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的人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忙”,時間不夠用。其實,“忙”不僅是工作量大,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沒有有效地管理時間。
處於工作狀態的人們,通常每8分鍾會受到1次打擾,每小時大約7次,或者說每天50~60次。平均每次打擾大約持續5分鍾,每天大約4小時,也就是說每天工作時間的一半都是在處理沒有價值或者極少有價值的打擾。實際上,每被打斷一次,一般要損失10~15分鍾的時間,所以,如果在1 小時內接到4個電話,這個小時可能就全部損失掉了。況且,在電子化辦公的今天,我們還要經常處理一些垃圾郵件。
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往往被我們所忽略,當去商學院學了MBA 那些看似很耀眼的課程後,才發現最重要的一門課也許是時間管理。管理學中有個“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告訴我們:一流的人做一流的事情,不值得做的事情,堅決不做。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說得很形象:“時間是最不偏私的,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同時時間也是最偏私的,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我們的時間,我們應該做到:按輕重緩急依次排列你的任務。由於每個活動的意義不同,你的精力應該花在那些既重要又有價值的事情上。
(1)改善效率法。學習最新的知識,掌握最新的工具,改進效率,本來要花1個小時的工作,想辦法變成0.5 小時完成,這樣可以節省更多時間用於學習。
(2)推遲不必要的事情。通常你可以推遲甚至取消那些不重要的電話或會議,把時間留給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如果這個會議不重要,何必要白費力氣呢?
(3)盡可能有效利用資源。盡可能的發揮已有資源的價值,比如開多功能的見麵會,做標準化的文本,重新推薦以往訪尋過的優秀候選人,多次使用稍加修改的同類信件或市場宣傳材料。
(4)以人替時法。能讓別人代勞的事情,自己就不要做,學會運用別人的時間。因為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用在最能體現自己價值的方麵。
(5)縮短電話和會議時間。絕大多數顧問都喜歡在電話上聊天,也許這就是很多人選擇這個工作的原因。不過要知道質量才是銷售的最重要因素,如果產品的質量過關,那許多電話和會議也許隻需要5分鍾的時間就能達到50分鍾的效果。
(6)以錢購時法。交通方麵,能坐飛機,就不要坐火車;如果能打車,就不要等公交;乘坐最快的、最有助於休息、學習的交通工具。學習方麵,采用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能麵授聽課就不看視頻;能看視頻的,就不買圖書。
(7)電話語言要簡明扼要。毫無疑問,日常的聯絡電話對於以人為本的服務行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你要明白在競爭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這些電話並不比具體的服務更重要,所以你打電話時要盡量簡明扼要地說明問題。
英國學者托尼·巴蒂森在《活力男士?疏解心理壓力》一書中提出的時間管理策略很有參考價值,謹錄於次:
1.創造性地使用時間
(1)目標要定得切合實際,辦得到。不要明知自己隻能做多少工作,卻還要同意做多得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