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心與物遊(8)(3 / 3)

在許多洞子裏,除了神話故事以外,還畫著許多世俗畫。開洞的窟主往往把自己以及一家人都畫在牆上。有時候畫上一隊男官人,前麵的幾個都是禿頭的和尚;一隊貴婦前麵幾個是禿頭的尼姑。這是本家庭裏麵出家的人,是他們的光榮,是他們的驕傲,所以才被畫在前麵。這些男女貴人排成隊,好像要向佛爺走去。他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像畫在這千佛洞裏呢?是為了宗教功德嗎?還是為了永垂不朽?恐怕兩者都有一點吧。最引人注目的是張義潮出遊圖。唐代這一個獨霸一方的大軍閥、大官僚,在河西一帶很有勢力,很有影響,他一跺腳,整個河西走廊都會震動。他的家族開鑿了不少的洞子,在一個洞子裏就畫著自己出遊的情景。他自己巍然騎在馬上,前麵是部隊開路,也都騎著馬,有的手裏拿著樂器,有的手裏舉著旗幟。拿樂器的正在猛吹猛奏,好像是要行人回避,也好像是在為軍容壯聲威。後麵跟的是成群的扈從,都是寬衣博帶,雍容華貴。樂器中除了喇叭等之外,還有畫角,我從小念唐詩,不知多少次碰到“畫角”這個字眼,但是始終沒有見過畫角是什麼樣子。今天見麵,宛如故友重逢,分外感到親切。總之,這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出遊行樂圖,彩色鮮豔地、生動活潑地擺在我們眼前。當時的情景躍然壁上。我們今天站在下麵看壁畫的人,恍惚間成了當時站在路旁的旁觀者,看人馬雜遝,車如流水,樂聲喧騰,塵土飛揚,好像正從牆壁的一端走向另一端,轉瞬即逝。

在一個洞子裏,我們還看到一幅巨大的五台山圖。既然是五台山,當然與宣揚文殊菩薩是分不開的。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卻是一幅用繪畫形式表現出來的地圖和人民生活圖。這幅圖上畫的是從鎮州(正定)一直到並州(太原)旅途的情景。這條綿延數百裏的路是同綿延數百裏的五台山分不開的。這座大山峰巒起伏,山頭林立,宛如雨後的春筍一般。山上的名刹都畫出了房舍,標出了名字。山下則是一條商路。商人們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牲口背上馱著貨物,匆匆忙忙向前趲行。旅途是遙遠的,就必然要有住宿的客店。於是在圖上許多地方都畫著客店。店主人、店小二在熱情地招呼客人,客人則是出出進進,熱鬧非常。我們今天的中國青年,甚至中年老年,習慣於住北京飯店、國際飯店一類的高樓大廈,對古代商人旅人行路困難絲毫沒有認識。讀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還有什麼“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也許還能引起一些遐思,但是決不會引起同情,我們對那種生活已經非常非常隔膜了。但是這一幅五台山圖,會把我們帶回到當年的生活環境中去,讓我們做一個思古的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一幅壁畫無疑是我們的國寶之一。當年有一個帝國主義國家要出十萬美元,收買這一幅壁畫,沒有得逞,否則我們的這件國寶早已到了波士頓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去了。豈不惜哉!

在另外一些洞子裏,我們還看到一些和尚西行求法的壁畫。這也是必然的。開鑿這些洞子主要的是為了宣揚佛教。“千佛洞”這個名詞本身就說明了一切。佛教來自印度,這裏畫著許多出生在印度的佛爺和菩薩,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沒有中國和尚到印度去取經,沒有印度和尚到中國來送經,佛教是決不會自己走了來的。因此,我們總是期望,在某一些洞子裏能夠看到中國西行求法的和尚,事實上也正是這樣,我們看到了,而且看到的還不少。一提到西行求法,誰都會立刻就想到唐代高僧玄奘。在一個洞子裏,我們確實看到了唐僧取經的壁畫。這是一幅水月觀音的巨大的壁畫,水月觀音巨大的身軀幾乎占滿了全壁。他身上衣著金碧輝煌,頭上冠冕富麗堂皇。令人吃驚的是,他嘴上居然還留著一撮小胡子。他神態倨傲又慈悲,伸腳坐在那裏。在壁畫的右下角一塊小小的地方畫著玄奘,雙手合十站在一個懸崖上,麵向水月觀音,好像正向他致敬。他身後是大徒弟孫悟空,手裏牽著那一匹小白龍變成的馬。二徒弟豬八戒和三徒弟沙僧跑到哪裏去了呢?看樣子他們並沒有去尋山探路,也不是去托缽求齋,他們還站在壁畫外麵,正在向著壁畫裏走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