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和氣才能生財,買賣不成人情在(1)(1 / 3)

從商之道,和為上;為人之道,和為貴。在強大的對手麵前硬碰硬,不顧一切地往前衝,隻會弄得兩敗俱傷,各無一利。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有大氣量,不如意的事情總會發生,跟別人置氣,其實是在變相地懲罰自己。以退為進、以柔克剛,才是懾服人心的秘訣。

1萬事以和為貴,不要輕易與人翻臉

《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意思是禮的應用,和最為可貴。“和”,於世、於人、於商,都有著重大的意義。俗話說:從商之道,和為上;為人之道,和為貴。為爭一時之氣,在強大的對手麵前硬碰硬,不顧一切地拚命衝向前,往往會弄得兩敗俱傷,各無一利。所以,學會以和為貴、和氣待人才是明智之舉。

“和”的理論出自古代儒家,但也適用於現代社會。在生意場上,要想達成交易,做成買賣,雙方也必須本著和氣生財的精神,去追求一致的利益。如果為了獨占利益,哪怕與人翻臉,到最後,恐怕隻能淪為孤家寡人。總之,在日常生活中,謙和、寬容才是立世之道。

在日本,職員被解雇或主動辭職的現象都很少見,原因是他們本著“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態度。即使是有了困難或衝突,他們也很少翻臉,以裁員來緩解,而是靠大家共同努力渡過難關。索尼的前總裁盛田昭夫曾說:“企業成功的關鍵不是什麼計劃或是政府的改革,而是與職工建立起的一種健康的關係,在公司內部創造出一種家庭式的和諧感情,而這種感情會使管理層與職工有一種命運相連、同舟共濟的精神。”

這都充分說明了“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的道理。一個團隊,隻有團隊成員之間相互協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才能為事業發展提供強勁的原動力。

清朝時期,有個富商在城裏經營了一家當鋪。有一年年末,富商正在當鋪裏屋喝茶,忽聽得屋外有吵鬧聲,便出去查看。原來自己的一位夥計正和一個窮漢在糾纏不清。富商向來以和為貴,於是他先將夥計訓斥一通,然後再好言向窮漢賠不是。

挨了罵的夥計不服氣地說:“老爺,這個窮漢蠻不講理。他前些日子將衣物抵押了錢,現在卻想空手贖回去,我不給他他就罵人。”富商聽後,把夥計帶到裏屋說:“他可能隻是有難處,萬事以和為貴,不要輕易與人翻臉,你給他找幾件衣服,這件事就這麼算了。”

於是夥計從窮漢典當的衣物中找出幾件冬衣來,窮漢拿到了衣服,不好意思再鬧下去,隻得離開。

讓人始料不及的是,這個窮漢在當天夜裏就死在了街坊家。原來窮漢因負債過多,不想活了。但怕死後妻兒無依無靠,便故意鬧事,想敲詐一筆錢。在富商這裏敲詐未得逞後,他便轉移到了街坊家,在他家服毒身亡。最後,街坊不僅要給安葬費用,還賠了一筆“道義賠償金”。

事後夥計問富商,你怎麼知道這事有蹊蹺?富商回答:“我並不能確定他是故意找茬,但萬事以和為貴,何況這隻是件小事,忍一忍就過去了,又何必鬧翻臉。如果在小事上都沒有一點肚量,就很有可能造成大的災禍。”

由此而知,和氣相處可以帶來吉祥。“和”是成大事者的胸襟,俗語說:“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為人要有寬闊的胸襟才能贏得友誼,促進團結。縱覽古今,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胸懷坦蕩,寬宏大量,抱著“以和為貴”的處事態度。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均應消除猜忌,多點寬容和關愛。也隻有胸懷寬廣的人,才能夠解人之難,使人樂於信任和親近。一個人想要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須有大氣量,以和為貴。

我們常說:和氣生財,怨氣生災。凡事若能以和為貴、化敵為友,就能變競爭對手為事業或生活上的合作夥伴。如此一來,便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而達到廣開財路、廣辟財源的目的。

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還特地以“和”為主題設計了一係列的活動,為的就是讓所有人都了解中國,領悟中華“和”字的智慧。

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的交界處建了個界亭,兩國的百姓便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由於梁國人每天鋤草澆水,辛勤地勞動,西瓜長得又大又圓。而楚國的百姓疏於打理,結果西瓜長得又小又蔫,與對麵瓜田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楚國的百姓覺得失了麵子,於是趁天黑,偷偷跑到梁國地界,把他們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次日,梁國的人發現後氣憤不已,於是報告給了邊縣的縣令宋就,百姓們生氣地說:“我們衝過去,把他們的瓜秧也全部扯斷!”