不知道什麼是好文字,隻知道什麼是在考試中可以拿高分的文字。

應該說,30年後,高考的改革已經提到議事日程。當今的高等教育,早已從當年的麵向政府,轉向麵向社會,政府已經無力包下所有的大學畢業生,隻能讓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投向社會,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第一位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教育適應社會的需要,而作為高等教育的入口,高考必須適應素質教育的改革,也就是說,進入大學的中學生們,不一定博聞強記,掌握大量標準答案,而一定要思維活躍,有一定的創造性。因為社會越往前走,對於教育世界性的要求越高,對創造性的要求也越高,要想在新的時代,使中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首先便要求自己的國民具有創造性。

可悲的是,改革30年,教育的改革舉步為艱,高等教育甚至還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大躍進”,幻想在不改變體製的前提下,靠大量資金的投入,在短時間內打造出幾十上百所世界一流大學來。在這個“大躍進”的熱潮中,原本早就應該啟動的高考改革,被一拖再拖,使其病上加病,積重難返,甚至造成了大學的衙門化和高考弊端相連接的錯綜複雜的局麵,使高考改革,平白增加了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