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清韻絮語(1)(3 / 3)

從1930年以後,中國政局又連續不斷動蕩不安。日寇侵華,更是火上加油。好不容易盼來了“解放”;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知識分子的處境,不是改善了,而是改“惡”了。把知識分子,特別是年紀老的,幾乎一股腦兒趕入封、資、修的隊伍中,天天在你耳根邊口中念念有詞,攪得你三魂躁動,七魄不安,把中國從沒有的,從西方天主教和耶穌教借來的“原罪”感硬移栽在你的心中。天天批修,時時鬥私,哪裏有餘暇來研究學問。而敦煌那一些經卷都屬於“四舊”範疇,是鏟除的對象,而決不是研究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欲求中國學者對國際顯學敦煌學作出什麼貢獻,豈非是南轅北轍嗎?

從1930年算起,過了整整半個世紀,乘改革開放的東風,中國的老、中、青敦煌學者組建了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全國和全世界耳目為之一新。從那以後,我們的隊伍壯大了,學術成果增多了,研究水平提高了,國內外的觀感改變了。某一些過去瞧不起我們的外國學者也不敢不刮目相看。我們的學者完全能趕得上世界的新潮流,我們“俱通識”的人越來越多,同英、法、俄等國的合作越來越多,他們邀請我們去幫助他們整理、編纂敦煌卷子。在中國,敦煌學的春天已經來到,我焉得不誠摯地祝賀呢?

但是,學無止境,古有明訓。我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向外國同行學習。一個新的世紀轉瞬即至,值此萬家更新之日,我們中國的從事敦煌學研究的學者們,千萬不要過早地自滿,我們應當勤勤懇懇,紮紮實實,焚膏繼晷,努力工作,國內的學者們要團結互助,對國外的學者也要以誠相待。行將見寅恪先生所謂之“傷心史”一變而為“賞心史”。這就是我的希望。

關於名牌意識

最近到深圳去參加了誠成企業集團舉辦的“中國上市公司文化建設與品牌戰略研討會”,學習了很多新東西。

所謂“品牌戰略”,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爭創名牌”。會議文件中引用了營銷專家LarryLight的話:“未來的營銷是品牌的戰爭……擁有市場比擁有工廠重要多了。唯一擁有市場的途徑是先擁有具市場優勢的品牌。”這話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我因而想到了我國前副總理薄一波的話:“名牌,是民族工業的精華和驕傲,是國家經濟實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兩個人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根據我們每個人的經驗,都一定會同意這種看法的。我們腰包裏的那幾文錢實在是來之不易,想買東西,必定是左斟右酌,反複思考,期望能得到物美價廉,經久耐用的結果。在這樣情況下,倘見名牌,一定會優先錄取,錢也出手得容易,心裏還溢滿了購物的喜悅。專就北京一地而論,真不愧是首善之區,千年古都,名牌林立,馳譽天下,什麼同仁堂的國藥、六必居的醬菜、月盛齋的醬牛肉、天福號的肘子、內聯陞的鞋、盛錫福的帽子、全聚德的烤鴨,如此等等,難以細數。這些名牌的曆史,大都超過了美國。它們之所以能成為名牌,專靠產品質量。在二三百年的長時間內,兢兢業業,子孫相傳,專意保持名牌質量,其困難程度真不下於唐僧取經。

全國各地都有一些名牌。有這樣的先例在前,今天把創名牌提到了戰略的高度,真可以說是順乎人心,應乎潮流睿智之舉了。

然而,我卻頓時憂心忡忡起來。我親眼目睹了一些情況,又聽到了一些傳聞,在目前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情況下,假冒偽劣的商品充斥市場,這種壞風氣使許多人迷了心竅。據說一個酒廠每天向廣播電台開進一輛桑塔納,開出一輛奧迪,頓時發了大財。然而泡沫決不會長久存在的,結果是商人已經騰達去,此地空留惡名聲。連上述的許多名牌,傳聞有個別的已耐不住寂寞,有改弦的動向,搞一點小小的摻假活動。古人說: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小小的摻假逐漸會變為大大的摻假,則幾百年的盛名會毀於一旦,豈不大可惜哉!豈不大可哀哉!

我誠懇奉勸今天的大小企業家們,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中國古代兵法主張“兵不厭詐”,這是未可厚非的。但是,我們卻萬萬不能提倡“商不厭詐”,這樣做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決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覺得,“誠成企業集團”的“誠、成”二字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唯“誠實”才能“成功”。

中餐與西餐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四大發明或者更多的發明,震撼世界,對人類的進步和福利,作出了無法代替無可懷疑的貢獻,至今我們引以自豪。可惜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輝煌,“俱往矣”掩蓋不住我們今天的技術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